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第3期:远去的皮影戏

 

关于民间的一场原始视觉印记。...



《看见》第3期

图文:宋城│编辑:树川
中讯文化 出品
萍乡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

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

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电影、电视等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

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萍乡皮影戏则是江西皮影戏的代表,

它结合了萍乡民间小调进行演绎,

从而使得这项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皮影戏渐渐地失去了其昔日的光芒。

皮影戏班在逐渐减少,演出也随之减少,

几乎成为了老年艺术“专属”。
在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当中,

主人公福贵一手皮影戏绝技是他整个悲情生活的救赎。

我们也曾在很多反映过去年代的电视剧中

看到皮影戏的表演。
皮影戏在萍乡民间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

萍乡皮影戏起始于唐代、盛行于清代,

一般为三角班,有3至5名角色,

以一家或一个家族为一个戏班。
他们一般都是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

然后由艺人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

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色。

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

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

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

嘴上还要说、念、打、唱,

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萍乡皮影人物被当地人称为“菩萨”,

常为牛皮纸或鱼皮纸做成,头和身体分开操作。
萍乡皮影人物被当地人称为“菩萨”,

常为牛皮纸或鱼皮纸做成,

头和身体分开操作。
萍乡皮影戏以湘东皮影较为知名,

这里拥有悠久的皮影历史,

在萍乡湘东,

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与曲艺

巧妙融合而成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种类。
在电影、电视等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

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对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

皮影戏在萍乡,

代表的是一种远去的视觉情怀。



ART|发现身边的艺术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关注 艺术江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