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现代肉种公鸡?

 

随着肉鸡育种工作向着饲料转化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肉种公鸡变得越来越容易超重,体型也很容易变得更加不平衡。要想取得良好的种蛋受精率,我们就必须按照现代肉鸡的品种特点,制定出合适的肉种公鸡管理方案。...



随着肉鸡育种工作向着饲料转化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肉种公鸡变得越来越容易超重,体型也很容易变得更加不平衡。要想取得良好的种蛋受精率,我们就必须按照现代肉鸡的品种特点,制定出合适的肉种公鸡管理方案。

1、育雏育成期

种公鸡的管理与种母鸡的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种母鸡的管理建议同样适用于种公鸡。

(1)公母分饲

对于肉种鸡而言,我们建议公鸡单独饲养到第20周,以便于准确控制公鸡的发育。如果必须在早期进行公母混合饲养,一定要到42日龄以后或公鸡体重达到1.10kg以上再进行混群。

(2)设备要求

公鸡需要比母鸡更大的空间,公鸡密度应该低于4只/平方米;如果使用乳头饮水器,每个乳头最多供应8只公鸡饮水;使用普拉松饮水器则最多60只;使用料槽喂料要保证每只公鸡至少19cm的料位。在公鸡育成期使用和产蛋母鸡不同的喂料设备有助于将来更好地实现公母分饲。

(3)体重控制

根据种公鸡体重标准曲线饲养公鸡,并和种母鸡同步达到性成熟和同时进行光照刺激。

①育雏期体重达标

不同品种的公鸡在育雏期的体重必须达到标准,以保证其骨架发育,以便能够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受精率。为了使公鸡的早期体重达到标准,通常让公鸡在前2周进行自由采食,至少在前4周使用全价颗粒育雏料。

尽管我们要求公鸡早期的体重必须达标,但是公鸡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5%以上,同样会带来管理的负面影响。

②12周龄调整公鸡体重到标准体重

公鸡生殖系统在整个育成期都在持续不断地发育,因此公鸡在整个育雏育成期的体重都要保持必要的增长。尽管在12周以前可以将超重公鸡的体重逐渐调到标准,但是这种幅度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实际周增重应不低于标准周增重20g以上。

③15周龄以后保证公鸡体重涨幅

从第16周起公鸡睾丸发育速度开始加快,过度限料会对其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在15周末公鸡体重偏高,必须重新制定以后的体重标准,新标准在原标准之上与其平行。

在光刺激之后的2-3周是睾丸发育最快速和最重要的时期。经验显示,18周龄以后试图将超重的公鸡体重拉回到标准会对睾丸发育产生永久的损害。

参考Cobb500父母代种公鸡饲养管理方案:

周龄
参考
料量
饲料
类型
体重
标准
周体重
涨幅
限饲
方案
光照方案
1
24
育雏料(粗蛋白18.5%、能值2800kcal/kg)
160
7--0
24-16小时/30-40lux
2
44
340
180
7--0
14-12小时/20lux
3
50
520
180
7--0
12小时/5-10lux
4
54
660
140
6--1
8小时/5-10lux
5
58
育成料(粗蛋白14.5%、能值2650kcal/kg)
800
140
5--2
6
62
930
130
5--2
7
64
1060
130
5--2
8
66
1190
130
5--2
9
68
1320
130
5--2
10
70
1450
130
5--2
11
73
1570
120
5--2
12
76
1690
120
5--2
13
79
1810
120
5—2
14
82
1920
110
5—2
15
86
2030
110
5—2
16
90
2160
130
5—2
17
94
2300
140
5—2
18
98
2450
150
5—2
19
101
2610
160
6—1
20
104
2775
165
6—1
21
107
3000
225
6—1
22
110
3200
200
7—0
23
112
3360
160
7—0
24
114
3500
140
7--0
12小时/40-60lux
25
116
公鸡料
3600
100
7--0


④均匀度管理

肉种公鸡的均匀度(涵盖体重、体型和性发育的均匀度)比母鸡更重要,即使是笼养鸡也不例外。均匀度越高,按照平均体重发育的优秀公鸡就越多,就会获得更好的受精率。因此,在育成期公鸡也要像母鸡一样分群喂料,即使公鸡的数量非常少也不能忽视这一工作。

为了保证良好的均匀度,自然交配的鸡群在混群时,不仅要淘汰过小的公鸡,太大的公鸡也同样要淘汰。事实证明,整个育成期公鸡均匀度保持在75%以上的鸡群会得到良好的受精率。

