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亿!又一个银行出事!银行业拉响警报!

 

刚上市不久,天津银行就爆出票据大案。中国银行业再次拉响警报!不仅影响股市,还和楼市密切相关。周五,天津银行...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下方高端理财圈关注我们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

券商圈


iquanshang

刚上市不久,天津银行就爆出票据大案。 中国银行业再次拉响警报!不仅影响股市,还和楼市密切相关。

周五,天津银行在港交所公告称,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7.86亿元人民币。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21世纪经济报道》提及,根据业内有关方面的说法,该案可能是票据逆回购方在交易中被取走担保物“票据”,而回购款未能到账所引发的。

该消息进一步指称,天津银行与中介汇涛金融控制的某银行西安分行同业户达成票据回购交易,交易金额为9亿,天津银行作为票据的逆回购方出资金,汇涛金融控制的同业户作为正回购方借钱;据悉,该9亿回购到期后,中介控制的中小金融机构取走票据后,只付了2亿元,尚有7亿元及利息未支付。

天津银行3月30日才正式登陆香港主板,股票代码为1578.HK,为国内第8家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城商行,H股每股发行价为7.39港元,募集资金近80亿港元。

但上市不久天津银行便破发,最新的报价为7.31港元。



天津银行票据案只是票据市场最近积弊浮现的最新案例。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银监会本周下发通知,要求银行高度重视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风险,要求各银行认真核验票据真伪、跟单资料及交易对手信息,加强风险防控。

银监会称近期发现不法分子冒用龙江银行名义办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风险事件。目前已知涉及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合计6亿元人民币,该资金已经全部收回。伪造的印章尚未被收缴,涉及的犯罪嫌疑人也尚未全部到案。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对所持商业承兑汇票立即展开排查,若发现票据背书前手之一有龙江银行,应立即向属地银监局报告。

更早前,农行爆出过39亿票据案,最令人震惊的是一票据包内出现部分票据被报纸替代的怪事。

据财新,案件的大致脉络是,农行北分与某银行进行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在回购到期前,银票应存放在农行北分的保险柜里,不得转出。但实际情况是,银票在回购到期前,就被某重庆票据中介提前取出,与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回购贴现交易,而资金并未回到农行北分的账上,而是非法进入了股市。

此案尚未平息,中信兰州分行也被爆出10亿票据案件。有报道提到,2015年5月-7月,有犯罪嫌疑人伙同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伪造的银行存款单等文件,以虚假的质押担保方式在银行办理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并在获取银行承兑汇票后进行贴现。

为规范票据市场,央行正在大力推广电票。路透曾援引央行支付结算司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央行日前下发通知,从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2018年1月1日起,单张金额在1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全部通过电票办理;到2018年底,各金融机构办理的电票承兑业务在本机构办理的商业汇票承兑业务中金额占比应达到80%以上。

财新还介绍,央行近期正在论证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所,涵盖电子票据和纸质票据。“业内人士反映,纸票给操作流程带来了很多风险隐患,票据业务电子化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华尔街见闻)

小贴士:何谓银行的票据业务



所谓票据业务,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实质是一种贷款业务。如A企业需要购买B企业的货物,但资金不够,就可通过到银行存保证金的方式,要求银行开具承兑汇票付款给B企业。承兑汇票最长期限为6个月。在这其中,B企业可能不希望到6个月后才拿到钱,就可到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贴现,提前拿到钱。由此衍生开,票据可能多次转手,变成一种融资工具。

而所谓票据买入返售实质是银行同业间的资金拆借业务。当A银行手里有很多已贴现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又需要资金时,就可到B银行开展买入返售业务,先用这些票据质押从B银行拆借资金,并约定A银行会以一定价格回购。在具体操作中,银行间往往会出现票据中介。这些质押票据可能再从B银行流出,中介持有这些票据重新到别的银行去贴现套取资金。

今天,银行业拉响警报!

文/刘晓博  来源:楼市参考微信 ID:house0929

这是今年以来,继农行、中信银行之后,发生的第三起票据大案,具体细节尚不清楚。天津银行公告从措辞跟1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公告的措辞几乎如出一辙,只是涉案金额不同而已。我们再看一下农行的公告:

近日,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农业银行正积极配合侦办工作,加强与相关机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保证资金安全。



可以看出,两家银行出问题的都是“票据买入返售”业务,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业务呢?

所谓“票据买入返售”实质是银行同业间的资金拆借业务,用票据作为载体。当甲银行手里有很“已贴现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又需要资金时,就可到乙银行开展买入返售业务,先用这些票据质押从乙银行拆借资金,并约定甲银行会以一定价格回购。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会有“票据中介”居间操作。

也就是说,一张小小的“承兑汇票”就成为可以撬动亿万资金的抵押物,作用堪比一栋楼、一块土地。但伪造这种汇票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内外勾结的时候:外部人员负责伪造,银行内鬼们假装看不出来。这样,几张汇票就可以换来巨额资金。

有媒体曾绘声绘色地描写到,出事的某银行的保险柜里除了有虚假贸易背景的假汇票,更有相当部分票据是报纸,而且未建立台账。

总之,当金融机构管理混乱的时候,无论是“狸猫换太子”还是“指鹿为马”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被套取的巨额资金去了哪里?一般来说,会用来投机。

有研究发现,银行内部违规案件跟股市、楼市的走势正相关。也就是说,当牛市到来时,就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那些被套取的资金基本上会进入股市、楼市,或者参与民间融资。作案者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一次成功的投机,让自己实现财务自由,然后悄悄把票据和钱还回来,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天算不如人算,股市泡沫破裂了,钱无法还上,惊天大案被曝光,于是国家开始了清查。2015年底,银监会发布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也就是所谓的203号文,要求金融机构加强票据管理。而且列举了目前存在的7种票据乱象,下面我摘录其中三种,让大家看看有多么触目惊心:

