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南:中国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科学精神能够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追求科学规律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会普遍地得到认可和实践,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在科学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国不但能够在世界独领风骚,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地保持领先地位。...





前言

如果科学精神能够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追求科学规律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会普遍地得到认可和实践,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在科学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技术创新,进入整个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国不但能够在世界独领风骚,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地保持领先地位。



我前一段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如何再次领先世界?”,在里面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应该采取的发展路线图,其中第一步就是向日本学习产品创新。

如果了解一下诺贝尔科学奖的授奖情况就会发现,大部分原理性的科学突破来自于科学的发源地欧洲,而大部分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发现来自于美国。

因此普遍地讲,欧洲人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科学,但是美国人更加理解科学的应用价值。但是大部分好的高科技产品则来自于日本,因此很显然日本人最理解如何制造好的产品。

因此若能结合欧、美、日的共同优势,中国必然能够再次领先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没有争议,有争议的部分、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发展的路线和方向。

目前中国科学界普遍宣扬,中国应该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从而实现“科学落后→科学强大→技术强大→国力强大”的三步跳,也就是通过先进的科学带动先进的技术,而技术强大就会带领和支撑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科学是技术的源头,似乎科学先进一定立刻会带来技术先进。

但是日本的成功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日本的科学的确是比中国先进,尽管最近几十年和欧美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还是比欧美落后,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妨碍日本的高科技产品整体上比欧美先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能够具有日本研发和生产高科技产品的能力,那么中国会是什么样?

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和“泛”科学化共存,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是社会的主流,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盲目高速增加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是最佳的选择,不但不会使中国的科学水平迅速赶超欧美,而且有可能在科学的大量投入没有产生期望的产出的情况下,使中国的“泛”科学化变成“反”科学化,这样将会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事实上,中国社会的“反”科学化声音似乎有越来越强的趋势,需要我们十分警惕。

因此我认为大力和优先发展科学不是中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三阶段创新之路、也就是中国的三阶段创新路线图应该如下图所示:



中国的三阶段创新路线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科技实力→科学实力”。其基本战略就是尽快摆脱“山寨” 经济,循序渐进地向日、美、欧学习,这样必然会使得中国再次并且长期领先世界。

不可否认,中国最近10-20年“山寨”经济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这样的经济模式是不能持续发展的。但是有了这个阶段的原始积累,中国已经具备了向日本学习“产品创新”的经济实力,这可以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持续发展”的阶段,中国也就具备了类似日本今天的技术实力,中国那时整体实力将能够和日、欧、美平起平坐。

我认为中国需要至少20-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阶段的转变。

下一个阶段,就是在强大的技术实力的支撑下向美国学习“技术创新”,从源头上掌握和控制产品创新,这又可以回过来促进和提高产品创新的能力,整个经济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完成这个阶段的转变将是十分艰难的,如果能够在本世纪后叶实现将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将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方面是世界第一,开始中国在世界独领风骚的新时代。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向欧洲学习什么是科学和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达到了国富民强的程度,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应该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也就是说中国这个时候具备了全面发展科学的经济条件。

如果科学精神能够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追求科学规律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会普遍地得到认可和实践,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在科学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技术创新,进入整个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国不但能够在世界独领风骚,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地保持领先地位。

当然上面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在时间上不是绝对前后的关系,而应该是三个阶段同时进行,但是国家应该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在不同的时期发展的重点有所不同而侧重于某一个阶段,以保证资源的最佳使用和社会的逐渐进步。

尽管我们希望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科学研究领先的国家,但是如上所述,这需要极长的过程。大跃进的模式不但不能搞生产和建设,实际上更加不能发展科学,因为科学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物质的条件,更需要适合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形成则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需要长时期的沉淀。

在一定程度上,把科学说成是象牙塔里面的智力游戏是有一定道理的,穷人一般情况下玩不起,暴发户也不会毫无功利性地玩这个。只有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不再是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时候,才会有科学大发展的文化基础。

目前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势就是建设耗资巨大的“大科学工程”。但是我非常担心在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但是急功近利和极端实用主义为主流情况下,对大科学工程的巨额投入如果不能同时带来技术的进步(也就是产生有用的回报)的情况下,会引起社会和政府对大规模科学投入的负面看法,这样就会长期阻碍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科学家,我们不仅仅要为我们现在的领域、单位、甚至课题组的发展负责,也要有社会责任,更要从战略上考虑科学在中国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下,我认为目前对科学的投入应该重视对我国技术的带动作用(尽管产生的科学成果不一定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或者现在还不能看到应用价值),能够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达到短期内就回报纳税人的目的,同时获得的科学成果可以弘扬科学精神达到长期回报纳税人的目的,最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杰出科学家可以起到榜样的力量达到长期支撑科学的发展的目的。

这样做就能够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开展并逐步加强科学教育将非常关键。



文 | 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 知识分子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好玩,等你来搞!


    关注 咱们来搞科学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