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只是特点不同

 

我要告诉所有为人父母的,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表现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要坚信这种不同的特点,也是上帝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坚定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每个孩子只是特点不同


前言

除了极少数有智力障碍的孩子,

  还除了极个别的天才、神童之外,

  绝大多数的孩子只存在智力特点的区别,

  而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差别。

    上帝真的把聪明给了一些孩子,而把平庸给了另外一些孩子吗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的能结出果实,有的则不能。就是在这些能结出果实的树木中,有的结的是苹果,有的结的是梨。结果子的树可以为人们提供水果,不结果子的树则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制作各种实用或者供人观赏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培育和发展它们。

如果有一天,老师对家长说,这些孩子聪明一些,另外一些孩子稍差一些,其余少数的孩子就更差一些,几乎有些愚蠢,听了这样的话,家长会怎么想呢?有的相信了,有的半信半疑。

如果又有一天,老师拿着智力测验表和几学期的成绩单告诉你说:看吧,事实就是这样,那些聪明孩子的智力测验在80分以上,而另一些在60分以上,其余的则在40分以下,他们几学期的成绩单也大致如此,这时,家长们又会怎么想?也许连半信半疑的也完全相信了。

难道上帝真的把聪明给了一些孩子,而把平庸的天资,甚至是愚蠢给了另外一些孩子吗?其实,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认为除了极少数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和极个别的天才、神童之外,绝大多数的孩子只存在智力特点的区别,而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差别。这些孩子表现出来的智力在一个人的潜能中所占的比例仅仅是万分之一。即便是少数智力和身体有残障的孩子,他们在现实中的状况也更多的是现实的条件和教育方式所致。一个地方不储藏石油,并不能说明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人类没有学会开发石油时,也并不能说明石油不存在。

在智商研究方面的权威人士卡尔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仅仅靠智力测验来选拔孩子的话,我们就淹没了70%的有创造力的人才”。“智商”最多只能证明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35%~40%,一半以上的成绩是不能用“智商”来解释的。“智商”这个概念就和考试题目一样,是人为的。

我们可以看一看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的能结出果实,有的则不能。就是在这些能结出果实的树木中,有的结的是苹果,有的结的是梨。结果子的树可以为人们提供水果,不结果子的树则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制作各种实用或者供人观赏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培育和发展它们。

世界上的物种有千千万万种,而人类是这其中最神奇的一种,因为他有灵性和禀赋。简单地用聪明或者迟钝这样的概念去判断孩子,结果和判断者一样是愚蠢的。

把一个孩子判断为愚蠢,是最简单和容易的事了,这样便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有的父母还把期望寄托在第二个、第三个孩子身上,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我要告诉所有为人父母的,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表现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要坚信这种不同的特点,也是上帝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坚定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关键是长期地保持这份信心,并把它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

耶稣说“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对你来说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样大的信心,就可以移动一座山”。我非常认同他说的话。在对小斯宾塞和其他孩子的教育上,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奇迹发生。

我也要告诉所有父母们和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培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件善行,对自己对孩子甚至对周围的人都有好处。对孩子有信心也就是对造物主有信心。对孩子的所有的培养和教育都应该致力于让他(她)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让他(她)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益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

我建议你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教育孩子,以提高孩子的智力:

1.相信每个孩子只是特点不同,而非真正有优劣之分。

2.相信你在改变自己的时候,孩子也会得到改变。

3.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比已表现出来的巨大得多的潜能,你只需要去发掘它们。

4.即使在教育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应坚持,许多奇迹的发生就是由于人们的坚持和不懈。

5.相信生命孕育和诞生是如此伟大奇妙的工作,它的“产品”不可能像一般事物那样简单。

6.面对所有否定孩子智力和潜能的说法,不要失去信心,相反还要增强这种相信孩子智力并不差的认识,同时劝诫那些持否定说法的人。

7.制定一个长期和短期的智力教育计划,并坚持实施。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是必然的。

