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获“小诺贝尔奖”为华人首位 经典陪孩子读起来吧!

 

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了这...



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了这项“小诺贝儿文学奖”,是中国作家零的突破。与他一起获奖的,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文学插图画家苏珊·贝尔纳。





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被翻译到多个国家。他的作品《草房子》还入选语文课本,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自1956年设立至今,共32位作家获此殊荣。曹文轩《草房子》、玛格丽特•梅喜《我家宠物是条龙》、托摩脱•篙根《夜鸟》………

“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儿童读者的喜爱。”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

“我讲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

                                                         ------曹文轩





听听曹文轩自己讲——
为什么最不喜欢的季节竟
是万物复苏的春天?
为什么一直在快乐中的孩子
未必能健康成长?
为什么给孩子看的书
需要一些悲情?
为什么富足的童年
生长不出想象力?
为什么年少时的苦难
却可能成为最大的财富?
现在我们一起坐着时光机,
回到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

江南水乡画卷



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童年生活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的艰辛让他很早就体味到了人间百态。

曹文轩曾在自己的作品《童年》中写到: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在渔人“劈劈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



“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而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过的。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

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

纯朴民风中哺育



同样在《童年》中曹文轩写到,母亲说,我小时长得很体面,不哭,爱笑,爱整天转着眼珠打量人,揣摩人,很招人喜欢。

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庄上人家也都沿着河边住。我一两岁时,常被人家抱去玩,然后就沿着这条大河一家传一家,有时竟能传出一二里地去。

母亲奶水旺,憋不住了就找我,可总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将我找回。重新回到她怀抱时,我也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为,那些也在奶孩子的母亲已经用她们的奶喂饱了我。母亲说,我是吃了很多母亲的奶长大的。
贫困的童年,但曹文轩并不缺爱。在物质无比匮乏的年代,邻里乡亲间不分彼此的氛围、纯朴纯真的民风是对曹文轩是最好的哺育。

生活中咀嚼出温馨和诗意



物质贫困的年代,要是没有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该如何回首往事,咀嚼出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文化纯粹是自学的,谈不上系统,但他又几乎是一个哲人。一次,曹文轩跑到八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电影,深夜归来,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但又懒得生火烧饭去。父亲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有一位慈和的老祖母。她是一个聋子。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她称呼我为‘大孙子’。后来我远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思念。”

“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紧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如果对曹文轩的印象还停留在《草房子》,那就OUT了哟。
《山羊不吃天堂草》 
(1991)




曹文轩笔下的故事,跟随主人公明子,由乡村闯入了城市。而城市与乡土在情感和性格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化作一个山羊宁死不吃天堂草的悲剧又崇高的象征。乡土情怀也在与城市现实的对立中,获得了厚重的生命。
《青铜葵花》
 (2005)


青铜与葵花是青梅竹马,青铜是男孩,葵花是女孩,他们在大麦地里一同长大,分享着快乐、苦难、牺牲和命运的安排。曹文轩用纯净、唯美的笔触,艰难地书写着生命的磨难,在流动与诗意的文字背后,是一次精神的沉淀。
《草房子》
(1997)
江南水乡油麻地上的六年光阴,在作家的笔下如水做的画卷一般展开,讲述了男孩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诚实、原始的描写,谱出一段不长不短的乡间史诗。

精致、纯粹的笔法,调和着作家少年时代关于“水”的记忆,也不回避一些忧郁的生命瞬间。
《火印》 
(2015)
“火印”这一意象,来自现代女作家萧红力透纸背的小说《狂野的呼喊》。以抗日为背景,《火印》作为曹文轩十年磨一剑之作,在自己毫无断裂感的风格延展中,承住一道天然而透骨的深刻。

[b]曹文轩给孩子们的建议:[/b]
写作是只箭,阅读是把弓
有一次,曹文轩与小学生做交流活动。课堂上,语文老师点一个小男孩起来朗读:“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

这是曹文轩自己的作品,但稚子童音让他听得流泪。“原来可以通过朗读,把孩子从声音世界带到文字世界。”

曹文轩建议,“写作是只箭,阅读是把弓”。要多阅读书籍,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才能爆发。但时下很多畅销书没有“文脉”,学生看书后学不到真正的写作方法,因此读再多也没用。
好故事要多折腾
曹文轩提到《我的儿子皮卡》里一个故事:皮卡家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只剩下一个挂在那儿摇摇欲坠,皮卡想把最后一个柿子留给即将从日本回来的哥哥。

于是,他天天祈祷着:“柿子啊!你要坚持住啊,等到我哥哥回来的那一天,你再掉下来吧!”可是,有一天,一只乌鸦把柿子叼走了,皮卡开始追啊追……故事更吸引人往下读了。曹文轩说,“所以你看,我们不是为了写长作文而折腾,是通过反复折腾让人物个性更丰满,故事更丰富有趣。”

图片来源:网络



    关注 成都虎妈乖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