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之酷”系列之一——刘泽龙:游学英美名校,角逐世界赛场

 

或许2013级IMBA学生刘泽龙一开始并没有料到,选择来到复旦就读国际MBA,能够为他打开这么多扇通向世界的窗,用他自己的话说,国际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便是:“见过世界有多大,才知道自己有多小。”...



或许2013 级Fudan-MIT IMBA 学生刘泽龙一开始并没有料到,选择来到复旦就读国际MBA,能够为他打开这么多扇通向世界的窗,用他自己的话说,国际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便是:“见过世界有多大,才知道自己有多小,当你非常近距离地发现,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有神级的大牛存在,也就永远杜绝了自己成为井底之蛙的可能。”作为攻读复旦MBA 的目标之一,每一个国际经历的机会刘泽龙都在全力以赴:作为唯一一个工程师背景的学生,入选Fudan-MIT China Lab Consulting Program,与来自MIT 的大牛一起为咨询项目并肩奋战;作为2013级交换生选拔的状元,从来自4 个项目的136 位同学中脱颖而出,如愿前往世界第二的伦敦商学院求学;作为核心队员,与复旦的同窗们一起,代表管理学院参加耶鲁Yale-Geithner Challenge 金融视频赛、并斩获全球第二的好成绩;每一次的机会他都倍感珍惜,回头来看,每一次的经历都让他收获满满,感恩满满。



求学英伦岛——伦敦商学院,属于世界的顶级学府

2014 年的9 月,刘泽龙踏上了前往英国的飞机,开始了一个学期的英国交换之旅。

在人们印象里,英国是极其绅士和优雅的,带着一股难以捉摸的贵族气质,这种气质,或许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一个穿着风衣的教授,收好了伞,向学生娓娓道来世界金融帝国的崛起与倾颓。而事实上,在LBS(伦敦商学院)的教授并不都是英国人,相反的,英国籍的教授反而是小众群体。在LBS 的课堂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教授们带着不同的口音旁征博引,而不同肤色的学生们带着各色的眸子注视着教授或者是手指飞扬敲下笔记,LBS 的非本土学生比例高达92%,是高度国际化的community。在LBS 的课堂上,刘泽龙第一次感到莫名的压力:“有时候,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他笑着说:“当时我们在国际经济学的课堂上讨论中国的十三五规划,而最为侃侃而谈的,却是一位毕业于剑桥中文系的叫做Mali 的金发女孩,让人吃惊的,不仅是她对中国的了解,更是她如此强大的听说能力,可以做到与各国口音的全适应,后来我在私下的交流中才了解到,原来她同时掌握包括中文在内的5 门语言,这种多元语言背景衍生出的口音适应能力,让她在万国课堂上的交流如鱼得水。”

虽然如此,拥有一口正宗的伦敦腔的教授依然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比如“中小企业融资”课程作为唯一一门由英国老绅士教授的课程,每节课都座无虚席。“这位教授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好听的英语,更在于他课堂上讲授的案例都是亲自操刀,这种“如数家珍式”的案例教学让人印象深刻!”刘泽龙坦言,原来,这位毕业于斯坦福的教授年纪虽大,但仍旧精神矍铄,更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创始人,曾经投过诸多英国的中小企业,实操经验丰富,他时而系统严谨阐述理论,时而旁征博引回顾案例,两相结合,跃然纸上,自然让学生们难忘不已。

竞技美利坚——以“郁金香危机”打动耶鲁评委



英国交换生涯接近尾声时,刘泽龙收到了在南非交换的复旦室友发来的耶鲁大学Yale-Geithner Challenge 金融视频赛的组队邀请。“临近毕业,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参加这样世界一流的国际性比赛,不仅能够与世界一流的选手同台竞技,还能在离校前重温同窗之情。”于是,刚刚回国的刘泽龙就立即与室友会师组队,专心致志准备参赛。此次比赛要求参赛选手制作一部 4-7 分钟的视频短片,使用创新多样的形式解释生涩的金融概念,让即使没有金融背景的观众也能有所受益。