2、公鸡选种

对于祖代肉种公鸡而言,要求在种公鸡体重达到适合当地肉鸡市场要求时进行首次选种(一般在35-42日龄之间),第2次选种时间通常在19-22周龄期间。

对于父母代种公鸡而言,通常在6周龄、19-22周龄期间淘汰胸部丰满度差、羽毛覆盖不良、杂毛、喙弯曲、背弯曲、腿或脚弯曲、行走不便、龙骨弯曲、胸囊肿、腿发青或发黑、脚垫发炎的公鸡。

3、公母混群

对肉种鸡而言,通常在21-22周开始将公鸡和母鸡混群。混群可以一次混入或分次混入。一次混入时,在21-22周,按照每100只母鸡11-10只公鸡的比例混入公鸡,以后每周及时淘汰病弱和有缺陷的公鸡,在25周末每100只母鸡保留8-10只公鸡;分次混入时,第一次在21-22周挑选发育良好的公鸡,每100只母鸡混入5-6只,其余的公鸡在开产之后再陆续混入,鸡群产蛋高峰期间公母比例达到每100只母鸡配套8-10只公鸡。

必须注意的是,公鸡的比例不是越高越好,公鸡过多会出现交配过度而使母鸡拒绝交配。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母鸡不下地板就是拒绝交配的一种表现。

参考肉种公母鸡比例方案:
周龄
种公鸡数量/100母鸡
21-22
11-10
25-26
8-10
27-50
8-9
60
8


在公母鸡混群时,应选择体重一致、体态无异常、腿和脚趾强壮且直、羽毛光亮、体型直立、肌肉健壮发达的种公鸡。此外脸和鸡冠的颜色、肉髯和鸡冠的大小等第二性征也是种公鸡在繁殖性能上是否优秀和整齐的一个指标。

公鸡性成熟过早或公鸡体重超过母鸡太多也会造成母鸡拒绝交配。我们建议将体重大的公鸡与体重大的母鸡相配,体重小的公鸡与体重小的母鸡相配。同时,保证公鸡和母鸡的性成熟同步以及公母鸡体重之间合适的差异,对母鸡接受公鸡交配和交配的有效性会有帮助。

4、产蛋期公鸡管理

(1)公母分饲

产蛋期使用公母分饲十分重要。真正意义的公母分饲必须保证公鸡无法接触到母鸡饲料,反之亦然。通常的做法是将公鸡使用的喂料器悬挂得比较高,以防止母鸡吃公鸡料,而在母鸡使用的料槽上安装防栖栅来阻止公鸡吃母鸡料。常见的防栖栅栅格的高度为60-65mm,宽度为45mm。在27周龄前,由于公鸡鸡冠没有发育完全,通常要求栅格高度在50-55mm,这可以通过在防栖栅中穿入PVC管来进行调节。

公鸡不剪冠或剪后半冠有助于限制公鸡的头钻进防栖栅,也可以通过穿鼻签的办法来达到这一目的。母鸡使用盘式料线同样可以通过栅格来控制公鸡偷料。

阻止母鸡到公鸡喂料设备中吃料同样重要。公鸡的喂料设备主要有三种,即自动盘式料线、悬挂料桶和悬挂料槽。无论使用哪种喂料设备,都应该将公鸡喂料设备提高到令公鸡稍微伸展脖子才能够吃到饲料,而同时母鸡又不能够达到的高度(大约距离地面45cm)。在30周龄以前要经常观察鸡的吃料举动,及时调整公鸡喂料设备的高度。如果公鸡使用悬挂料槽喂料,必须在料槽上方12-15cm处安装一根与料线平行的防栖线,以防止母鸡站在料槽上吃料。

公母分饲最有效的办法是从育成期开始就分别使用不同的喂料设备,在产蛋期使用和育成期相同的喂料设备。

(2)喂料设备管理

为保持产蛋期公鸡良好的均匀度,公鸡的喂料设备应该尽量牢固。过多的料位同样会对公鸡的均匀度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随着公鸡数量的减少,应该相应地减少料位。

公鸡喂料设备需符合能够精确而快速地布料、料位充足但不富余、不会剐伤公鸡、稳定性好及不易晃动等管理要求。

(3)体重控制

①体重稳定增长

我们建议肉种公鸡在产蛋初期的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5%以上。种鸡开产以后直到淘汰,公鸡体重都要求得到持续稳定地按照体重标准涨幅增长。现场数据表明,在30周以前体重过大的公鸡会导致鸡群的受精率下降过快,因为体重太大的公鸡在体型上更趋于向水平方向发展,从而令它们无法平衡身体,使交配的有效性降低。

