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苑之花样年华

 

音乐:有梦别放下,都一样,开落的幸福,听听,约定,好久不见,顺其自然,说了再见以后那是一份珍藏已久的心情在岁...



音乐:有梦别放下,都一样,开落的幸福,听听,约定,好久不见,顺其自然,说了再见以后

那是一份珍藏已久的心情
在岁月的辗转中
未曾泯灭的纯真和稚嫩
伴着生命最初的悸动
在尘世和喧嚣之中
聆听一种来自天籁的声音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您正在收听的南山之声校园广播这里是每周一下午与您准时相约的《书香苑》之《花样年华》我是主播杨锦,我是梦珂。和我们一起聆听感动,收藏温暖。本期我们花样年华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有思想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太合群》



 

在我早期的记忆里,模模糊糊有这样一件事情。不知道是来了客人还是怎么,我们一大家族的人都坐在一起吃饭,饭桌中间放着一只大碗,里面是煮熟的鸡腿,这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罕的美食。酒席很热闹,小孩子一人一只鸡腿吃得也开心。忽然,我看到一旁的厨房里,奶奶还在烟雾缭绕中忙碌着。我想,要是我们把鸡腿吃光了,奶奶不就没得吃了吗?我担心地看了看大碗,因为我太小了,居然看不到碗底。

于是我站起来,还是看不到,我只好向大人求助:“鸡腿还有没有?都吃光了吗?”妈妈对我眼巴巴的样子感到丢脸,说:“一只鸡腿还不够你吃的吗?小小年纪这么贪心!”我当时一定委屈极了,要不怎么会事隔多年还有印象。被人误会的滋味当然不好受,可是有时候,被人误会也是一种荣幸。比如,对一个还没桌子高的小孩子来说,想要多吃一个鸡腿再正常不过了,我不能被理解,是因为我在一众吃得津津有味的孩子里,居然想到留一个给奶奶。当你的与众不同超出大众的预期,你才有可能被误会,这也难说不是一种荣幸。



    02

有一种病叫做“中二病”,说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会表现出桀骜不驯故作高深的症状。人不中二枉少年,我们班曾经也是“中二病”集中爆发的地方。初中二年级,我们积极使用自己刚冒出来的主见,开始对周围的事物评头论足,好像什么都很明白的样子。班长大人成了我们的假想敌人,我们有一万个理由集体讨厌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太能拍马屁了!明明是大家轮流擦黑板,他偏要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抢着把黑板擦了。拍马屁拍到这个份上,也是够了。而且,他还表现得很爱学习,学习这么枯燥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喜欢?讨好老师讨好到这个份上,也是够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老师的法眼,打小报告的除了他还会是哪个?“卖友求荣当汉奸”,真的够了!

初中二年级,注定是一个差等生鄙视优等生的时代。可是无论是窃窃私语还是冷嘲热讽,都没有动摇班长的马屁精神。而且,班长的招数看起来很奏效,老师们一提到他都笑眯眯的。出于嫉妒和厌弃,我们决定给他一个小小的教训。某天,趁着班长不在,我们在他习题册涂了一层蜡油,蜡油很薄,看是看不出来的,可你要想在上面这个字,那比登天还难。这下班长可当不了乖宝贝啦,因为在这本被施加了魔法的习题册上,他不可能完成作业。想到班长在夜灯底下徒劳无功孤军奋战,想到第二天老师大失所望严厉斥责,我们就忍不住窃喜。第二天,我们等着班长出丑,也等着他来算账。结果一切风平浪静,他把答案写在白纸上,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地贴在练习册的相应位置,一句话也没多说。班长哪里是一个有心机的人,他爱学习也不是装的。他之所以被我们误会,是因为在我们都病了的时候,他没病。

一首好听的歌曲过后,让我们继续感悟青春的风采,这里是花样年华,杨锦 梦珂分享感动你我的文字,分享属于你我的心情。03我的大学舍友亚楠是个很小气的人。无论是寝室聚餐还是K歌,她总能找到理由不去,留下三缺一的局面给我们遗憾。亚楠并不是没钱,且不说她每学期几千块的奖学金,单是她给网站做翻译就有不少外快。人哪,真是越有钱就越小气,越小气就越有钱。说起奖学金还有个笑话,亚楠大一的时候由于成绩优异,拿了我们学校特设的巨额奖学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班同学都等着有福同享,以为一顿大餐指日可待,然而,什么都没有。有同学不甘心,私下问我们,亚楠怎么可能这样不会做人,你们自己宿舍里总该有点什么吧?有啊,一人一个笔记本。天呐,笔记本!我们白了两眼放光的同学,说,不是插上电就能看电影的笔记本,是你小时候写作业记课堂笔记的笔记本!亚楠小气得不可理喻。寒假暑假,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回家了,她不走,继续住宿舍,做翻译,当家教,我们问她,你不想家吗?她冷冷答两个字,不想。