万事开头难,主题的选择成了准备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主题定得过大,容易犯“图大而散”的毛病,主题定得过小,格局不够难出亮点,如何才能做到两相宜?几番权衡,队友们初步将主题缩小为对“金融危机”的探讨,但分析金融危机,中国学生不论从历史渊源的联系上,还是从文献资料的收集上,都很难与亲历过多次金融危机的西方同学相比,战略上从起点开始就处于劣势了!“我们要谈中国自己的问题,”对于重要战略方向,刘泽龙的判断非常坚定“只有这样,才能弯道超车,出奇制胜!”但是,“金融危机”这个概念本就源自西方,如何能与中国问题结合起来?况且因为体制不同,中国实际上并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啊?一系列问题在组内探讨中逐渐凸显出来,“那就从西方人所熟悉的‘郁金香’泡沫概念开始,平滑过渡,差异性地谈论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之征。”刘泽龙的这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视频选题“ The rigger of China’s potential financial crisis”由此落地。

主题确定,只是一个开始,在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顶着准备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通力合作查找资料、取舍文献、制作动画、彻夜讨论,甚至在除夕夜大家还在对视频的各个细节做最后的打磨和优化……功夫不负有心,揭榜日,刘泽龙和他的伙伴们作为GNAM(Global Network For Advanced Management)全球14 支参赛队中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客场队伍,最终赢得了全球第二名的好成绩,将复旦的旗帜插上了世界赛场。美国前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更对复旦代表队给出了高度评价:“使用郁金香危机作为故事的开场,是非常好的创意,感性地提醒人们房地产的泡沫可能是危险的。我很喜欢你们的作品,做得很棒!”

英美印象与中国期许



伦敦、剑桥、牛津、圣安德鲁斯,纽约、波士顿、纽黑文、华盛顿,在英国和美国的游学经历,让刘泽龙对这两个国家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对比“日不落帝国的优雅不仅体现于宫廷的庄重与古迹的遍布,更体现于英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珍爱与热情,体现于上至耄耋之年的女王,下至年轻热情的百姓所共同散发出的那种对于国家的荣耀感。”刘泽龙坦言“2014 年11 月28 日是一战休战100 周年纪念日,而在这一天前后的一个多月里,整个伦敦到处可见象征纪念盟军战士的罂粟花朵,地铁中、大街上、公交里、卖场内,老绅士的胸口,婴儿车车头,学生书包后,老太太的头饰,无处不见,这种全民划一的震撼,让人难以忘怀!”

相比之下,美国的大熔炉之感便愈发明显,美国城市,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他的体内流淌着不同文化的血,多元的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感,麻省理工的教授们就是一个缩影:“有的教授温文尔雅笑容可掬,时不时插科打诨博得满堂彩,有的教授严谨认真,不苟言笑,让你不敢有一丝走神,还有的教授…不说的话你根本猜不出他是教授,因为他穿着大短裤和Crocs 的沙滩鞋就来上课了,还是粉色的…而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恰恰相反,这位老师大受同学们的喜爱,毫不逊色全身西装革履,还头顶诺贝尔光环的教授们”,刘泽龙笑道“也许正是美国文化中的这种兼容并包,造就了美利坚的强大吧!”

走过英美,访过名校,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刘泽龙坦言对祖国对母校的热爱有增无减:“英美百姓的公民素养与四射活力确实让他们与众不同,老牌名校的实力与风采也确实让人难以忘怀,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模式创新同样让他们着迷”。刘泽龙回忆道:“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崛起与随之而来的多种创新,高度发达的电商物流网络所带来的优越体验,让英美人民都羡慕不已!”于此同时,中国学生在欧美名校中的比例也不可小觑,而复旦这样的名校,对于很多对中国感兴趣的西方同学,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随着学术与思想的进一步交流与开放,相信中国的名校也一定会越来越国际化,作为中西交流的纽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刘泽龙来说,复旦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更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带着这份感恩与视野再出发,相信等待他的,会是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注 复旦MBA项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