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茗檀读书汇(二十一):沈念慈与他的艺术人生心路

 

友茗檀读书汇(二十一):沈念慈与他的艺术人生心路...





联合国国际美联主席团成员、文化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曲、著名社会学家、艺术评论家、上海交大教授

沈念慈 先生


友茗檀读书汇邀请到是上海交通大学沈念慈教授,据说那是檀主以真诚感动了沈教授,77岁高龄的他特意赶来海盐,为我们讲这一课,学友们真是何等的幸运。

因为要帮忙布置会场,下午我就赶去了友茗檀,并有缘与教授在友茗檀共进了晚餐,在铺了蓝印花布的小圆桌上,那蓝印花桌布很有江南韵味,六人围坐。他边吃边聊,时时不忘夸奖菜的美味,谦恭温和,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在一起吃饭就如家人般随意。(雨崖兰)







七点不到,学友们已陆续到场,在不约而同的掌声中老师入座授课。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广,主题是茶与生活,但老师说到茶时,也不乏名人名言,诗词歌赋,至理名言更是张口就来,听得大家犹梦初醒,恍然大悟,转而如痴如醉……老师很谦虚,讲一段后必会问“我这样讲可以吗?”老师很风趣,讲一阵子便打趣“我讲了这么多,该你们给我提意见了吧。”其实面对如此大腕,我们哪有意见可提,看我们不提,老师便直呼“亏了,亏了,这次真的亏了”,我们则喜不自胜,直喊“赚了,赚了,赚大了”(雨崖兰)







沈念慈教授温和谦逊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茶道、人道……丰富的内容中充满了生活的情感与智慧,也透着极高的修养,真诚而又朴实地赐教予我们。读友们静静地听着,记着,并不失时机地与沈教授互动。我惊讶77岁高龄的沈教授,背后有着那么多的头衔与美誉,却谦和慈祥得如家中老人,可亲可敬又风趣 幽默,历经风雨坎坷却依然透着积极向上的活力。他博学多才,涉猎广泛,不仅音乐、美术是评论专家,而且儒释道皆精,并与美学贯通,著书立说。甚至于家教育子上更是堪称一绝,两儿成材,世界留名……这样的一位老人,能见能识,可谓三生有幸。教授说“若想成功,找贵人,找名师”,也许受此点拨,短短两小时过后,读友们皆不尽兴,不忍离去,抑或还想再从名师处掏点,再掏点……。于是拍照留影,甚至预约下次……感谢了!沈教授,但愿还有机会能再次聆听您精彩而又博学智慧的讲座。(可可鱼)





老师从神农尝百草说起,将茶的历史、审美以及茶与“儒、道、释”的联系,道出了茶不仅与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有关系,还蕴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其间以茶与诗文化的结合,以苏东坡、陆游、陶渊明、百姓采茶诗中诵出茶与怡情养性、交友礼仪等之渊源,说到了对儒道释中“合谐”的理解。老师极其赞同他所崇拜的觉真大师的见解:“道,宁静致远,清静无为,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儒,激发、积极、进取,应是人与人的合谐;佛,青灯孤影,茶为体,禅为魂,应是思维与行为的合谐。”老师称此见解为超时空的智慧。

老师说茶与人生,更有他独到的见解。“一片绿叶,五千年的文化”。“茶、长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茶的过程也正是人生起伏不定的写照。说到了如何喝茶,老师拿起茶杯,传授他的喝茶五步曲,还说了喝茶必须“静、娴、雅”方得其味。

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要学会找贵人、找名师,一定要集众人之长。搞学问,不要与人重复,要在夹道里求生存;不要看不起自己,要努力学习和勤于思考,想办法找贵人,找名师;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不能怕,才能博采众长,收获更多。”

老师口中不管是茶、是儒、是道、还是诗,都让我们明白人生要学会联想,在平淡中找到趣味,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启发。“半壁山房侍明月,一盏淸茗酬知音,”“寒夜客来茶当酒,竹芦汤沸火初红”这茶与生活,经过老师昨晚这么一说,似乎又尝出了不一样的滋味……(雨崖兰)



也谈茶的一生
昨夜遗憾错失聆听智者的交流,只能一早就眼巴巴地守在群里,等着在大家传递过来的只言片语中,捕捉着错失的的信息和智慧。好在9点多,终于等来雨崖兰的一篇美文,如情景再现般地及时解了我的渴,也挑起调皮的思辨情结,这是一个温和有爱的大家庭,又看到老师如此宽容和期待有不同声音,我便斗胆求教。

雨崖兰的文中提及老师说道“茶,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也许因为断章取义吧,也许因为是没有聆听到老师诠释的缘故,我对这一小段文字,有点不同的想法。我特别赞同用制茶的过程与人生起伏不定进行类比,但因为个性里比较感性,总觉得“死”和“埋”这两个字有点儿扎眼,斗胆改上两个字,与大家探讨。

茶在山间吸天地之灵气,雨露之润泽,欣然吐绿时,果如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水润饱满,散发着令人心动的光泽,这确实是一个“生”的过程。

