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在市井中的桃花源——甘熙故居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行程紧张的游客无暇顾及它,而在此地念书的学生,也会因它没有名气忽略它,不经意间踱步到此的闲人也会因把它视作残存的民居旧迹错开它。...





远方

从三山街地铁三号口出来,稍不留意,便会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裹挟下,沿东西横向马路抵达夫子庙。而甘熙故居处于南北纵向的要道附近,距地站百余步,却少有人问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行程紧张的游客无暇顾及它,而在此地念书的学生,也会因它没有名气忽略它,不经意间踱步到此的闲人也会因把它视作残存的民居旧迹错开它。

先来看看这个题名,何为市井?三山街,毗邻新街口,名副其实的市中心。登楼远眺,眼下便是几代繁华的十里秦淮。市井之气,不言而表。隐逸何讲?首先,它不争.作为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徽式建筑,在日嚣尘上的标榜历史古迹的潮流上,它并没有刻意的卖弄,连网上的介绍都是不痛不痒。.试想,如果将故居改作状元及第楼,又将是何等的风光。诸君试看,总统府便是明例,一个招牌便引得门庭若市。再者,它低调。俗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它却不稀罕占夫子庙这位邻居的光,刻意把大门做的破破的,矮矮的,旧旧的。那么,桃花源作和解?作为文章的题眼,自然该着重介绍,且听我娓娓道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构想,这里引用来形容甘熙故居的别有洞天恰到好处。

进入正门,第一间房屋便是甘家的友恭堂,也是甘家最核心的厅堂,结婚,祭祀等家族大事都是在这里进行。但明显跟咱无关,暂且把目光往上移,便可以看到甘家的家族历史:无论是秦丞相甘茂,少年宰相甘罗,亦或是大将甘卓,甘宁,只要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会有一种见到老朋友的亲切。中国自古以家族为居,一个家族能延续千年,并且官,商,艺界人才辈出,无疑是哪个家族,都是足以自豪的。透过现象,我看到了中国的“根”文化,看到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使命感代代相续的顽强生命力。

拐过正门,度着信步,便可以到达逮津楼。作为京陵历史上最大的藏书楼,如果要自矜功伐的话,自然没人拦着,也没人够格能拦得住,但是它没有,在广揽群书的基础上,自己编书,自己印书,自己出书,也竟占到了总量的两成。这一点,无论是与天一阁相比,还是放在当今,依旧是难能可贵的。可惜,在天平天国的炮火里,毁于一旦,目前的逮津楼为仿天一阁建筑,书虽焚毁了,但画,砚台的引入却依旧保留这栋楼部分的历史功用。记得一次,半道大雨,躲进小楼,捧起一本书,隔窗听雨,近时看花,远望屋檐,以至错过了闭馆时间,那一种惬意是不易寻得的。

民间有言: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本意为富不露点,满而不溢,但经统计其实房间数达到了三百多间,又是含蓄,变着法的教我们学会谦逊。那么大占地面积,而且还处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带,显然是不经济的。既然我们能提出这个问题,那么甘熙故居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化身南京民俗博物馆。各所房间要么陈列历史,要么住着手艺匠师。因为人的带入,自然给宅院里带来了生气。这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五柳先生再次以其敏锐的预判性帮我们做了描绘。黄发那群人是民间手工艺作品大师,在这里继续锤炼着他们的技艺,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手艺还活着,传统还活着:牙雕,绒花,根雕,剪纸,脸谱……每次去,总少不了和一个画葫芦的老爷爷聊聊天,老爷爷会向自己介绍各种葫芦,忘不了那个绘着“大白”的葫芦,早先为它外表惊艳,一掂量,才发现是不倒翁,据爷爷所说,他因该是国内首创。传承与创新,不正是我们目前整个国家面临的困局吗?在这个小小的葫芦上不期巧遇了。垂髫自然值得是儿童,这里是孩子的第二课堂,拜师学艺这种方式在这里依旧适用,无论你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不经意间走进这个院落的旅客,只要你笃定了决心,有足够的闲暇,便可以做工艺大师的学生。老一辈的人终将老去,就像我们这一代人铁定会有人成为国家主席,但文化是根深蒂固的,通过这种方式,我想,民俗也好,文化也罢,都能找到延续下去的道路。

提及到人,自然而然进而会想到物,三雕(石雕,木雕,砖雕)自不用提,只要是一个有点名气的宅院都有,太湖石也是不由分说的,无石不园林,用的多了也就普通了。就单捡一大一小来说,剩下的等你们去探奇。云锦,作为南京的荣耀,作为皇帝龙袍的织料,早已登上了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到如今,云锦的生产方式依旧不能由机器代替,而甘熙故居保留了一架云锦织机,说它是织布机,到现场一看:好家伙,明显就是一艘大船啊,三米多高,五六米长,不消分说,这就是咱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凝结的心血啊。看过云锦织机,再随便找上一扇门,转上两转,瞧瞧,你能瞧见啥?在门缝沿上找不到一块铁,那这又有啥稀奇的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看看这个成语,这里是清朝的建筑,每一个点都带着传统文化的影子,那门便是户枢,因为转动的次数多了,当然不会腐朽,古人诚不欺我!

先锋书店自诩是“大地上的异乡者”,那么甘熙故居便是隐逸在市井中的“桃花源”。当然,既然是隐士,它是不屑也不愿标榜自己的,只好由我这个俗人絮叨一堆。褪下一身的疲惫,它会跟你说,“歇歇,喝喝茶,听听白局,瞧好了您嘞!”

写到这里,文章本因收尾,却想起五一来此,人依旧那么冷清,不由地为它惋惜。难道来过的人都忘了回到桃花源的路?我想要为它做些宣传,却又怕人去的多毁了它该有的那份清静,那份闲适。夫子庙已经变成了烂掉的景点,秦淮河再也不是文人墨客吟咏下的那副景象,难道这难得的清静也要在我的笔下失去原有的光泽?

不!这该如何是好?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云门关。时光总会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万事万物自有运转的规律,读书人可幸还能发出一声长叹。可悲的是,我这声叹息太轻,拐过嘴角,泛不起一丝涟漪。
有关图片
我是用手机拍的,提供两张照片,其他照片因该百度能百度到,就不再赘诉了。特别推荐的一个景点。







远方




    关注 南理材料14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