8.相信培养、教育孩子和勤勤恳恳地做其他工作一样,是一件上帝也会嘉奖的善行。

 留心观察孩子,了解他的潜能和特长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任何一项潜能表现都没有的孩子几乎没有。因此,父母们应该认识到,上帝并没有特别偏爱一些孩子,而抛弃另一些孩子,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天赋,关键在于怎样去训练和开发。

如果让你描述一下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点,相信所有的记忆都会像潮水一样向你涌来,要知道这些正是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具有哪些方面的潜能和特长,以下所列举的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具备的基本能力:

1.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时表现很出色。

2.他很注意你在忧愁和烦闷或高兴时的情绪变化,并作出反应。

3.他常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这样的问题。

4.凡是他走过一遍的地方,就很少迷路。

5.他走路的姿势很协调,随着音乐所做的动作很优美。

6.他唱歌时音阶很准。

7.他经常会问“打雷、闪电和下雨”是怎么回事。

8.你如果用词用错了,他会给你纠正。

9.他很早就会系鞋带,很早就会骑车。

10.他特别喜欢扮演什么角色或编出剧情。

11.出外旅行时,他能记住沿途标记,说:我们曾到过这里。

12.他喜欢听各种乐器,并能辨别它们发生的声音。

13.他画地图画得很好,路线清楚。

14.他善于模仿各种身体动作及面部表情。

15.他善于把各种杂乱的东西按规律分类。

16.他长于把动作和情感联系起来,譬如他说:“我们做这件事兴高采烈。”

17.他能精彩地讲故事。

18.他对不同的声音发表评论。

19.他常说某某像某某。

20.对别人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事他能作出准确的评价。

通过1、8、17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语言天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很早就是个兴致勃勃的交谈者,他很乐意和别人交流,他能用自己加工过的词句来表达,很容易学会说一些新词汇或长句子,很早就会讲故事。具有语言才能的孩子,父母应该常请他描述一些对象,一件事、一个自然现象等,并经常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书籍。

通过6、12、18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音乐才能,这类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只要有音乐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时他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表明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

通过3、7、15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他喜爱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关系。如果给他一些完全混乱的玩具,他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归整好。这类孩子,或许他上学后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这可能由于他对讲述课程的语言方式不适应,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但他在这方面的潜能是不应怀疑的。

通过4、11、13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在空间方面具有不同常人的才能。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对绘画、机械组装有浓厚兴趣。应该多带他去远行,并从小让他做画地图的游戏。

通过5、9、14表现的这些身体动作可以发现很多运动员和舞蹈家都有这方面的天赋。

10、16、20表现的是自我认识的才能。2、10、19表现的是认识他人的才能。这类孩子对自我和别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作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

从上面这,能更清楚地看到孩子潜能发展的趋势。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潜能表现有所不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这都是一些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并不能就此说明谁优谁劣。

有的孩子可以同时表现出多项潜能,甚至全部;有的可能只有一项或二项。这也不代表谁优谁劣,关键在于他以后如何平衡地去发展。

现在,再来看一下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任何一项潜能表现都没有的孩子几乎没有。因此,父母们应该认识到,上帝并没有特别偏爱一些孩子,而抛弃另一些孩子,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与生俱来的天赋,关键在于怎样去训练和开发。

同时,我也注意到另一个事实,一些在某些方面明显表现出潜能的孩子后来完全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而另一些表现不太具备某项潜能的人却在这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可见后天的教育和自助学习是何等强烈地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发展。

我建议父母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试一试:

1.随时观察你的孩子,了解他的特点和潜能。

2.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某方面的潜能,即使你不想让他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也不要完全去限制它,至少可以让他拥有这方面的爱好。

3.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

4.对他暂时表现出的不是特别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

5.孩子在语言方面、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和逻辑数学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加以开发、培养。

6.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父母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坚持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孩子的潜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

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每一种兴趣对孩子求知来说,其实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据此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因为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而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诱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

一个在语言、空间、数学逻辑或动觉等方面有潜能的孩子,他也常常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常常因为孩子的好动和注意力爱转移等特点而不能持久,但这种天然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在这方面遇到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环境的压制或厌恶。