真的是不想,因为她平时连个电话都不会给家里人打,问起来就说,打电话不花钱吗?什么都提钱,连人情味都没有了。那时候真不理解,钱有那么重要吗?直到有一天,舍友从传达室拿回一张寄给亚楠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画着幼稚的图案,从很远的地方寄来。寄件人称她为亚楠姐姐,说感谢亚楠姐姐的资助,她会像她一样在孤单的日子里坚强勇敢。原来,亚楠并不是没有人情味,她根本没有一个可以随时依赖的家。她也不是小气,她只是在自力更生的日子里懂得了金钱的价值。当我们习惯了不劳而获,拿着父母的钱吃喝玩乐的时候以为自己很酷,很懂人情世故,而自强不息的亚楠,就成了不入流的那一个。04我们总是用大众标准来衡量他人。比如,做人要慷慨,做事要圆滑,要娶妻生子,要赚钱养家。我们能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人,并把他称之为成功者。而且,我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塞进这个模子里,变成一个合乎规矩的俗人,哪怕规矩不过是一群俗人的规矩。鸽子看到老鹰在云端上飞,一定觉得难以理解,飞那么高不累吗?掉下来可就惨了。绵羊看到藏羚羊一路奔驰,也大约会摇头叹息,人生苦短,何必如此匆忙。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更是水产界的傻子了,连坐井观天的青蛙都要咧嘴笑话它吧。

......

请记住:有思想的人在,在哪里都不会太合群。不要试图让每个人都理解你,这样会显得你很廉价。人们总是希望被所有的人理解,希望别人能懂自己,可是如果所有的人都理解你懂你了,你的个性在哪里凸显呢?再也没有人会觉得你好特别、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只会变成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使和别人面对面走过也会被自动忽略的人。

人行在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不被理解,不是你在某一方面太出格,很可能是你在某一方面太出色。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该是有多普通。如果你不甘于平庸,那就接受那份不被理解吧! 

好了,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伴随着这首好听的歌曲,今天的《花样年华》就要和您说再见了,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书香苑》之《名人坊林语堂

 

一杯咖啡

一曲悠扬

一本书的感悟

一部电影的遐想

一些值得珍藏的过往

一段只用耳朵聆听的快乐时光

每周下午

名人坊邀您一同回首往事

驻留永久的青春时光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主播鑫鑫我是王聪携着一份美好心情,《名人坊》又与您准时相约,将真挚的故事与共享。倾听明星情感故事,感受名人真实生活。今天我们将要走进的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

 

人物简历 

 

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出版《开明英文读本》。1929年,任中研院史学特约研究员,及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1930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编辑主任,及史语所兼任研究员。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学。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苏东坡传》费时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爱的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平心论高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红学辩论。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2年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岁。

 

 

散文创作

 

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见《小品文之遗绪》)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这也是他探索的结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艺术》,写到260页,他觉得用语深奥,论辩枯燥,会失去读者,于是推倒重来,换用一套话语,以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石可鉴之类细腻动人的东方情调去观照竞争残酷、节奏飞快的西方现代生活,于是文风一变,空灵动人。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个人生活

 

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育有三女,长女林凤如 (如斯)、次女林玉如 (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虽然廖翠凤的母亲认为林语堂家里太穷而有异议,但廖翠凤还是坚决果断地和林语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但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林语堂夫妇在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曾经表示他们“金玉缘”的秘诀就是“给”与“受”。

林语堂时刻忘不了乡音——闽南话。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长,后来到厦门的就读,闽南话作为最初的母语深入他生命深处。他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不仅把听乡音的快乐列在其中,而且还摆在第二和第三位。林语堂的许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元素,其中体现最为集中的是他1963年写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不仅仅这是他对初恋女友的回忆,还是闽南文化的传播,在书中闽南话、闽南风俗集中得到了体现。

1966年定居台湾开始,林语堂更是把听乡音当成了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到了晚年他按闽南话语音写了一首五言诗,甜美地回忆和描述家乡的民风民情:"乡情宰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 。汉唐语如此,有的尚迷离。莫问东西晋,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妪尽姑姨。地上香瓜熟,枝上红荔枝。新笋园中剥,早起 食谙糜 。胪脍莼羹好,呒值鸡低 。查母 真正水 ,郎郎 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装入时。脱去白花袍,后天又把锄。昏倒的困 ,击壤可吟诗。”

人物评价 :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逸枫诗歌:

 

今天的逸枫诗歌为大家带来的是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关注 南广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