②体型检查

指导公鸡产蛋期饲料量调整的指标除了体重之外还包括体型。按照体型来调整料量比体重更有效。从混群的前一周开始,每周1-2次,抽取一定比例的公鸡对其胸肌发育情况检查评分,根据每周公鸡体型的变化情况并参考体重变化来调节料量。

公鸡从混群到30周龄,采食量最好小幅度增加(3-5g/周)。采食量不足会对公鸡睾丸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公鸡表现为鸡冠萎缩、面色苍白和胸肌变得松软。如果公鸡在混群后吃料过多,公鸡的肌肉将会继续生长,造成体形巨大而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重。

对于肉种公鸡而言,30周龄以后理论上用370-380Kcal/公鸡/日和20-21g粗蛋白/公鸡/日能够使成年公鸡保持性活跃。性活跃的公鸡不容易产生超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结合公鸡的体型和体重情况来决定料量。

③淘汰不合格公鸡

在整个产蛋期,我们都要及时淘汰残弱(极度偏瘦、腿病和严重脚垫等)和体重过大的公鸡,因为它们仍然占有一定数量的母鸡而不进行有效的交配。判断公鸡是否仍然进行交配的依据是观察公鸡的泄殖腔,即不进行交配的公鸡泄殖腔显得苍白,而活力越旺盛的公鸡泄殖腔颜色越鲜艳。

5、公鸡交换技术

按照家禽的生理自然规律,在产蛋后期都会出现受精率下降的问题,这是由于公鸡的交配欲望下降(在35-40周过后自然出现)、精子质量下降(55周以后自然出现)、交配有效性降低(管理不善导致公鸡生理条件变差,如体重、腿病等问题)和公鸡的死亡过多导致公母比例过低等原因造成的。

目前,有效提高种鸡产蛋后期的种蛋受精率的方法有增加新公鸡和内部公鸡交换两种方法。

(1)增加新公鸡

增加新公鸡就是将额外的年轻公鸡加入到较老的鸡群中以弥补在45周以后出现的受精率下降问题。

①加入新公鸡的工作在受精率下降之前进行最有效,最好在40周左右的时候进行,55周以后增加公鸡的做法并不经济。

②通常在产蛋期间,增加1次新公鸡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间隔8-10周第2次增加新公鸡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③如果计划在较早的周龄增加新公鸡,混群的时候公母比例可以从7-8%开始,在35-40周的时候加入额外的公鸡并使公母比例增加到9-10%,这使母鸡更容易接受公鸡的交配,从而提高受精率。

④加入的新公鸡比例至少要占到原来公鸡数量的20%,并且应该是25周龄以上,体重在4kg以上发育良好的公鸡。在加入新公鸡的同时,淘汰那些有问题的老公鸡。

⑤因为增加新公鸡会大大提高公鸡的交配活动,在增加新公鸡以后,应小幅增加一些饲料(2-3g/鸡/日)(老公鸡会恢复30周龄一样的交配活力,并至少持续4周时间)。

⑥从生物安全方面考虑,我们要尽量做到新公鸡来源于单一的健康鸡群。在引入公鸡前5-7天,要对新公鸡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查项目包括支原体、禽流感和沙门氏菌等。同时还要检查是否有体外寄生虫和一些表现出明显病症的疾病,如鸡霍乱等。如果出现阳性或不能保证新公鸡的健康,就要暂缓加入新公鸡。

(2)内部公鸡交换

为了降低生物安全方面的风险,也可以进行内部公鸡交换,即将同一群中不同鸡舍或同一栋鸡舍中不同栏的公鸡互换25-30%,即不用引入新的公鸡,同样也能对交配活动起刺激作用。内部公鸡交换和增加新公鸡一样,越早进行效果越好(45周以前)。在40周和48周两次进行内部公鸡交换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进行内部公鸡交换后能大大增加公鸡的交配活动,效果可持续6-8周。内部交换公鸡的好处在于这些公鸡已经经历过交配,而且体重和性成熟度与原来的公鸡相似,这有助于提高它们竞争力。

内部公鸡交换在混合后会增加公鸡的打斗性,但是通常不会增加公鸡或母鸡的死亡。在进行内部公鸡交换后,孵化率不会明显提高,但能够得以更好地维持,两次内部公鸡交换能使整个产蛋期的孵化率提升1-1.5%。相对而言,内部公鸡交换更加经济,也更容易操作,最重要的是很少出现生物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注 威兰生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