我经常觉得非常遗憾,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认为孩子的那些兴趣“没有用”。父母们常常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为孩子设计未来,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并企图把一些父母们自认为“有用”的兴趣保留,把一些看似“没用”的删除掉。而实际上,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其实都是有价值的(除非是一些已明显表现出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兴趣),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

对小动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浓厚的兴趣。一只蚂蚁、一条小鱼、一只小鸟,或者是一群蜜蜂,都会吸引孩子很长时间的注意力。要他们花20分钟去背诵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诗,常常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条小鱼或是一群蚂蚁是如何活动的。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父母都非常熟悉。孩子们蹲在那里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即使太阳的光线非常强烈以至于把背都晒脱皮了,或者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这样与蚂蚁玩,看着蚂蚁的各项活动,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诱导,诱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有益的习惯。小斯宾塞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知识之旅的。

当我发现小斯宾塞对屋后的花园里的蚂蚁产生兴趣时,我也跟他一样,开始认真审视这些蚂蚁,并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家,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我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1.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2.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上笔记。

3.蚂蚁的生理特点都有哪些: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4.蚂蚁群的生存特点有什么不一样的: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养小蚂蚁?

明确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开始关注蚂蚁时,如果说他只是觉得好玩,有意思,那么现在他觉得原来了解蚂蚁也可以知道这么多东西。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里,不但溶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意志,以便让他能专注地了解一件事情并达到预先制定的目标。

父母如果也能在这种事上表现出兴趣,那么孩子就会觉得他的行为获得了认可,另外加上有目的的诱导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会求知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和孩子一起做这件事情,父母的目的性不能太强,因为渴望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的孩子一旦意识到这是一项任务,他们的兴趣会大减。我们可以想一下,成人世界有目的和有意义的研究,其实在最开始也是由于兴趣,后来才逐渐发展成需要。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通过这些动物,小斯宾塞不仅仅了解了与它们相关的一般知识,而且还发现了它们的一些“社会特点”。他甚至得出一个结论:动物们实在是太聪明了,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后来,他开始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智慧”?它们是现在才有的呢?还是一直就有?是自己慢慢形成的呢,还是某种神秘力量赐予它们的?

对于他的这些问题,我也无法确定,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在研究人员那里也存在分歧。但我还是告诉他关于这类问题,成人世界也一直存在的两种观念,一种是物种进化论,另一种是上帝决定论。

接下来,问题变得更复杂。由于我的回答,小斯宾塞还希望了解达尔文和上帝。“疑问是智慧的源泉”,提问是好事情,这说明他有求知欲,我想这正是小斯宾塞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尽管我的父亲在对我的教育中从来不承认超自然的力量,《圣经》对他来说仅仅与信仰有关而跟知识无关,但我还是认为,应该给孩子提供基本的事实,至于他认为是什么,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

我向小斯宾塞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另一本是《圣经》。在小斯宾塞的成长过程中,他读过很多书,但这两本无疑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一是因为这两本书是他兴趣和疑问所在,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两本书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后来,小斯宾塞从剑桥大学毕业时,

他的毕业论文居然也与这两本书有关:《世界的可知和不可知》。正是这篇剑桥大学的毕业论文使小斯宾塞获得了博士学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对应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它充分地表现出来,就是特长);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对于这一点,所有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毫不犹豫地相信。

但是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他们毕竟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事实证明很多在某方面的专家连自己的孩子也无法教育),如何对孩子的兴趣对位(指兴趣对应潜能),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有系统地诱导、深入,对许多父母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英国,包括欧美其他国家的那些所谓的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那些以此来获得薪金和荣誉的人,他们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哪怕是编写一套有趣的兴趣教材,也不愿意去做。现实中的大量的教材是枯燥乏味的,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这些研究者和教育家们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地位。更可怕的是,他们在设计考题时也贯彻这样的思维。

关于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诱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我有如下建议,希望家长们能接受:

1.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要简单地因为自己觉得“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2.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快乐专注,从而指导孩子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3.诱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4.记录是使知识存留,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5.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6.使用孩子感兴趣的开头,尽量不要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

