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感悟 系统化的积累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研修学习体会       作者:李立秋...

不论你是否感知,技术与创新时时都在发生,谁在创新,谁在前沿,谁最先感知,谁最先接受并行动,谁就走在技术与创新的前端,谁就具备了最先的发言权。无论在任何领域,包括教育。正如马云所言:有些人输就输在,对新兴事物的看法:由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到来不及。而身边这样的输家大有人在,幸好,我参加了这次研修和学习,我想,我,我们,不应该甘心成为,或悲哀到不自知地成为一个输家。这就是我参加此次研修学习的最深,深至灵魂的感受。

不过,话说回来,灵魂毕竟是深处的东西,我们还要从深处越出,挺身回到现实。几位专家,诸如雷斌、胡铁生、唐晓勇等,他们的报告中多次提到“碎片化”这个词语,不妨我先借用一下。四天的学习,视觉和听觉系统接收的信息首先触发了我诸多的碎片化的感悟;而静下来,梳理“凌乱”的碎片,便有了对于此次主题学习内容的系统化的积累。我想,我收获了很多。愿意与大家分享之。
一、先说碎片化的感悟

1、一次头脑风暴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大数据时代”、“云技术”等词语,我们对此只是有隐约的感知,就是这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它来了。可是,它与我们相关吗?遥远吗?或许,我们不愿意或懒得去思考,更不必说探索。关于“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早已耳熟,却无法说能祥;一直在“向往”,却始终没有付诸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样的词对于我们教师并不陌生,然而,观看了胡小勇教授为我们播放的云平台下的远隔重洋的师生教与学,了解了翻转课堂之于美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对萨尔曼·可汗的云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深入了解;聆听了胡铁生教授的Screencast和CS等巨大软件的使用的生动讲解和实操演绎;观摩深圳南山文理实验学校的“云课堂”展示和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技术支持下的统整课堂”展示课,学生课前的“云端作品”的展示及师生课上云技术下的对话……这一切关乎理论的、实践的,远处的、身边的,关于技术、技术带给教学或学生学习领域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带给学生的巨大变化(“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秘书就是成长于唐晓勇校长云技术下教学改革环境中的一名学生),深深震撼了我,后悔曾经几次想参加这个研修班的学习而终未成行,庆幸自己终于抓住这不早不晚的时机参加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不能不说,这对于我,确是一次不小的“头脑风暴”,我被这风暴卷入了“漩涡”。

2、一丝情感浸润

本次学习,为我们做报告的专家都来自深圳。善于萃取教育技术的雷斌,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思维导图倡导者唐晓勇,翻转课堂实践高手胡小勇,聆听他们短则半天,长则一天的报告,你不会感觉时间漫长,不会感觉累,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报告的内容精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不约而同地散发着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令听课者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种情感的浸润,所以,便享受于这样看似枯燥的学习之中。而这种人文情怀是有显性表征的,回顾下来,大致可以概括出他们的一些共同点:

(1)注重氛围的渲染——在课前、课中,专家们喜欢播放舒缓且令人振奋的音乐,让会场中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且让人很舒服的气氛。还记得胡铁生教授,课前为我们播放的是《YOU RAISE ME UP》的音乐视频,是我最喜欢的,于是我想,胡教授一定也喜欢,那么他的报告一定也是我喜欢的。你看,这是一种多么微妙的情感啊。

(2)讲课风格不枯燥——几位专家的报告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都是站着、不照稿讲课。这与以往普遍存在的专家在前面一坐,照着稿件或枯燥的PPT讲解,学员在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而且,他们的语言多变幽默,他们更注重和善于使用身体语言(以往我们认为只有对儿童才适合使用肢体语言),让他们的语言生动,让内容精彩,也就牢牢地抓住了听者的注意力。

(3)注重与学员互动——就像一位教师,如果站在讲台上一味地讲解,没有对学生的提问、反馈,没有与学生的互动,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同样,专家报告,虽然面对的是成年人,但如果枯燥乏味,依然无人买单,即便是专家,也会成为一个悲哀的人。恰恰相反,这几位专家,无一例外地注重,而且十分注重与学员的互动,包括其中有很多的提问。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我不喜欢被动接受。统计下来,我至少发言5次,应该是所有学员中发言次数最多的了。

这种情感浸润,其力量应该是无穷且持久的。归根结底我要表达的就是胡小勇教授多次强调的动机,只有来自情感或灵魂深处的触动才是最深刻持久的,也才能最有效地激发一个人某方面的动机。胡小勇教授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成效,不是提升知识(当然也不影响提升知识),而是培养能力,激发动机。的确,一次或几次,或终身不断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扩大见识、增长知识,而是培养能力,激发动机。持久而热烈的动机是实践和成功的必需。

