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动教学 铁一走向卓越

 

记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









2016年5月19日至5月21日,一年一度的盛会——由中央电教馆主办的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福州隆重举办,吴永强主任带领教师团队应邀到参会。本届活动共收到29个省级单位有效课例11506个,从中选出350位教师现场上课和说课,占总数的3.3%。活动中,我校赵阳阳老师获得现场说课一等奖,龚祎老师、唐红梅老师获现场上课二等奖,柳州铁一中学荣获广西高中唯一的卓越学校奖。




赵阳阳:

很感谢吴大师给我的指导,蒙娟辛苦给我改ppt,让我能够自信地去到福州。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有点遗憾的,开头总是想着背稿子,而乱了阵脚;后来及时调整自己,索性不去想稿子反而更好。好想再来一次,或者再参加个比赛,让自己弥补遗憾。给以后去参赛的同仁们点小经验!
老师们围上来请教
唐洪梅老师上课


唐洪梅: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并且是移动终端在历史课上的运用,真的很纠结!最开始不知道该如何将移动终端与历史课融合起来,请教了吴主任和本组老师以及学校多位老师,多次推翻了自己的设计,反复地研读大会文件的精神要求,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磨课……


广西电教馆蒋万文副馆长入神地观课






刷新三观、拓宽眼界的学习之旅。能想象吗?200年前黑板是高科技,20年前电脑很新潮,10年前手机没有普及,现在呢?未来呢……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但凭什么认为只要把计算机摆在孩子面前,孩子就能进步?如何将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好是我们该深思的问题。信息技术一旦沦为花架子,将变成课堂的累赘。


我赞同一个观念:精彩的课首先是一堂好的常态教学课,然后才是一堂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课。信息技术永远无法全部取代常规教学,就像机器即使能胜人,也永远无法取代人。信息技术到底能不能解决课堂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最终是否选择使用它的关键……我觉得平台很重要,有了想法就去做吧,做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吴丹:

昨天张民生教授提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服务于老师的教,更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从本届开始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开始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很有共鸣的是在昨天的几场研讨会上很多专家也提到并提倡了这种方法,在今天的观摩课中很多老师也将这种方法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到教学中,突然感觉我们一直紧跟先进的教学理念,不由的还有一点小小的窃喜呢!

想分享一下我感觉的信息技术的几个优点:一是通过pad完成课堂练习并提交可以保证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在动;二是通过课堂检测的反馈让老师及时关注到每个个体的学习情况;三是给小组协作学习和讨论提供了平台;四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同学的对比调动学习的内驱力;五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智能机不再是让学生沉迷于游戏、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的工具。


黄楚翘:

我在思考:1. 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突破课改难点,并且还能在课堂上渗透核心素质的培养? 2. 如何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研究“板”和“端”的互动,形成新技术条件下的交互学习模式; 3. 如何设计智慧教学,将问题、工具、活动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改变以往课堂?


王燕艳:

教学模式的改朝换代、互动课堂的普及最关键的因素应该是一线老师,再好的设备配置,若没有愿意改革教学的教师进行实践使用那也只能成为摆设;所以互动课堂要成为教学常态必须要做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

有几个要点:1.教师不应该被技术绑架,不论何种方式的课堂,都应该以最终完成课堂目标为目标;例如语文、英语课,应用了高科技而淡化了阅读过程,那将会失去学科的本质,那将比传统教学更为“机械化”,从而适得其反;2.技术和课堂强调“融合”的方式,通过技术的使用激发思考和讨论,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3.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借鉴以下思路:突出问题——使用工具——合作探究,从而形成高效智慧型课堂。

吴杰成:

此次的主题是“互动”,利用交互提升互动,利用个体拉动整体,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打造运用平台,提升平台运用,提高学科素养。应思考的关键词:“深度融合方式”与“常态化应用”。




在历时半年的教研准备中,此次参赛,我校申报课例10节,其中:

一等奖:

唐洪梅《秦汉的科学技术》

龚祎《三角函数的图象》

二等奖:

罗雅玲《细胞的生活》

赵阳阳《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法》

牛萍《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等奖:

黄楚翘《It smells delicious!》

吴杰成《升华和凝华》

黄武弟《余角和补角》

陈玲《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吕丽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柳铁一中

图文:吴永强 / 王燕艳


    关注 柳州铁一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