惩罚和暴力比“拔苗助长”和“放任不管”对孩子更有害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们对孩子总是进行频繁的训斥和惩罚,那么你在孩子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印象。就像一个信号一样,你一出现孩子就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

在孩子的智力培养中,“拔苗助长”和“放任不管”都是有害的。但是惩罚和暴力比这两种方式更有害。

在一些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上,父母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但智力上则恰恰相反。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惩罚和粗暴常常被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认为这是最不可取的一招,因为它不可能有什么有益的效果,尤其是在智力培养上。

我几乎看到过上百个这样的例子,父母或老师正严厉地质问孩子:“这样简单的问题难道你也不会吗?”“如果记不住它,那么今天一天都不要出去!”“你真是笨死了?”“邻家的约翰可比你强多了!”……父母的愤怒使空气颤抖,激烈得足以振聋发聩,而孩子除了紧张地看着地上,或木然地瞪着书本,通常不知道做什么。

几乎每一个父母或老师这样做都是要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希望通过训斥与惩罚,使他们的心思固定在所从事的事情上。这样的出发点我很理解,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他此刻已丧失了对环境的洞察力,心里紊乱、慌张,在这种状态下,他是不可能真正注意书本或知识的。激愤的言词或打击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和伤心会迅速蔓延开来,占据他整个的内心,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的印象的空隙,头脑一片空白,对自己和别人所说的茫然不知。

其实,疏忽健忘、漫不经心、见异思迁,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有时他们会“有意”这样表现,有时则完全是无意识、自然流露出来的。“有意”的行为表明他的反抗情绪,一般情况下,只要你能耐心地和他讲道理,引出他的情绪来源,他会自动放弃这种情绪,毕竟从天性上,孩子并不希望长时间与父母或其他成人对抗。对于孩子们的那些“无意”的表现,应该温和地提醒,给他慢慢调整和改正的时间。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们对孩子总是进行频繁的训斥和惩罚,那么你在孩子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印象。就像一个信号一样,你一出现孩子就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

每一位作父母的都可以回想自己在儿童时代类似的经历。当你被训斥、惩罚时,你还会有心思去注意知识吗?不会。你唯一注意的是惩罚者的表情,观察情况是进一步恶化,还是有所缓和。

有的父母或许会说,孩子就是应该管教。没错,父母们对孩子是有支配权,但我认为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慎用这种权利,不应该成为惊吓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也许,这种办法可以使孩子变得容易管束,但对于孩子自身来说效果却微乎其微。孩子一旦出现这种情绪,则应该停止学习。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来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

我认为,只有在自在、舒畅的情绪下,心灵才能接受新的知识,才能容纳新的印象。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时,父母们应经常流露出善意和亲切,这种亲善的情感可以激励孩子,使他乐于听从来自父母或者老师的指导,并在这种指导下行事。

我有一位朋友威克先生,他在哈佛大学任教,他曾在与我的通信中回忆他父亲的教育,他说:“在我印象中,我父亲几乎总是在训斥我、指责我,

还经常打我,有时用皮带,有时用树枝。但我那个阶段几乎抗拒所有他让我做的事情,所以那时候几乎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倒是有一次他冒着大雪,步行三十多公里只为了给我买书,回来时天已很晚。那一次,父亲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要学习的动力。”实在地说,教育和培养孩子,有时真有点像重复耶稣做过的事。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恐吓和训斥对任何智力发展都没有益处,这一点父母或者老师都应该谨记。

2.存在比暴力更好的开启孩子智力的方法。

3.只有在安闲、自在、快乐的情绪中孩子才能获取知识。

4.许多孩子都为学习受到过惩罚,但真正有用的不是鞭子,而是鼓励和爱。

5.明白教育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和明白它在什么时候开始同样重要。
家教延伸阅读


?孩子智力开发的误区和金钥匙?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会天生这样认为,直到学习成为一件艰难或令人讨厌的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要极力避免踏入误区。