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以票吸存,虚增资产负债规模;或以贷款、贴现资金做保证金,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有的还通过人为倒换业务类型,提增中间业务收入,虚增绩效。

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介合作,离行离柜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非法牟利。

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贴现资金还旧借新,调节信贷质量指标;发放贷款偿还垫款,掩盖不良。



财新网报道称,根据银监会现场检查局抽查数据大致估算,截至去年6月末票据承兑业务违规全国规模可能为4000亿元,票据贴现业务违规金额达约2500亿元,票据转贴现违规金额最为严重,可能逾8万亿元。

清查票据乱象,将带来以下影响:

1、对流动性有所影响,相当于小幅度紧缩

2、银行将有更多不良资产暴露出来

3、给股市、楼市带来一定程度的利空,相当于抽离了违规资金

4、对部分民间贷款机构可能是灭顶之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只不过这轮清查带来的最大影响,已经在过去一段时间得到了释放。只是新暴露出的天津银行大案,再次提醒我们:贵圈真乱。

目前,大批中小银行亟待上市以补充资本金。但A股市场他们显然没有机会,硬上只能砸盘。去香港IPO,往往很难做到足额认购,即便勉强把发行价定在每股净资产之上,一挂牌也马上露陷。5倍左右的市盈率,净资产打7折卖,就是他们在香港的行市。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规范、不透明。

银票案连环爆,逾90家P2P票据理财会否受牵连?

文 / 李冰  证券日报

近期,农业银行39亿元票据窝案,中信银行9亿元票据无法兑付,天津银行7.86亿元爆出票据事件,银行票据大案“三连爆”引发了市场的震动。

一直顶着“银行承兑”光环的P2P平台票据类业务,让热衷于票据理财的投资者揪心。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90多家P2P网贷平台有票据相关业务。而此时银行票据业务城门起火,P2P票据理财是否已经被殃及?

P2P平台涉及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专业性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如金银猫和票据客等;二是电商企业推出的票据理财项目,如京东的“小银票”、苏宁的“理财通”等;三是银行系的票据理财平台,如民生银行的“e票通”、平安银行的“橙e网”等。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票据理财成交额有可能出现小幅度下滑,产品收益率也会下调,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据理财产品交易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正逐渐加强对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的监管,政策或会收紧。”

电商系票据理财收益率下滑 仍为“秒杀”产品

号称“安全稳、收益高、门槛低”而著称的新型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属于借款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在6%-9%之间,成为众多追求稳健投资的投资者新宠。

在2015年上半年,上线的票据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维持在6%-7.5%之间,其中,7%的产品占据了大半江山。在2015年年末时,平台也不乏有年化收益率8%以上的票据理财产品,但2016年伊始电商企业票据理财的收益率明显都有所下滑。

京东小银票收益率4.2%左右、国美的美银票收益率在4.5%—5%之间、苏宁的银承库收益率4.2%左右。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在体验了前述3家平台的票据理财项目时发现,虽然收益率均比去年有所下滑,但仍然是“秒杀”的节奏。

对此,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称,“票据,尤其是银票,资产安全性相对较高,成为P2P网贷平台比较关注的资产类型。目前票据市场业务量每年几十万亿元,市场容量非常大,票据业务不断增加,这自然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她同时表示,“当然,票据业务在迎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行业监管的考验。2015年12月底,银监会再度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票据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风险提示。”

P2P票据理财成交增速放缓 今年或现小幅下滑

根据网贷之家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数据显示,目前P2P票据理财规模做得最大的分别是金银猫、票据宝和银票网。其中金银猫3月份单月成交量达到3.6亿元,银票网成交量达到3.6亿元。

从金银猫、银票网2家规模较大垂直做票据的平台看,今年3月份单月的成交量相比去年12月份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数据显示:金银猫12月份成交量为3.9亿元、1月份成交量为3.9亿元、2月份成交量为3.5亿元、3月份成交量为3.6亿元;银票网12月份成交量为3.8亿元、1月份成交量为3.7亿元、2月份成交量为2.3亿元、3月份成交量为3.6亿元。

张叶霞认为,“今年第一季度的走势与行业季节性发展有关,农行、中信的票据事件对P2P网贷行业票据业务的成交规模影响并不大。”然而,虽然票据理财成交额没有大幅下降,但增速明显放缓。

本报记者查看票据宝官网发现,一季度票据宝客户投资资金增长速度非常快,每天网站的数据更新也比较及时,最快时甚至一天突破1亿元,增长爆发阶段成交额在40亿元至70亿元。但从年后至今,网站显示的投资资金较年前增长不太明显。截至4月7日,该网站显示投资资金为74.798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票据理财市场的资金增速明显有所放缓,其主要原因除了其他投资市场分散资金外,与此前某大型银行曝出的票据风险事件不无关联。

当前的票据理财平台多是以“补贴”的形式保证投资者的收益,可以说处于烧钱模式,并未实现真正的盈利,其市场风险因素也众多,例如票据造假、资金存管等,票据理财平台如何能够防控市场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今年票据理财成交额有可能出现小幅度下滑,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种子用户积累的逐渐完成,平台必定开始考虑盈利,平台补贴会减少,产品收益率也会下调,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据理财产品交易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正逐渐加强对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的监管,政策或会收紧。”边晓瑜表示。

来源:华尔街见闻、21世纪经济报道、楼市参考(微信ID:house0929)、金融行业网(微信ID:jrhycom)、证券日报
互联网金融最新动态,p2p理财干货不断,你要的,都在这里↓↓↓


    关注 高端理财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