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摄影师有何不同?两位摄影家这样说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摄影理念是有差异的...



5月23日,“2016外国摄影师拍北京”活动在京启动,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摄影师再次相聚北京,用他们的视野记录、传达北京之美。这20位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外国摄影师与中国摄影师究竟有多么不同?摄影风格、理念、技巧是否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呢?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郭艳民

中外摄影师的摄影风格、摄影手法并不存在根本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师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摄影理念和技巧,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已经很近。



郭艳民指出,对于一些年轻摄影师来说,一直都在追逐西方的潮流,反而离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中国摄影师与外国摄影师最大的区别是艺术传统与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别。在中国,“文以载道”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核心,没有“道”的支撑,任何美妙的形式都只是华而不实的空壳。外国摄影师也讲究“道”,但其核心与中国不同,“人性”“自由”“爱”与“悲悯”经常是其核心主题。西方人是将“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而中国则是将其作为“社会一份子”来解读。

就拍摄中国来说,中外摄影师的差异会比较大,外国摄影师总是寻找与西方不同的东西,画面中会较多出现故宫、长城、天安门、天坛、胡同等“中国式影像符号”。而这些元素对于很多中国摄影师而言往往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
北京国际摄影周执行总监朱洪宇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文物摄影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北京国际摄影周业务总监。2010年举办“黑白人体”个人摄影展,2008年出版画册《黑白人体》和英文画册《动静夜北京》,2013年出版《用照片赚钱》。其摄影作品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展出。

首先要明确,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摄影理念是有差异的。



教育体制决定拍摄角度

朱洪宇说:“中国人的摄影观念大多来自传统摄影教育。学习摄影要从构图、用光等技法逐一入手,最终形成追求完美的摄影套路。因此,中国人的摄影技法是建立在系统教育下形成的标准。”同样,中国摄影师从西方学来的摄影理念大多是形式上的内容,比如用光、角度、构图等。事实上,中国人更注重技法,外国人更注重主观思想的表达。

文化底蕴决定审美标准

“西方人做事更强调主观性,摄影时技法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朱洪宇举例说明,在一次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大师班上,审美差异显现的很突出。同样是拍长城,中国摄影师多将注意力集中在由天气映衬出的长城之美,画面意境和构图角度是他们看重的部分。然而,外国摄影师的想法则更为关注人与长城之间的关系,“什么是长城,长城是谁盖的,谁来维护的,长城背后的人文故事。”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西方摄影师着重表达的部分。

就像文化一样,摄影理念无所谓好与坏,互通互溶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现在很多国内摄影师已经学会使用国际话的摄影语言,作品逐渐被西方认可,同时,外国摄影师也对中国的诗画意境心神往之,善于发掘自然之美。艺术是无国界的,摄影也当如此。

千龙图像|走心原创



长按二维码交个朋友嘛


    关注 千龙图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