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 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

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2004年,随同“感受郑州3600年采访团”抵临河南古城巩义,在康百万庄园见到了中华名匾《留余匾》,“留余”的理念和康氏家族的家规祖训至今仍令我感怀。



康氏一族到底有多富有?我们看看,“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从明代到现代有功名的人物有412位,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400多年。其家族的昌盛和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有着紧密的关系。

“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珍藏的中华名匾之一,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匾上共七十四个字,正文为: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这段文字大意为: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子孙后代。”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 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康百万庄园无处不在的牌匾、书卷和楹联展示着这个家族的文化灵魂。

在康家子女居住的庭院里有这样一幅门联,上联是“处世无它莫若为善”,下联是“传家有道还是读书”,横批是“克慎厥猷”。康家训导子女为人处事要行善为好,传家要以读书为道。

志欲光前唯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体现了康家对子孙后代教育和勤俭品格的重视。
在庄园看到了这样一张石桌,这是康家中秋赏月的地方,石桌下是一面光洁的镜子,映射出一段斑驳的石案铭,文曰“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
点滴训教,润物无声。

孝友门开,好向华庭看月色;芝兰叶茂,常从幽径听书声。

意思是康家子孙要遵循孝道是,就像在华丽的庭院中观赏月色,家族中优秀子弟多了,常常在幽径中传来读书声。
行走庄园,依稀还能感受庄园曾经繁盛,隐约听到听到朗朗的书声,这书声穿越百年,启迪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官至一品也罢,富甲一方也罢,一生平淡也罢,总能持有这份“留余”的心境,终究会把深深的福报留给自己。


    关注 月上东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