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不下的那块地

 

拎着菜篮、兴冲冲地来到再熟悉不过的那块地:萝卜开花了、大蒜抽薹了、莴笋绿油油、韭菜迎风扭摆,蜜蜂、蝴蝶在花丛中嗡嗡飞舞,看得我心花怒放,立马挥刀嚯嚯地忙起来……...













在404厂,因为有便利的自然条件——山上生活区漫山遍野的荒地,许多职工家属们都种菜地。

我们家里自然也有菜地,在我记忆里,从我78年到厂里读书,爸妈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种菜。那时候生活条件差,我妈妈是家属(半边户),没有什么正式工作,我们有三姐妹,种菜肯定是唯一、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改变生活条件的一种方式,蔬菜很少去买,都是到自家菜地去寻(方言读“形”)。春天有香椿、韭菜、莴笋啦,夏天最丰盛,有黄瓜、豇豆、西红柿、茄子、辣椒啦,秋天有南瓜、丝瓜、红薯啦,冬天有大白菜、萝卜……还有一年四季都有的香葱。我是家里的老大(最造业),寒暑假里,承担着做饭、洗衣的艰巨任务。每天上午,端个小筲箕到菜地去寻菜,扒开西红柿宽大的叶子,寻找红彤彤的西红柿;钻进藤架里摸黄瓜、摘豇豆,还有辣椒、茄子,寻着寻着,经常会从藤架里“嗡”地一声突然飞出几只大马蜂,吓得我哇哇乱叫抱头鼠窜……酸甜甜的西红柿、身上长着刺、屁股长着花儿的嫩黄瓜,基本就要先被我迫不及待地消灭掉了。

后来我们姐妹仨陆续工作、嫁人、生娃儿。老妈老爸都是农村出来的,对土地的那份执着和热爱是我们这代人所不能理解的。最开始江峡新村房子建成,厂里陆陆续续搬走一批人,一下子空出了好多大房子,那次我家没有买,就从原先住的708搬到了医院这边(从桥头数第二栋)。老爸老妈的菜地在708那边的山坡上,每天依然要经过桥、电影院、灯光球场去种那块菜地,就是没事也要过去转悠一下,冬天还喜欢在菜地里晒晒太阳。我跟他们说,那边菜地太远了,不如就丢下吧,这边搬走这么多人,肯定有谁不种的菜地呢,拣几块来种就是了。老妈却说,你知道啥?这边的地都没有我那边的好,这边好种的都有家了,剩下就是沟沟坎坎,我也看不上。

我的丫头98年10月生,2002年到宜昌上幼儿园,我在厂里上班时,是老妈帮忙带,跟着姥姥去菜地寻菜、拿着小铲子到处捣蛋是她最大的乐趣。老妈经常跟我唠叨的一件事:爱子(丫头小名)几个月的时候,把她哄睡着了,放在床上,赶紧趁着空挡去菜地浇水。忙得忘形了,突然想起来,吓得大惊失色,生怕爱子从床上滚下来或者怎么着了,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家,一看,爱子老早醒了、没哭也没闹,蹬掉被子,正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咿咿呀呀地笑着啃脚趾头呢……这事儿老妈当时没跟我说,事隔好久才说起,夸爱子小时候多乖、多体贴姥姥。

爱子渐渐长大,要吃的蔬菜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买菜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哪种菜没打过农药?这颗白菜——它从地里到菜场要经过多久、经过多远的路程,怎么会这么新鲜?现在的胡萝卜怎么长得又大又好看?我妈种的就不是这样的呀……一直觉得老妈老爸年纪大了不赞成他们继续种菜,太累,但是每每吃着新鲜、可口的放心菜,心里又想,只要他们种得动,随他们吧。

