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把那个张老师从神坛上拉下来!!!

 

开始之前,先申明一下,这篇一定很考验各位的耐性,这好像是我今年写得最长的一篇胡诌!坚持读完,彩蛋在后头,开始您的耐力之旅吧—...





开始之前,先申明一下,这篇一定很考验各位的耐性,这好像是我今年写得最长的一篇胡诌!坚持读完,彩蛋在后头,开始您的耐力之旅吧——刚刚送走一位来访的记者,回到屋子里,对着落地窗坐下来。忽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屋子里一如既往地洁净,但内心里却翻江倒海地充斥着无数的东西?想着刚才那位记者问的一个问题:你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你的目标是什么?

是的,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我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先捋一下最近一段时间的小感悟——

 

从数学花园成立至今,也不过短短的四个来月。但我万万没想到,我居然也有机会体验一下网红滴滋味。有媒体采访,有人想投资,有人想加盟,有人力邀合作……学生人数也是,见缝插针地占据了我几乎能排出的所有时间段。就这样,我被演绎成了一个另类的,奇葩的数学名师。至少,在多数家长的眼里,或者“以为”里,我一定是带着神奇光芒的超能女神。追根溯源,有以下几点能作为依据——

1、好几个媒体报道过你的数学花园,谈到了你的教育理念。潜意识里,媒体关注的,一定有过人之处。

2、读过你的教学笔记,用到了很多儿童心理,逼格很高的样子;

3、价格比外面贵,而且招生人数不多。贵就是好,少就是精。

4、有不少家长推荐你,貌似很厉害的样子;

所以,来的家长无一都带着极大的期盼“漂洋过海来找我”。有汉口的,有汉阳的,有青山,有鄂州的,还有为了“拯救”已经被老师贴了标签“你孩子这情况,数学是不可能学好的”,想来暂停学校的课连续每天到我这边来专补数学的……你看,这一切貌似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荣耀了吧,名利双收的事啊,关起门来开怀大笑吧。我当然要感谢这些家长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能践行我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先别高兴太早,当越来越多的“种子”送到我的花园,它们的父母交到我手上的却不尽然仅仅是一颗种子,它们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期盼。这种期盼,和我过去十年在教育的路上遇到那些期盼一样一样的。每一颗种子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那么纯粹,那么美好,然后,他们落到了不同的土壤里,也就开始了不一样的旅程。

从教近十年的过程中,我也见识了太多父母的焦虑和他们安放在孩子背上的沉重的夙愿。这一切,像极了我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完全洒脱地说:我已经决然抛却了家族和父辈的使命,纯粹地做我自己。曾经在体制内教学,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这种夙愿感和焦虑感中,奇葩的是,我并没有觉得那有什么不好。后来想想,因为我从小就是在这种气氛中泡大的,对这一切早已有了免疫力。

直到我自己开始孕育生命,开始研究心理学,开始关注自我成长,开始接触人智学和蒙氏理论,我一次次的被击中,然后回溯、思考,幡然。痛定思痛,这样说,我并不是要否定我过去的二十多年所经历的生活和所遭受的教育又多糟糕,相反,我仍旧要感谢那段经历,因为那段经历,才能让我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到底哪一种教育更适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当我决定好要重新“活”一次的时候,我曾经面临着诸多的压力。我如何在“分数至上”的大多数声音中做那一个“少数派”,我如何让孩子先做好“自己”,再谈学习?我如何把看上去很美的那些理念真正落地用于我的数学课堂?我如何在完成我体制内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让孩子相对愉悦?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不止一次在我的课堂问过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把数学比喻成一个动物,你会比喻成什么?

有调皮的男孩往往先说:我觉得数学是一只恶魔,因为,我总是因为数学学不好而做噩梦,每次没考好,我都不敢回家。

有人说:我觉得数学是小狗,因为我从小就害怕狗,看到它我都发抖

有人说:我觉得数学没毒的蛇,因为有次我们去动物园,我妈妈一直说,那个蛇没有毒,真的没毒,她让我不要害怕,但是,我就是很害怕。

……

轮到有个小姑娘了,她一直不说话。想了好一会,她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很多孩子都跟着流眼泪。那一刻,我也不争气的跟着孩子流眼泪。

你看,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什么状态?作为数学老师,那一刻我是愧疚的。背负着所谓的“名师”标签,那一刻,我在心里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哪怕我的力量是如此微薄。

后来,我在我所在的学校践行的“家长课堂”,“数学之美”,“先看见孩子,再解决学习”……诸如此类的我个人尝试,不用我赘述,想必关注我的家长也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所了解。我很清楚,孩子的有些问题,追根溯源仍旧要从父母身上入手,从家庭教育入手,所以一开始,我先建立了我的班级群,把家长们拉到一个群里,不定期做一些分享,推动一些教育类文章,有时候是我的个人教学观察和笔记,有时候是我自己的育儿思考,以及每天我对孩子们的观察和建议,还有不定期的家长见面会。我会在家长会上和大家交流一些育儿理念和教养方法,家长们在我的“洗脑”中逐渐改变,如此,我也可以比较顺利的开展我的小实验。而我一开始,也并不是想把焦点单单只放在数学本身,而是想从孩子的自我意识上入手。在这里,贴一段我当年写的教学观察:

