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灵凤笔下的林语堂和王映霞笔下的鲁迅

 

叶灵凤笔下的林语堂和王映霞笔下的鲁迅2010-02-0911:41叶灵凤笔下的林语堂和王映霞笔下的...



叶灵凤笔下的林语堂和王映霞笔下的鲁迅2010-02-09 11:41

叶灵凤笔下的林语堂和王映霞笔下的鲁迅
文/萧楼


这两天牙疼,没有心思读书,就随便从书橱里翻些小品浏览,鲁迅称之为随便翻翻,随便翻翻是一种比较好的休息方式,实际于读书,也是有很大收益的。看到一套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的“名家经典记怀散文选”,选了四位人物,我却只买了其中的三人。这四人分别是:胡适之,周作人,林语堂和张爱玲。每人一本,是别人写他们的短文,也有少量他们的自述。除了张爱玲,其他三位我都有了,书的标题都做的很好,分别做的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在家和尚周作人》,《衔着烟斗的林语堂》。据封页的介绍,张爱玲的那本是《贵族才女张爱玲》。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借用了当时的特殊流行语,我比较喜欢“在家和尚”和“衔着烟斗”这样的词语,有种离世、远离尘嚣又较有生活气息。我那时大概是因为这两个书名而买下这几本书的。
除了这套书,同时还找出了一本也是这家出版社出的《名家经典怀旧散文》,字印的很小,文章选的较多。选了许多好文章,有一篇陆小曼的《哭摩》,这是几周前帅帅推荐我读的,我还担心找不到原文。帅帅推荐以后,我在网上搜寻过,没有找到。有老报人徐铸成先生的《六十年前江南一小镇》,说了他幼时读书的一些轶事。说因读堂兄家印的很小字的《济公传》《包公案》等将眼睛看近视了。我在电视上见过徐铸成先生,印象中就是近视的圆圈眼镜。有一篇丰子恺先生写的《怀李叔同先生》,写了李叔同先生对待顽童的“温而厉”,很让人敬佩。读的时候在想,为人师者,应该好好学习弘一法师。
在《衔着烟斗的林语堂》里,读到叶灵凤先生的《小谈林语堂》,读了以后,我觉得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文章短,另一个可能有些轻视林语堂意思,所以称为小谈。文章说,自己看过一些好书,也看过一些坏书,但有一本书始终引不起一看的兴趣,这本书就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也正是林语堂及家人以为的得意之作。叶灵凤先生还说,林语堂贪财,坐享《论语》其成,在金钱面前,这位幽默大师无论如何幽默不起来了。说时代公司的职员曾提议在林住的极司非尔路的一幢小洋房门口原有的“内有恶狗”四个字后面添上“认钱不认人,见访诸君莫怪”的文字。孰是孰非,真让人难以论断,前些时候读林语堂女儿的传记,又是另一种言语。
文章还说道林语堂的“英文已经很不高明,中文简直更差。”写的一些幽默短文,都事先请人润饰的。说林的文言不行,白话也不行,“只好走偏门,”标榜宋人的语录体,又被鲁迅先生幽了一默。(《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
叶灵凤先生是著名的爱书家,他的读书小品写的很有趣味,文字也很耐读。相对来说,林语堂的小品就没有这么轻松。但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却实在是篇精彩的情感文字。
紧接着叶灵凤文章的后面,编者选了一篇王映霞的《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说的那次吃饭争吵的情形大致与林太乙说的相同。王映霞以为,是与鲁迅生病有关。说鲁迅是不用大发脾气的,是种病态的表现。
王映霞在此文中还谈到林语堂请郁达夫翻译《京华烟云》的事情,说郁达夫收下了林的钱,钱已经花了,小说最后还没有译出来。林太乙的传记中也谈及过此事,细节上没有这么详细。


    关注 上海萧楼散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