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智慧景区

 

封面这张图不难看出来,设计者努力往高大上去靠,但无奈能力有限,只能给人以杀马特般的既视感。其实,中国的智慧旅游也处于类似的情况之中。...



封面这张图不难看出来,设计者努力往高大上去靠,但无奈能力有限,只能给人以杀马特般的既视感。其实,中国的智慧旅游也处于类似的情况之中。

一谈到智慧景区,在我们脑海里出现的往往是这样的画面。





各种科幻,各种后现代。可是现实中的智慧景区却是这样的......







目前各个景区对智慧的理解大同小异,正常一点的景区弄个公众号,在园区里多放点二维码;又傻又有钱的呢,就会找人开发APP,然后来个景区WIFI全覆盖,客流实时监控,最后呈现给游客的就是上面的这样。上面几张图片都是从知名景区的智慧旅游专题报道里找到的,基本也代表了中国智慧景区的level。

为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么大呢?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是我们自己对于“智慧”的期待值过高。其实我们对于智慧或者智能的期待跟未来是画等号的,当一项科技真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就不会再觉得它“智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智能手机够“智慧”吧,但我们还会每天对着它感叹科技的伟大吗?如果真的有人每天捧着手机一脸膜拜,那我劝你还是走出家门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且,科技进步的特征就是没有飞跃,是技术的不断堆叠,所以,就算有一天智慧景区真的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不会觉得有啥稀奇,甚至都感觉不到。

第二,智慧景区是建立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互联网旅游的国际峰会,其中有一个下午都是在谈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有趣的是,中方的专家上台讲的都是中国智慧景区的现状和可预见的发展路径以及大数据给景区带来的变化;而外方专家讲的清一色都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如何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从而给人们带来更便利的生活(这是按照我的理解说的,专家讲的比我这个专业多了)。当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谁说我们中国专家水,外国的更水呀,让你们讲讲智慧景区说的都是城里的事,没啥指导意义啊。直到我有了一次亲身经历,才理解了其中的深意。

这个东西大家都不陌生吧(为了给江苏旅游局留面子我特意打了码呢)



各地方叫法不一样,但本质都差不多。我的经历就和这样一张卡有关......

话说那是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国家还是省,我忘了,反正是上面的号召)推进智慧旅游。于是全县精英昼夜研讨,搜肠刮肚的拿出了一个方案,就是类似上面这样的一张卡。这张卡的作用就是,花100RMB办了这张卡就可以无限制的游玩该县所有景区。一时间如火如荼,可是,这TM就是饭卡啊!最后,在没什么人办理的情况下,政府将其作为任务下压到各个乡镇,而这场闹剧也演变得跟智慧和旅游都没什么关系了。

无论智慧旅游还是智慧景区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们更加便捷,所以它一定是建立在嵌入生活的科技的基础之上,比如,微信、支付宝等等;其次,它更不会是一种刚出炉的技术,因为一项技术在发明之初它的淘汰率和成本都是极高的,只能作为橱窗里的展示,无法满足人们更便捷的需求。所以,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POS机都还没有普及的地方,搞智慧旅游是不是扯?

导致中国智慧景区不伦不类,还有一个背后的原因。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景区都是国有的,政府分管。我们对政府的印象往往是效率低,办事慢。但是政府官员对于政绩的需求,使得很多事情必须在短时间内有重大的成效,没有成效就要有重大的变化。在这个逻辑之下,很多景区的智慧化就会走上一条为了求新而建设的道路。给大家打个最形象的比方:



这个东西大家在很多酒店都见过,刚出来的时候高大上的不得了。但是没新鲜多久,iPhone的充电口变成小的了,这东西马上变成了摆设。酒店就尴尬了,因为这东西一个房间一个成本可不低,用了没多久就换,搁谁谁都不愿意,再一个,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酒店也怕库克抽风,下一款iPhone再换个充电口。而且最关键的是,客人并没有觉得方便。因为大多数人是一边充电一边躺在床上玩手机,所以,这个东西就成了酒店想当然的产物,最后在iPhone4/4s几乎绝迹的情况下不得不淘汰。这个情景跟智慧景区的建设太像了,政府为了让上级部门和外界看到自己所做的成绩,会选择一些新的技术,无论硬件或者软件。我前面说过这种技术的成本和淘汰率都很高,最后的结果就跟上述酒店一样。

归纳一句话:一直用非主流的技术和理念打造智慧景区,得出的一定是个“非主流”的智慧景区(我去,点题点的多好)。

所以啊,期待智慧景区的人们,洗洗睡吧,等到该来的时候,它自然就来了。

纯手打,请爱护,下面是霸气的二维码


    关注 旅游呵呵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