3、一种教育情怀

一个人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内取得成绩,动机固然重要。作为教育者,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激情除了体现在他对教育教学及改革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听报告,进学校,我发现几位专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颗儿童情怀,也就是教育的情怀。教育教学无论如何改革,最终服务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深深记得雷斌主任的一句话:做老师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教知识,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他的报告中紧紧围绕“身边的微问题——如何表扬激励学生”,结合实际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诠释他的教育教学策略的萃取技术;专家胡铁生在他的报告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直指课堂,而课堂改革首先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南科大实验学校副校长唐晓勇,在他的学校听课时看到他对老师、对学生关爱的眼神、亲切的交流,看到他在微信朋友圈中骄傲地展示和公开地鼓励他的老师和学生,怎能说他不是一个尊重和热爱学生的,有着深深教育情怀的教育者呢?另外,走进南山文理实验学校、南科大实验学校,不见了教室前面的讲桌和讲台,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交流、沟通,这表面看仅仅是撤掉了讲桌、讲台这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种深度理念的外在表现——师生平等,这是怎样的一种尊重和热爱呀!我为之感动,我们今天的教育或许更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怀。

4、一层深入思考

技术来了,革命来了,而我们蒙昧不知;学习过了,感受过了,而我们浑然不动。这是不行的。而我们为什么动,怎样动,不能盲目,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客观的,也是基于职业、基于实际的思考,盲目生搬硬套注定的是失败的结局。我的初步的思考便是:现代的教师要“into”,既要“into”教育永恒不变的本真本质,又要“into”教育新技术时代的变革;现代教师又要“outfrom”,“outfrom”完全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及模式,“outfrom”自以为是、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是说,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师该如何应对,既不能像马云口中所言,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这是一种落后和悲哀;也不能盲从,为了技术而技术,就像我们所“观摩”的一些课堂教学,教师为了运用技术而运用技术,冲淡,甚至冲失了学科知识、学科本质,课堂成为了新技术的秀场。

5、一番技术支撑

听所有专家的报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在使用PPT,而他们所使用的PPT又和我们平时制作和应用的PPT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就是技术不同。有共同的、强大的一番技术支撑,应用大量的链接,来自于网络的,来自于云平台的。印象很深的就是南山文理实验学校的吴希福校长,在整个报告中运用的是手机和大屏幕,而不是普通意义的电脑。还有胡铁生教授为我们讲解的关于制作微课、微视频的应用软件,如Screencast、CS、oCam等等。总之,技术时代的来临无法抗拒,我们要认识它,应用它。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在于如何让技术有效服务于教学,最终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6、一段应用联想

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我们都听说过,但很懵懂,有时觉得距离我们很近,有时似乎又很高大上,与我们相去甚远,听了专家的讲解,其实,这些所谓新名词、新事物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审视翻转课堂的“前世今生”,我们许多教师,早就有了“翻转”的理念和实践。再如思维导图,我想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直观呈现,而这种方法和理念,我们很多人也一直在践行。比如写作,我在写每一篇文章之前,都要先思考,我要写的内容是什么,根据内容确定并写出恰当的题目,然后再围绕主题,写出文章的轮廓,即文章共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用次(主题)一级的文字概括不来,最后,在每个次主题中,又要写哪些内容,再写出又次一级的主题内容……其实,这与唐晓勇校长讲的用百度脑图制作出来的思维导图的思维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再比如,我们教师在单元复习,尤其是数学学科的单元复习或总复习、分类复习时,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树”,这种思维范式也是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总之,善于探索方法的教育人,或许在头脑中有了某种理念或这种理念的“雏形”,只是没能形成系统并冠之以一种方法或技术的“名称”,对于技术及技术的运用处于初级或低级的阶段。然而,通过学习,我们能够理性、系统地转变观念,学习并应用技术的先进性,让先进、系统的技术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于我们学生及教师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其实,感悟还有很多很多,而所有看似散碎的关乎情感的、关乎教学的、关乎我们本次研修主题的这些感悟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一语概之就是,信息技术时代,我们的教育者该如何更新观念,掌握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具有时代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经过对诸多“碎片”的整合,重温每位专家的报告和每一节课的细节,我对本次研修主题也有了较为系统化的积累,这一积累将对我本人,对我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到一种过去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二、再说系统化的积累

我们本次深圳学习的主题是:全国中小学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高级研修班暨中小学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实操专场,关于微课、翻转课堂,我们在听觉上似乎并不陌生,但对于它们究竟是什么,如何实施,却处于懵懂。通过听报告、听课,我有了以下的积累:

(一)

