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浅析遣唐使停派的原因

 

我的图文...

序言:日本为学习唐文化,自公元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末的两个多世纪里,先后十几次派遣使者赴唐,这些使者就被称为“遣唐使”,他们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以前,关于遣唐使停派原因这一问题,学术界已有了一些答案,如周建高先生的《从航海技术论日本废止遣唐使的原因》一文从航海技术这一角度深入浅出的论述了日本停派遣唐使的原因,但其角度尚过于单一,其他角度论述并不够深刻彻底。在一些史学著作中关于这一问题往往一笔带过,并不作深刻剖析,如坂本太郎先生著的《日本史》一书中,只讲了民间贸易、安史之乱两方面,虽然论述合理通畅,逻辑明了,但还是缺乏广度与深度,笔者认为日本停派遣唐使有安史之乱、武宗灭佛、造船航海技术薄弱、日本文化进步、财力耗费巨大、经济基础破坏、民间贸易盛行等原因,细述如下:

一.“安史之乱”的爆发

天宝十四载,风雨云飘摇。这时的大唐王朝已不复盛世局面,中央的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臣先后掌权。地方上安禄山、史思明等节度使起兵反叛,势如破竹,虽然最后被平定,但也暴露出唐王朝的腐朽与没落。大诗人杜甫曾做过一首《忆昔》,感慨思念大唐盛世之局面,诗文如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绔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战乱使唐王朝无暇顾及遣唐使的相关事宜,国库空虚也无钱财支付接待遣唐使所需巨额费用。在一些被叛军攻陷地区,学问僧、留学生没办法考察人民的社会生活,学习有价值的文化习俗等。加之,大量点文书籍毁于战争,遣唐使无法完成其带回汉籍的重要使命。这时期遣唐使来访路线主要由九州岛西侧的五岛列岛径向西南,横跨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扬州等地登陆,再沿运河北上,前往长安。而安史之乱波及河北、长安等地区,持续七八年之久。而第十五次遣唐使来访是公元779年,距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十余年,遣唐使到都城长安所经地区很可能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打击了遣唐使的学习热情,精神上不再对于唐王朝过于向往,影响以后的使者来访。

二.“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新唐书》卷八、武宗黄帝李炎载“八月壬午,大毁佛寺,复僧尼为民。”此事发生在会昌二年(842年)亦称“会昌灭佛”,距离最后一次遣唐使的派遣(894年)相差不过几十年。由于鉴真在754年(日本平胜宝留年,唐天宝十二载)到达日本后对其进行的佛教传播及日本多次派遣的学问僧在唐朝的佛教学习,日本佛教发展很快,期间如园仁,空海都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著名高僧。这时期日本已进行了很多佛教经典的翻译、普及,佛教在日本并不是作为一种信仰,而是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天台、真言两大宗派名僧辈出,他们有的与宫廷官员勾结,有的本身成为贵族,进而推动这时期的佛教更加兴盛。面对武宗的“会昌排佛”运动,日本的僧人必然极为不满,僧人成为学问僧出使唐朝的期望当然大打折扣,这时日本僧人的势力很大,在宫廷之上也有很大的发言权,阻挠派遣使者访唐对宫廷的决定也会有一定影响。况且当时的日本佛教发展已趋于完备,佛经众多,机构完善,日本人在国内也可进行很好的佛学学习,而此时唐朝佛教遭禁,可学习的东西已经很少了。

三.造船、航海技术的薄弱

遣唐后期,日本因与朝鲜发生战争,使团来华已不能越过对马海峡(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通过朝鲜进入唐朝。只能从日本本土出发,经过南黄海从山东登州(今威海烟台一带)进入唐朝或从日本本土出发,越过海洋从扬州进入唐朝(主要是商路)。但这两条路线都浪急风大,危险性很大,往往只有半数人员安全回国。这时日本造船技术十分落后,而且并未掌握季风风向。遣唐使所乘船只可乘120~160人,这种船在日本已经属于大船了。据遣唐使船只复原图,舳舻用几根巨木结合起来,可能是船身太大需要固定。但也因此导致在海上遇上大风巨浪时,船极易从中间断裂。据【清】黄遵宪著的《日本国志》卷四、邻交志上一载“仁明帝承和元年,遣右近卫中将藤原助于摄津,难波慰劳使者,并奠币于诸先陵。秋七月,使臣第一、第二、第四船皆遭风折还,第三船漂海舵折,众乃坏船做筏,散乘漂岸。”又“秋九月,船各出扬子江,候风两月,石根先与第二舶入海,遭飓船坏,舳舻断为二。石根、宝英等六十三人皆溺,主神津守国麻吕与押送之判官等五十余人攀断枦漂甑岛。”由此可见,遣唐危险很大在当时落后的造船、航海条件下。