近来开始接触心理学书籍和一些基于儿童心理学的教育体系。可以说,完全打开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式。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上说,“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你仔细观察时,你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我们只有读懂每一种行为背后的目的,才可能不陷入盲目,不陷入争斗。就像我们平常会在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你希望他参与课堂互动,他偏偏紧闭嘴巴,你要求他保持安静不要干扰别人,他偏偏动手动脚坐立不安。很多时候让你无奈,甚至恼怒,很多时候还会轻易给这一类的孩子贴上调皮,捣蛋,无可救药的标签。这一切源于我们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孩子行为的表象,未能真正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只能说,越深入学习,越意识到很多时候,课堂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说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其实,我想说,教书育人也是老师的一场自我修行。自我修炼愈完满,你眼中的“坏学生”就愈少。 昨天,第一次将近来学习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成果应用于课堂。“通过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来实现正面引导,从而让孩子获得力量”。这是我的一个尝试。四个班级,共30多名学生参与活动。 在上课前五分钟,我拿出准备好的A4白纸。我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不着急上课,我们要占用五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件对大家来说,也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把纸张发给每一个人,然后告诉他们:这张纸,是用来记录你们的优点。不仅仅关于学习的,可以关于你生命中的任何自己认为是优点的品质或者具体事情。善良,乐于助人,善于思考,帮助父母做家务,有同情心,乐观,开朗,上进,字写得漂亮,爱干净,尊重别人,有创意,按时完成作业……我例举了一些好的品质或者事情。你们也可以把这张纸带回家让你们的父母家人往纸上添加你们的优点。下次课的时候,我将回收这张“优点纸”,我会将我发现的你们的优点写在纸上,也会让同学相互发现大家的优点。然后把这张纸贴在教室里。如果有一天,这张纸被优点填满了,我们将在后面加上一张纸。

 

 等我说完,孩子们有点意外。有人红着脸说:这不是等于自夸吗?有人沮丧地说:我好像一点优点也没有;还有人说:我的优点啊,我要想想……这些都是我预料的结果,每一种反应都是正常的,可能关乎性格,关乎成长环境……但是,当他们拿着纸以后,大家都若有所思,有些人开始认真地写了,而有些人在观察别人,有些人若无其事。尽管这只是开始,但是,效果却非常神奇,可以说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平时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这一天异常认真,至少做到了没有干扰别人,有些平时几乎不发言互动的学生,今天开始尝试打开自己,有些平时字迹潦草的学生开始认真地写字,而且干净了很多。当然,有一部分还是不屑一顾,依然故我的。但我明白,我只需要播撒种子,然后浇灌,呵护,静候花开。

 

 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尽可能做到如下几点:通过在孩子犯错后积极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紧盯着问题不放来实现正面教育,从而让孩子们不畏惧错误和困难;通过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行为的表面来实现正面教育,从而让孩子受到理解和尊重;通过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肯定而不是被否定来实现正面教育,从而让孩子乐观自信;通过把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态度明确地告诉他而不是总以一种斥责的语气埋怨孩子来实现正面教育,从而让孩子不烦闷、不焦躁。

不要小看这次小小的实验,对孩子们而言,这真的是难得的一次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很庆幸的是,前不久,一位当初的家长还跟我说:张老师,我们家现在还在用这个方式,记录每天值得鼓励的行为,孩子可以整理自己,也可以获得我们的能量……

写到这里,我也是醉了。一个好好的数学老师不当,在课堂搞什么心理学。

但是,你还别说。就是因为我的这些“不止数学”的小歪招,我还就是受孩子喜欢,我还就是受家长欢迎。我没带过多少牛娃,带牛娃并没有什么牛的,牛娃本身就很牛,只是被你碰到了,拿了金牌银牌。所以你也沾光成牛师了(怎么听起来像顺口溜一样)。我带的娃娃,状态都挺好的,上课没啥压力,每天开开心心的。感觉一堂课下来一下子就过去了,意犹未尽。这是我想要的氛围。我一直认定的理念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让孩子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保持探索的欲望,哪怕眼下成绩并没有那么出色,给他点时间,这样的孩子一定差不多了。

罗里吧嗦这么多(请原谅一个数学老师的胡诌),好像有点跑题呢。赶紧先拉回来。

回到最初的那两个问题。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我的目标是什么?

其实,这两个问题我自己问过我多遍。

数学之美的定义是什么?美过之后呢?

快乐学数学?学习真的有又快乐又有成效的吗?

如何把我自己的理念研究和家长们的需求结合?从而打破仅有美而不实的境地呢?

我这里只收纳被老师贴上“数学差生”标签的孩子,然后,我让他们重拾兴趣和自信?