一、不陷入宝宝智力开发误区

1.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学的东西越多越好

早期教育关键是适时适度,并非越早越好,也并非学得越多越好。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关键要看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急于求成只能让属于孩子的童年受到压抑,天性被扼杀。这种不顾孩子自然成长的追赶式教育,得益是暂时的,受害是永远的。孩子的成熟、成长有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你要尊重这个事实,耐心等待这个过程的到来。如果无视这个过程,则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2.知识越多成绩越好,孩子就越聪明

很多妈妈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智力开发,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考高分,进名校。于是,只关注孩子“可见的智力开发”,如识字、计算、语言表达等,而人际交往能力、接触自然的能力和内省的能力等往往被忽视。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孩子的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1岁就开始学识字,3岁开始学外语,3~6岁的孩子百分之九十参加各种培训班。其实,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不是用成绩来衡量的。

3.孩子瞎玩多了没意义

很多妈妈都把孩子玩水、玩泥巴、玩沙子、玩石子等看成是“瞎玩”。其实智力是在玩中发展起来的,孩子只有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触摸事物、动手摆弄和操作来认识世界。如孩子把塑料瓶当“小船”玩,把水袋当成“喷泉”玩,

这些都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对他来说,周围的一切环境都是学习的对象。因此,不要限制孩子玩的权利,而要让孩子在玩中感知事物、宣泄情感。

二、帮孩子实现智力飞跃的金钥匙

1.微笑是开启孩子智慧的钥匙

情绪好,生长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体格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仅是开启孩子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极佳的体育锻炼方式。逗孩子笑的具体做法是:多向孩子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其早笑、多笑,这样的婴儿长大后智商会更高。不过,逗孩子发笑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孩子发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孩子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2.交响乐提升孩子智商

美国佛罗望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政府立法规定,每一名新生婴儿都必须获赠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激光唱片,因为研究显示,聆听这两名大师的音乐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商。此外,他们也同样立法规定这两个州内的每一间托儿所都必须播放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让孩子们听,以便为儿童营造一个能提升智商的环境。

3.学游泳可以开发智力

早龄游泳可以锻炼孩子的呼吸系统。在学游泳时,孩子会练习憋气,经常的练习会加快孩子呼吸的速度及加深呼吸的深度,又深又快的呼吸会使各个控制智能的大脑造变得强大。

4.训练手部动作开发孩子智力

“用手”是人类智慧的独特表现,孩子掌握用手的本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教与学的过程。父母如能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训练,不仅能使孩子的小手灵活,同时还能促进大脑的发展。

1个月:每天轻轻掰开他的小手清洗几次,在清洗过程中,成人手的抚摸和水的温度可以刺激孩子手部皮肤的感觉,同时能使小手保持清洁。

2个月:可以把成人的手指或带环的或环状的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放在孩子手中,让他握住,可重复多次放入和拿出,让孩子练习握持和对物体的感觉,同时可把着他的手摇晃,听听玩具发出的声音,锻炼听觉。

3~4个月:父母可以用玩具碰触孩子的小手,引逗他抓握。也可在孩子胸部的上方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高度以孩子伸出小手能碰到为合适,让孩子有主动触摸的机会,即使成人不在身边,他也可以主动自由地练习。在用奶瓶喂奶或喂水时,应握持他的小手,让他用双手抱扶奶瓶。到半岁左右,孩子就能学会自己抱扶奶瓶了,奶嘴扁了还能自己拔出来,等奶头充满空气后再放进嘴里,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件自我服务的本领。

5~6个月:这时您可以训练他有目的地抓取桌上的玩具,并摇晃、敲打。也可以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橡皮玩具让他随意抓捏,喂水时,还可以训练他双手扶握奶瓶。

7~8个月:在这两个月中,您要因势利导,教孩子学会撕纸、滚球、拍手、招手、握手以及用手指取小糖球等动作。

9~10个月:您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剥糖纸,逐渐增强他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11~12个月:这时,可以训练孩子搭积木、用蜡笔涂鸦“作画”、翻图画书等。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加入
治学教育小学生专业作文培训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189-6503-7637

地址:闽清县西大路531号(天儒中学正对面妇幼儿童中心四楼)

如果想了解关于我们的更多咨询,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喔!



    关注 治学作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