茶叶翻炒的过程,我却并不认为它死了,反倒觉着很像我们忙忙碌碌,充满挫折和历练的中青年时期,我们会在生活的历练和炼烤中失去水分,失去光泽,但是生活同样会赋予我们新的内涵和魅力,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另一种成长,一种有痛感的“成长”也是生活给予的“成就”。

入罐的过程,有点儿像中老年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学会了沉静,学会了内敛,如同闭关和归隐,但我们会在沉默和思考中,听到更多,领会更多,变得豁达宽容。我全当这是个“隐”的过程。

当把茶重新放入水中,她的确如同入水的鱼儿,灵动得让人不能释手。这是因为她的身上有成长后的成熟,有历练后的魅力,还有内敛宽厚的沉静。这时的美丽与青涩的青少年的俏丽是不同的,是一种可以用来慢慢品味和久久回味的美。

所以,我斗胆改为““茶,生于山里,成于锅里,隐于罐里,活于杯里””,老师和茶友们觉得可好?(湾妈)



春水煎茶
自去年某次檀主提起“沈念慈”这个名号后,就常在我心间萦绕。一是因为其两位出色的儿子,在音乐界、美术界均有精妙造诣,二约摸是因为“穆念慈”和“京都念慈庵”已深入我心……在没见到先生本人之前,我心里对其在体貌、面容方面有模糊的猜测,料想先生是个头中等、清瘦的老者。昨日在三楼雅间,终于见到念慈先生,却是一位高大魁梧的先生,面相也略西式,棱角比木心先生要柔和些。
看先生的小册资料,得知其祖籍山东,长于安徽,如今居于沪上。我在檀主有事起身离开之时,被央移挪到泡茶者位置。彼时我已略感张皇,恐失态,对老先生及其弟子支支吾吾抱歉道,“我不会泡茶……”先生莞尔,“我教你。”重新煮水,改换茉莉茶。此茶是檀主朋友的母亲在茶叶中加入茉莉花,亲手炒制而成,掀小盖即闻浓郁花香。
先生说,泡茶应当先净手,洗杯即洗心。一手托住杯底,另一指腹沿着杯沿轻轻左右摩挲。茶人洗杯时,茶人自己和茶客即可从这一简单动作中宁心、静气下来。我按照遵嘱挑几撮茶叶入盖碗,先生两手端茶碗上下、左右有规律地晃动,掀盖,清香满杯壁。教:第一次,打圈轻轻注水,稍事停顿,倾倒而出,此谓洗茶,茶味略出。第二次,从高处注水,用水的压力激发茶叶,小合杯盖,花茶味道皆出。随后几泡,方法略同。此款茉莉花茶四泡为宜。先生到底是阅人无数,看出我紧张,不断鼓励:不要怕,再高一点;小心水烫,可用两手一起倒茶…
先生又教导:不同茶叶适宜不同水温,水温过高则灼伤嫩芽,水温太低又无法激发茶味。这好比跟女士、新朋友、老朋友握手,要分清楚对象,否则女士感到唐突,新朋友觉得过于热情,老朋友觉得感情渐淡。拿水温与友情的温度类比,有趣。后又一一介绍各款茶叶适宜的温度,娓娓道来,着实叫我开了眼界。



花开时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随意行走于道上,一呼一吸间,一阵幽香飘来,也许是桂花,也许是栀子。这种不期而遇的美好,仿若闻到初泡好清茗时的那一阵浓郁。好闻不过茶香。趁热闻杯盖上的香,这味道更为纯粹,又稍纵即逝,故而为茶人所念想。从初闻、小口抿茶、细品、大口喝茶、自喉舌回甘于鼻腔…这是先生独创的品茗方法。我随着这样的步骤品来,觉得这茉莉花茶的醇香越发醉人,舌根处甜丝丝的茶味真是令人愉悦极了。
元代张可久有诗云: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居于山中的隐士追求精神旷达,于他而言人生的两大乐事,不过是用松花粉酿酒,用春天的水来煎茶。自今日起,我亦知一事:一捧清泉水,一口宁神茶,可以慰风尘。(积木)



今晚的读书汇,内热外冷,象初春的大地。内热,是群里炸了,各种晒图,各种感悟。外冷,是我在朋友圈里没看见任何公然的炫,除了老木晒了几张图,其余的读友都禁若寒蝉。神人亮招,飞花摘叶间,真的是能见血封喉的。我到现在都还感觉做梦似的,怎么就把沈念慈教授给“忽悠”到友茗檀来上课了呢?…。说茶与慢生活,说美丽成功学,说音乐绘画与艺术审美,说平凡生活与儒释道,都不如他与我们分享他七十七年坎坷人生的沉淀与感悟:一、永远与困境乐观地相处;二、要学会找贵人相帮找名师指路;三、成功的人生求什么,非名非利,求达审美的高度求我们的幸福值!(友茗檀)

读书频道



















往期阅读指南: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回复“Y1”则自动发送第1期,以此类推。


    关注 老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