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才子正传(第二十一章 年少时的约定还记得吗)

 

第二十一章年少时的约定还记得吗上回书聊了苏轼同志开创“豪放派”先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现在咱们再侃侃...



第二十一章 年少时的约定还记得吗
上回书聊了苏轼同志开创“豪放派”先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现在咱们再侃侃苏轼苏辙兄弟俩。

第一眼看到兄弟俩的名字时,估计大部分读者立刻懵圈了:老苏同志也太逗比了,给儿子起名时也不找算命先生掐一掐、算一算,怎么会给儿子起这么样的名字呢?咱先不说给孩子起名要多么高大上,但是最起码不能用“”与“”这两个字平淡无奇的字吧,而且还都与“车”有关,莫非老苏家开的是宝马4S店不成?

但是我要负责任的告诉你,像老苏这样饱读诗书的文坛大V之所以这样做,是大有讲究的。这兄弟俩的名字可不是像大字不识的普通家庭给孩子起名“阿猫、阿狗”那样随意的,因为在古文中,“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因为“枪打出头鸟”的原因也最容易惹祸;“辙”是车轮行走时压出的痕迹,行事低调,有功劳的时候出不了风头但是出事追究责任的时候则不会背黑锅

    可以说,在看人方面,老苏的眼光一向是比较独到稳准的,因为知子莫若父,老苏在两个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深知他们的脾气性格。他见大儿子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不吐不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也就是典型的大炮性格,给其取名为“轼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儿子,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惹上什么麻烦



 关于这哥俩的名字,老苏还特意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名二子说》,大致意思如下: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有其应有的职责,但是作为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按照现在的某种说法,名字决定命运,所以家长们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子女人生的平安好运、大富大贵。但是考虑周详的老苏同志这次失算了,我们知道,苏轼同志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为人处事并未能够做到真正的“瞻前顾后”;而苏辙同志同志则谨慎,曾有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明天喝凉水的生活经历

然而值得老苏欣慰的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大半生命运坎坷,但是苏轼苏辙兄弟俩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两兄弟。

前面的许多章节我们曾描述了苏轼同志在政界及文坛的重大影响,但是作为文艺圈及政坛的重要人物,苏轼同志的弟弟苏辙同志同样也牛叉无比。

其实傻瓜都能想象出来,能够从数以千计的文坛大V们中间脱颖而出,与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各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一席之地,可见苏辙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多么非凡。

而且苏辙同志在仕途方面也很有作为,官位最高的时候做到了国务院总理(尚书右丞),如果不是后来受哥哥案件牵连的话,或许苏辙同志的为官之路应该是一片坦荡光明。

虽然哥弟俩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是他们之间深厚兄弟情谊从未到过影响。因为当苏轼同志还是小屁孩时,读到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同志的博文“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十分欢喜,立刻与小他2岁的更小的小屁孩苏辙小朋友约定,在以后的岁月中哥俩一定要做到“夜雨对床听萧瑟”。

后来随着弟兄俩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他们虽然也曾经有过短暂的春风得意,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你死我活的党派斗争中苦苦挣扎。由于经历了太多的起起落落,苏辙同志经常发微博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同志则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正史《宋史·苏辙传》中这样客观地写到苏辙同志与哥哥一生共进退,患难之中见真情,这样的感情,世间及其罕见。”(“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但是“夜雨对床”的约定,弟兄两个从来没有忘记过,由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苏轼苏辙经常是离多聚少,但是这一少年的约定则一直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

如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正是王安石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而苏轼苏辙同志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苏轼同志外放在颍州(今安徽境内),心事重重地作了《满江红*怀子由作》寄给身在河南的弟弟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十月 苏轼同志在诸城(密州)做市委书记时,由于思念远方的弟弟,再加上因对时局不满而内心凄苦无比,我们的书记给弟弟发了一首有名的《沁园春》,全词如下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大意是说,十月的清晨, 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同志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面对江湖上的风雨,苏轼直抒胸臆,告诉弟弟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

就这样他们在漫长的一生中并肩携手、患难与共,而这样的手足亲情是兄弟俩终身吟诵的话题。

在宦海沉浮的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同志几乎每被贬谪到一处新地方就给弟弟寄信赠诗,据后代史学家统计,仅以弟弟“子由”为题的诗词,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公元1101年,颠沛流离一生的苏轼同志从海南岛北归的途中病逝于常州,后来被安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后,苏轼同志的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同志也一再遭到降职减薪,日子过得十分困苦,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哥哥的一大家子,两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团结一心,终于顺利地度过了生活的难关。

十一年后,也就是公元1112年,苏辙同志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但是“风雨对床”的约定他一直铭记于心,遂立下遗嘱,命子孙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二苏坟”。如此,兄弟二人终于在另外一个没有党争、没有陷阱的美好世界赶赴了“夜雨对床听萧瑟”的少年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在此先简单地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下。    纵观古今中外洋洋洒洒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太令人绝望?

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给这个污浊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想象,为人类漫漫前行的历史点燃一盏照亮黑夜的心灯。

如此,足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关注 星月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