物心社区丨曾一度失传的岭南手艺—广式宫灯

 

广州是传统红木宫灯的发源地之一,曾有450名员工的广州中华宫灯厂书写了这门手艺最鼎盛的辉煌。后因各种原因,这门岭南传统手艺一度失传。...

集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于一体的红木宫灯曾是进贡珍品
后出口并广受欢迎
被称为“中国灯”
广州是传统红木宫灯的发源地之一,曾有450名员工的广州中华宫灯厂书写了这门手艺最鼎盛的辉煌。后因各种原因,这门岭南传统手艺一度失传



上世纪90年代,年过半百的老广州人罗昭亮,曾经的全国摩托车倒后镜大王,扛起复苏红木宫灯的大旗——20年后,红木宫灯再次进入广州市民的生活。



 

少年时的怦然心动

“在广州第十中学上初中时,每天都要经过大南路的中华宫灯厂,那时就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制作出这样的宫灯该多好!”罗师傅生于木匠世家,小时候的玩具都是父亲做装饰的边角料,“红木宫灯这样的艺术品,确实让我惊艳。”

从小接触艺术与建筑结构的知识,为他后来从事红木宫灯制作打下了基础。从设计到制作,红木宫灯涉及的步骤繁多,无论是榫卯结构还是玻璃绘画,每个技术都需多年学习,而少年时代的经历,让罗师傅底气十足:“我爸从小就让我学好英语、美术,长大后去国外学建筑,以接手他的工作,还让工程师教我画图。”此外,师承名家也让罗师傅的艺术修养得到极大提升,“西洋画手艺是广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杨苏所传授的,初中时代我是他最得意的学生,而岭南派国画则是师承国画大师卢子枢。”



倾其所有重建记忆

中华宫灯厂曾有450名工人,产品远销海内外,曾盛极一时。

红木宫灯兴盛时,罗师傅没有从事宫灯制作。“那时我做摩托车倒后镜,几乎全国的摩托车倒后镜都是由我生产。还在说万元户的时候,我已经赚了上百万。”后来宫灯制作式微,他却将经营得风生水起的生意搁置一旁,在54岁那年建起了红木宫灯厂,试图寻回失落的传统工艺,“基本上把赚的第一桶金全部投进去做这件事”。

尽管从小就接触木工制作,但对于红木宫灯的制作,他却没有任何经验。为重振这门手艺,罗师傅花了大价钱,“当时用2000元的高薪请来中华宫灯厂3位老师傅做技术指导。为掌握传统红木宫灯的设计以及制作理念,我特意去中华宫灯厂把仓底货找出来,每一款都买一个,一口气买了十几二十个,然后根据原来的样子出设计图,慢慢地工厂开始运作起来。”



126榫口串起广式宫灯

明清时期是皇帝御用的灯具,宫灯因此得名。传统广式红木宫灯对木材非常讲究,选材以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出产的酸枝木、花梨木为主。出榫,则是制作的重点部分,罗师傅表示,但凡是两条木条的连接处,均需通过榫口连接,“标准传统宫灯有126个榫口连接,如果是走马灯等新款,则有更多榫口,这就是传统木工制作的艺术。”

罗师傅制作的宫灯都以传统岭南红木雕刻手艺进行,以“通雕”工艺为主。至于玻璃画,则是采用岭南绘画方式,以全手工绘制。在玻璃上绘画并不简单,玻璃没有吸水能力,“多了就化大一点,一直化开”。据介绍,制作宫灯有数十个流程步骤,一批宫灯从设计到出品,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



廿载风雨的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全国经济飞速发展时,红木宫灯却经历着惨淡的销售寒冬。最初几年,罗师傅以摩托车厂的收入勉强维持宫灯厂的运营。在最惨淡的2004年,厂里仅卖出1个宫灯。为了这间厂,他卖掉两套房子,花光毕生积蓄,只因“宫灯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这门手艺不能失传”。

熬过最艰难的时期,罗师傅的红木宫灯逐渐在全国打响名堂。“随着社会对传统工艺的重视,越来越多人重新关注传统手艺。由于我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标准制作,曾经多次获得国内奖项,所以不少华侨、本地商家都开始购买我的宫灯。最辉煌要数亚运期间,荔枝湾涌方面还特邀我作为顾问,雕刻制作荔枝湾涌上游船的花纹。白云区则带着我的作品去澳大利亚,还被澳大利亚博物馆收藏。”

入选非遗、成为广州十大手信……罗师傅的坚持,终于等来了红木宫灯的春天。



举家守护宫灯手艺

然而,兴旺背后,他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价格和原材料都是比较大的问题。现在宫灯的需求大了,江浙地区衍生出一些用浦夹板配合机器制作的宫灯,因为材料和工艺成本降低,售价仅为我们的1/10,虽然成品质量与我们相距甚远,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销售。加上近年来红木紧缺,制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在,罗师傅的宫灯厂仍是广东唯一一家红木宫灯厂。他用将近20年的时间,让失落几十年的红木宫灯艺术回到人间。现在,女儿已经成为他的手艺传承人,而正在大学读设计的外孙女,也在他的带领下参与广府庙会,为市民展示这门传统手艺,“希望她以后至少能掌握这门手艺,别再让它失传。”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罗师傅还多次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参加各种讲学,他的女儿也在多家中小学讲课,父女上阵,坚守“宫灯情结”。


    关注 物心手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