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化发展三大规律20140717

 

(2014-07-17黄波莫桢贞,,长城战略咨询,微信号GEI-Consultants.人类进化的三个...



(2014-07-17黄波 莫桢贞 ,,长城战略咨询,微信号 GEI-Consultants.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删除.)

人类进化的三个新方向——第六感官、神经末梢、处理器

社交化之所以堪称一次重大的变革,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的生产、生活和思考的方式,促使人类开始新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移动终端成为人类的第六感官,二是是人类神经末梢的无限扩展,三是人类的大脑从存储器变成处理器。这也对应着社交化的三个方面: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利用,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对待知识信息的态度的转变。

人类第六感官的出现——移动终端。中国古代有“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而现在的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这一传说变成了现实。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通过手机人们无时无刻地嵌入到社交网络之中;同时,移动终端能够不停地向人们提供海量的、最新的信息与资讯,成为人类个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人的五官之外的第六官。

人类神经末梢的无限扩展。人类的感官一直受限于人类自身的神经系统,只能作用于个体四周的环境,既不能感知到身体接触范围以外的信息,更加不能了解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但是在社交化时代,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和快速迭代、更新,可以预见在未来人类的感知范围将会被无限扩展。向外——人们随时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各项事宜,例如在生活、工作、学习的中的任何事件都能及时被接受和反馈;向内——可以将人类自己身体内部状况随时以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给予改进方案,让人们真正成为身体的主人。

人类的大脑从存储器变成处理器。在以纸张为知识存储介质的时代,大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识记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能够“过目不忘”、“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人类大脑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在社交化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便捷,获取和存储知识不再是人们首要问题,反而面对如恒河之沙一般的资讯和知识,如何不被淹死在信息海里成为了每一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人类大脑正向着“处理器”的方向发展,处理、归纳、总结成为大脑的最重要功能。

社交化时代三大行为准则——分享、集聚、链接

自古以来人类的社交行为纷繁复杂,社交网络的兴起更加进一步地丰富和拓展了社交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把握事物的本质,长城战略咨询认为在社交化时代,人类社交行为存在三大准则:分享、集聚、链接。分享的是信息,最好的形式就是微博;集聚的是知识,最好的形式是博客;链接的是人脉,最好的形式就是微信。

分享信息:创造社交化的信息源头。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典型的碎片化特征,例如,微博最多允许发布140字的内容。这种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虽然容量小、内容简单,却很好的满足了人类社交行为中最基本的信息交换需求。此外,还有“贴标签”、“位置签到”等大量的格式化信息分享机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点“赞”、转发等大量的互动式信息反馈机制使分享者获得了简单的回应,,也让分享成为社交网络成员乐此不疲的事情。通过大量的分享,传播出去的不仅是某段心情、某张图片、某个消息,更是整个社交网络运转的基础。

对于社交网络而言,分享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发生即记录,记录即分享,随时记录发生的事件和思路,同时传播给更多的人知道;二是通过一次分享,让内容更加精准达意,提高思维能力,减少阅读压力,提升组织绩效;三是强化了人们之间的链接,分享全方位展示了人们的动态、行为和思想,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集聚知识:汇成社交化的知识之海。在社交网络条件下,发现知识不再是专家的特权,而是大量群体行为的自选结果。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动发现知识,由于社交网络的群体行为涌现机制,有价值的知识将会被自动发现、保存、“置顶”,而无需使用昂贵而缓慢的专家评审机制;二是低成本沉淀知识,基于日常的片段分享和自组织机制,使组织的知识能够更容易沉淀下来,由于长尾原理,对大部分人无用的知识也能沉淀并能方便地被检索到。

这些从社交网络集聚而来的知识,又通过博客等形式呈现于社交网络之中,从而被社交网络的用户免费获取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扩散和利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社交网络中沉淀的海量信息还造就了大数据金矿,消费者、供应商和企业,乃至社会各个主体的大量社交信息中隐含的许多重要规律和模式,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而被挖掘出来,又成为企业家、消费者、管理者等不同主体做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链接人脉:兑现社交化的虚拟价值。任何社交网络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人脉关系的链接。社交化时代,实现信息分享与知识集聚的过程本身即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既增强了线上社交圈的粘性,也帮助社交网络成员巩固了线下的关系。应用“强关系-弱关系”理论,社交网络可以使强关系更强,使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让我们的人脉网络更加广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交网络平台使得一个个“小世界”成为现实,人们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自由交流,进而建立某种无法在日常生活空间发生的社交关系。比如微信,不仅能够通过朋友圈巩固“强关系”,而且“发现”、“摇一摇”等服务功能也能塑造“弱关系”,从而充分体现出在社交化时代“链接”的价值。

社交化企业的三张网——内部、伙伴、外部

处在社交化时代的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三张网”:内部社交网络、伙伴社交网络和外部社交网络。

内部社交网络。企业以内部社交工具或云端社交系统为平台,将全部员工纳入到平台当中,实现任意员工间的无缝交流和沟通,形成覆盖整个企业的内部交流网络。内部社交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企业中的部门隔离、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等限制,使员工之间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知识,将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和离散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紧密的协同、分享关系。

伙伴社交网络。企业基于现有专家及合作伙伴资源,通过社交化平台或网络手段,将所有的合作伙伴链接起来,实现企业间的快速的无缝交流和业务信息的资源共享。伙伴社交网络,将企业与合作伙伴间基于传统供应链关系的固定链式关系,转变为基于网络的动态合作关系,使企业突破了自身边界限制,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外部社交网络。企业利用现有公共社交网络,开辟对外沟通交流窗口,形成联接消费者的开放社交网络。全球社交网络的出现,消除了消费者与企业间的隔膜,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的众多活动当中,也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买卖关系向合作共赢关系的转变。


    关注 五谷杂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