09年江峡苑落成,老爸老妈也不能在厂里住了,但是又不想去宜昌住,还不是舍不得那块地呀。于是另找了厂里一处私房,租住,继续他们的种菜生涯。

老妈给我打电话,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红儿,我种的什么什么好甜、什么什么长得好嫩,给爱子挑了几个特别好的,明天给你带过来?”我回答就是:“好!吃不完都给我带来!”于是,他们忙不迭地整理好、放在班车上、写上我的名字,千叮万嘱地要我去拿,别丢了。其实,娃儿一周就在家吃两顿饭(小学、初中中饭都在奶奶家吃),两大人也就是每天一顿晚饭,也吃不了多少,有时菜太多了,我干脆早上起来蒸饭、炒菜当早饭,自己花钱买的菜坏了扔掉我也不心疼,父母自己种的菜万万不能浪费啊。

每次因工作回厂办事,抽空上山,不用回家,直接去菜地,准能找到老妈或者老爸。陪老妈在菜地走走,老妈总是兴奋地给我夸耀她的成果“红儿,你看我这萝卜长得好大啊!你爸爸就是不会种,你看看他种的那几颗萝卜,光长苗子不长萝卜……”还唠叨“等我们将来老了不在了,这块地,也没人种了,可惜了……”

自娃儿上高中后,时间紧、没有时间跟我回厂里玩,我自然也就很少回去(319那次我至少有半年没回厂里了)。前几天又一直忙着应付外审,今天得闲了,特意回厂里看看家里的菜地。家里没人(老妈在宜昌带小妹的孩子,老爸清明节回老家去了还没回来)大妹说,韭菜、莴笋、蒜薹蛮多,要我自己去弄。

拎着菜篮、兴冲冲地来到再熟悉不过的那块地:萝卜开花了、大蒜抽薹了、莴笋绿油油、韭菜迎风扭摆,蜜蜂、蝴蝶在花丛中嗡嗡飞舞,看得我心花怒放,立马挥刀嚯嚯地忙起来……

记得海平哥说过一段话:“……等将来有钱了,就到农村去买块地,建栋房,种菜、养花、养猪、养鸡、钓鱼……”;就连知名教授丽洁姐姐向往的生活也是:将来到桃花岛养鸡!咱辉姐已经开始行动了,连鸡娃都买来了!我的理想生活是:种菜、练功、读书,向往远方的世界了,到咱“E家亲”看看就行,这里的世界最精彩!

我也不要等将来了,先享受起有钱人们向往的生活吧,把种菜的手艺学好!

……

我憧憬远方,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风景;但我也丢不那块地,因为它洒下了父母多年辛勤的汗水、养育了我们姐妹仨成长!

2016-4-8

注:寻(我老家话读“形”)菜:菜地里茄子、西红柿、丝瓜等等都是要仔细扒开藤架叶子寻找大的、红的、老的现吃,小的留着再长大。白菜、萝卜等苗菜也是一样,要拣大颗的、长得密的地方先拔,所以谓之“寻”,而不是“采”或者“摘”。方言的贴切可见一斑。

一点补充:根据我自己的理解,404从建厂初期,人员来源主要分为:1、沪东厂支内,他们是肩负使命的技术队伍;2、大学毕业生:这是一批有远大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队伍;3、转业军人;4、本地招工。5、家属招工进厂(半边户转变成双职工家庭)。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那个年代是占了绝大多数的。这些建设大军,除了沪东支内的估计是100%城市人口,其余可以说大都来自农村,大学生也大部分是靠苦读(我所知道的高洪生厂长可厉害了,好像是木匠出生,家里的家具都是自己打的哟,还会缝纫技术),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殷晓红曾经写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写到读书之苦,换成别的孩子早就回家放牛去了)。进厂时如果是已婚的,很多情况就是妻子是农村户口:有的是转业军人家属、也有知识分子家属,这一批先到厂的就招工进了工厂的后勤辅助部门(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的岗位)。还有的就一直没有招工进厂(半边户)想那时候都想挤进城市户口,换成现在,都不会了,时代造就了这个词“半边户”。胡老师的文章挺实在,专门写了自己的半边户经历。正是林林种种的人员,构成了404这个多元化的小社会(全国的三线厂都一样),可以看见漫山遍野的菜地、鸡、鸭、鹅、鹌鹑、猪、牛、羊,还有天上飞的鸽子呢,只要能养的大家都养,欣欣向荣、鸡犬相闻、好不热闹……


    关注 四零四1978E家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