四.日本学习唐文化已取得长足进步,贵族士绅不愿再犯险使唐

如文武天皇大宝年间(701~703)制定《大宝律令》,安全是本于唐朝律令而成,这是在律令学习方面。在建筑上,如奈良平城京遗址上复原的朱雀门、奈良药师寺、太宰府政厅等,这些建筑完全仿效了唐的建筑风格、样式。佛教学习状况前面已经提及,在艺术手工方面,现正仓院藏的紫檀金钿柄香炉、漆金满绘盘、金银平文琴,做工精细,外表华美,深得唐朝手工艺精要。八世纪时日本以学习唐朝为主要任务,但到了九世纪时,经过百余年的移植、模仿、学习,日本在各方面都有了极大进展。身在日本,能感受到浓重的唐文化气息。这时期日本国内的教育系统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在日本在日本进行唐文化学习并成就卓著者也不在少数。如奏请罢遣唐使的菅原道真,幼年便作汉诗:“月耀如清雪,梅花似照星。可怜金镜转,庭上玉房磐。”赢得一片赞誉。又第16次遣唐使团中的最澄和空海。最澄出发前便精于佛理,遣唐回国后创立天台宗,震惊一时。空海初入唐,便作一篇优美骈文打动了福州观察使,令人钦佩。这时的日本想要从唐朝学习的东西大部分已学成,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不愿再犯险使唐。举一例便可证明,838年,唐开成三年,日本承和五年,遣唐使小野篁(出身贵族)使船出港遇风浪受损,返回修理,他便称病推辞不去。推辞担任遣唐使者大有人在,小野篁并不是个例。由此可见,日本贵族中不愿朝廷再拍遣唐使已成为比较普便的想法。

五.人力、财力耗费巨大

每一次遣使入唐,日都需要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做支撑。在人力方面,遣唐后期,每一次出使人数都达到500人以上,其中水手200余人,防备海盗及海岛土著居民袭击的射手也不少。留学生一二十人,学问僧几十人。各类工匠、画师、乐师等技术人才也很多,最为重要的大使及执节使、押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在国内都是极其优秀的人才。官方选拔要求是仪表清俊、通晓经史、知礼能言、擅长文墨。可见其稀缺程度。在遣唐使出发前,日本朝廷及天皇都会特别交待“卿等奉使,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隙,毋为诡激。”可见其重视程度,因而遣唐人员选拔均精益求精。但遣唐危险很大,在造船、航海技术落后情况下,死伤人数众多。十余次的出使之中,只有两三次安全返回,人才损失很严重。在物力方面,到了后期,谴唐事故频发,死伤人员很多,贵族子弟躲避入唐之差,朝廷对前行者不得不给以奖励、封官进爵、给予厚赐。日本古代官司条例《延喜式》明文规定,从大使到水手,根据职位高低都有奖赏,如遣唐大使赏50匹,锦150屯,布150端;而水手则有棉4屯,布2端。入选赴唐者,皆可免除国家徭役。在这些明确规定之外,在宴席其间朝廷会另加丰厚赏赐。如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藤原常嗣等都获得过沙金200两及其他物品。另外,留学生及学问僧朝廷还会给予巨额费用,用来购买唐朝书籍、文物、书画。造船、修理船只、人员的衣食、贡献给唐王朝的礼品等花费也颇为巨大。

六.经济基础的破坏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国王朝年号,建元曰“大化元年”在大化二年(公元646年)颁布大化改新诏,目的是效法隋唐封建集团国家进行改革。其中推行的班田法一律授予人民一定面积土地,许其终身耕种。虽然田地不算多,但给予的居住宅地和栽培桑漆蔬菜的园地却是相当充裕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到了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贵族富豪成为大土地所有者,班田制遭到破坏,人民生活上水平低下,收入很少。而此时的财政制度方面,国家的全部岁入都来自人民贡纳,人民负担很重,遇到自然灾害,贡纳不能按规定缴纳,国家财政就会陷入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遣唐使制度是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文化,于唐朝维持友好关系,维护朝鲜半岛局势等多方面考虑下而推行的重要制度,自然属于国家上层建筑范畴。后期经济基础的破坏与不稳必然导致国家上层建筑的动摇,这是停派遣唐使的又一重要原因。

七.民间贸易的兴盛

遣唐使除了负有输入先进文化的使命外,还具有从事国际贸易的特殊性质。他们从日本带去了大量进献礼品,但也带回了唐王朝的答谢品,相当于不等价的贸易。但是,承积宽平年间,唐朝和新罗商人在亚

洲东部地区十分活跃,唐日已经开始通过民间渠道进行交易。唐朝商船所载物品,先由日本朝廷派出交易唐物使进行选购,剩下的才让百姓购买。这些商品都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唐货”,因此贵族阶级争先恐后前来抢购。这种民间贸易日趋频繁,遣唐使所特有的贸易使命已经由其完成。民间贸易的发展,使日本已经没必要进行正式外交往来了。遣唐使派遣次数不断减少直到最后停派,民间贸易兴盛这一因素不得不加以考虑

结语:遣唐使是中日两国古代友好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分析其停派原因,是为了以古鉴今,中日两国应想办法恢复这种友好交流的传统,不单单是日本派使者来访,而是中日双方互访。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解决今天两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缓和两国紧张关系,开启新的友好时代,推动亚洲共同体的早日建立。

参考文献

[1]周建高  《从航海技术论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  《日本研究论集》  2008年第00期

[2]霍耀林  《再论遣唐使停止原因》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01期

[3]孙玉巧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试析》           咸宁学院学报     2003年第02期

[4]张曼    《再探关于遣唐使废止的原因》         青年文学家       2013年第04期

[5]范宇亮  《遣唐使废止原因刍议》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09期

[6]黄遵宪  《日本国志》                         天津人民出版社

[7]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中华书局


作者:耿银

编辑:郭亭亭


    关注 历旅院院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