我要不要带牛娃,打比赛,然后让我火上加火,火出大武汉,火到全中国;

我是坚守我的小花园,坚守我的小而精,小而美,还是扩大规模,批量生产?

……

当这么多问题萦绕在我脑海,我还来不及找到一个说服我自己的标准答案的时候,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家长推着往前走,以至于我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清明假期,得以有空到周边的乡下走走,看到有农人在侍奉田地,他们慢条斯理又似虔诚无比,那一刻,我竟然感动不已。现在大家总喜欢提一个字叫“匠心”。其实,任何一个行当都有匠心,当然,教育也一样。当像从前的农人这样对待土地,珍惜土地,四季都有周密安排,岂非匠心具足?

纵观数学花园成立以来的种种,我百感交集。其实,我最初的梦想只不过是有一片小小的花园,离泥土近一点,我有时间侍奉花草,读书弹琴。带不多的孩子,和一些有共同理念的家长往来交流,一起陪伴这些美好的种子幸福快乐的生长。我们不决然仅成为考试和分数的奴隶,我们尽可能让数学和学习本身更接近本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教与学。可是,走到眼下,花园眼见得即将一片繁荣,我原以为我可以开始触摸生活的意义和教育的本真,可我却好像越来越离最初的想法远了。我感觉,我越来越被当初的那种期盼感和夙愿绑架,痛苦不堪。所以,我花了几天的时间来写这篇文字,不断试问我的初心。我想要做得教育到底是什么?美丽的数学到底是什么?我眼下所做的一切,是另辟蹊径还是重走老路?

而这篇文字,我希望是对我个人的一次训诫。亦是我想对广大家长朋友们说的心里话。首先,我想对那些想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的家长们说几句:

1、如果你自始自终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养过程里,而是一味地指望学校教育,指望着多花点钱找个牛逼的老师来拯救孩子的成绩,对不起,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哪怕你拿着厚厚的一叠钱双手奉上,我也会诚惶诚恐,想接而不敢。

2、如果你认为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数学成绩就高枕无忧了,那你也大错特错了。我观察了几类家长。

A,平时比较关注教育,也关注自我成长,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为孩子在学校数学学得不开心,导致成绩糟糕。因为信任我,希望孩子来这里重拾信心和兴趣。因为家长和我的理念想法一致,所以,沟通顺畅,在孩子学习数学这件事上,我们先接纳现实,然后制定计划,并且选择相信(相信老师,相信孩子),不额外增加孩子压力。结果就是,孩子逐渐找回对数学的兴趣,慢慢恢复自信。成绩也在进步,尽管很缓慢。

B,缺少教育意识,只盯着孩子成绩。孩子成绩不错,就觉得万事大吉,最好能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孩子成绩下降了,除了责备就是焦虑。半夜了还在微信上寻医问药:老师,这个怎么搞啊,考这么差,他班上那些没有培优的比他考得还好呢,这培优有什么用呢……遇到这一类家长,我还能怎样呢?我有必要和她解释说: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什么、一起找找问题出在哪里了……我不能。因为我一解释,就会被她想象成:你看看,又在推卸责任了。这类家长,我还是敬而远之为妙。如果不能在一个频道上,我真的无能为力。看着孩子被“分数”折磨的样子,我也是心疼不已。

C、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差,一会是严苛地坚定型,一会是无原则的温柔型,在摇摆不定间,搞得孩子的状态也是时好时坏。尹建莉老师说的“孩子的成绩其实是由父母决定的”这句话简直光芒万丈。我也希望您能好好琢磨一下这句话。

3、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跟孩子说:张老师这里这么贵,爸爸花了这么多钱,你一定要好好学,下次不能再考那么差了。首先,选择来这里,或许多半是大人您的意愿,孩子事先并不一定愿意。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把您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背负压力。

4、感谢您对我的信任,但我需要您相信我的专业度。如果,您都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战略目标,我建议您省下我这边的高昂的学费。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我强势,而是,我以从教了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一定会多角度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您的建议我会选择性采纳,但是,请不要告诉我应该怎样怎样。

5、这里不是快速提分的地方,我也相信,没有一家机构敢这样打包票。

我也想对我自己说:

1、坚持我的初心,回到我的轨道上。

2、我要做的事情是:把我的研究和好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的情况做结合,让它落地;

3、数学很美,数学很快乐,考得也不错。这事儿很靠谱。不是梦幻的空想;

4、把能量输送给种子们的同时,不能停止学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对未知数学世界的探索,对美的追求;

5、我不是超能女战士,我不需要光芒万丈,我只需要做一个美丽的数学园丁,陪伴种子快乐生长;

6、我不是数学名师,我永远在成为数学名师的路上;

7、保持数学花园的小而美,小而精(至少,在我还没能量让它大起来之前)

8、敢于对理念不同的家长说不。我们一样热爱孩子,但是我们需要同频才能更好的培育。

9、保持劳作,让自己从泥土和植物中获得灵感和能量;

10、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

坚持读到最后的,也是真爱啊,改天来花园喝一杯,算是回馈吧。么么哒!


    关注 张老师的数学花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