关于微课

1、首先,什么是微课。

对“微课”的理解,我从四个层面解读:第一层面:顾名思义,“微课”就是“小型的课”,这里的“小”指的是时间短、内容小,也就是说,微课的内容或选题范围要小,要直接指向某一学科的某一小问题。第二层面:“小”不代表“少”,就是说微课虽小,却“五脏俱全”,即:微课要同样具有如我们平常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第三层面:微课要有技术支撑,即:实现信息技术与某一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在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中要恰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第四层面:微课,不是为了运用信息技术而运用信息技术,它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微课解决的是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所解决不了或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其实,微课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种,例如读课文也可以做成微课,情境朗诵也可以做成微课,卡通形象代表老师的微课,用直观教具演示解说的微课,用录制工具直接录制的批改作业、讲解问题等的微课,还有可以唱出来、画出来(美术)的微课等等。

2、微课的概念解读:

(1)教学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技能点或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中小学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3)教学内容精选:内容简短,相对独立,有价值性,适合用微课表现,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达成目标,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做微课;(4)资源容量较小:总容量一般不超过几十兆,以流媒体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教学设计(特别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还有教学效果评价等;(6)服务学生学习为主:对象是学生,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的微课不仅是一种新资源类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微课的基本资源构

成:(非常“4+1”)



4、微课的制作方法与技术

(1)微课主要制作方法有四种:

a.拍摄式微课

b.录屏式微课

c.软件输出式微课

d.混合式(富媒体式)微课

(2)录屏式微课的制作:软件的下载和使用,教师可自行学习。(重点介绍Screencast—屏幕演员、Camtasia Studio——喀秋莎CS两种软件)

5、一个好微课需要哪些好要素:

(1)好的主题:教学主题恰当,有价值性;

(2)好的设计:教学与学习设计的创新性;

(3)好的媒体:媒体恰当组合,呈现形式新颖;

(4)好的讲授:讲解分析过程清晰,讲解到位,关注个体,关注学习的高效性;

(5)好的编辑。

(二)

关于思维导图

1、变化的世界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使身处其中的我们每天被各种社会化媒体交互干扰着,例如短信、微信、邮件、电话等等,而我们很多人也因此患上了“信息时代综合症”——碎片化、肤浅化、信息过载、低效率、注意力缺失、浅阅读、焦虑、缺少耐心……我们每天都在忙,在忙什么?

……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世界的变化,有条理地将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安排好,而思维导图就是以开发人脑的无限神秘、巨大的潜能为依据,不仅用眼睛看世界,还要用大脑看世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用一种具体的工具、具体的方法指导我们学习、应用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效率。

2、思维导图的起源与应用

思维导图,又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兴起于美国,1992年被纽约、北卡莱罗纳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区的众多学校应用,2000年以来,逐渐被新西兰、新加坡(必修课)、韩国(基础课程)、菲律宾(思维导图特色学校)等国家的学校引进并使用。在美国,思维导图已广泛、深入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如《哈利·波特》),是美国创新发展的支架之一。

3、思维导图的图形演绎——思维导图的冰山模型
4、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创意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教师与学生,思维导图的运用很广泛,而且,思维导图也不是多么的高深莫测,其实,许多人一直有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和生活。下面举几个思维导图应用的例子便可知晓了。

(1)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日常教学的教师备课的环节。

无论什么学科,教师备课需要注意的前提或共同点就是首先要进行教材通览,也就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第二,要梳理单元内容,明确单元训练的重难点,也就是要在中观上了解单元;最后就是着手一课,如语文学科的课文,在微观上准备、设计教学实施,做好教学设计,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等。这样将学科课程的各要素及单元的知识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统整,可视化呈现其间的顺序及深度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整册书、整单元及每一课绘成各自的思维导图,使我们的教师能够站在不同的高度去解读教材,从而有效实施教学。(俯视——既利于宏观思考,又利于微观操作)

(2)思维导图可以用于语言表达中(如读书分享会、经验交流会、演讲、会议中的思维及语言的组织,包括书面语言及口语的表达)。

如演讲,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演讲——线性的演讲,其弊端及枯燥性不必多言;而在有思维导图及其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演讲就大大不同。

(3)思维导图可以用于师生的写作

思维导图让文章更具条理性,内容全面而丰富。例如三年级学生习作《我最喜爱的小动物》(美国,与国内一样),学生先提前观察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然后确定写作对象(如小猫),用圆圈图(图1)描绘小猫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小猫特点来写,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再用复流程图(图2)

分析喜欢小动物的原因。最后一步就是用流程图(图3)确定习作的框架。
大家知道,学生习作、老师的写作一直被认为是教师教学及专业素质提升中的难点,而思维导图,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以上的学生习作案例,这样做看似复杂,其实是帮助学生形成流畅的思路,有效组织写作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长此以往,可以促进知识习得,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习质量,学生不仅习作不会成为难题,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方式,都会拓宽其思维,形成科学、严密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从而提升思维及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的专业写作同理。近年来,我们倡导教师读书,撰写读书体会及专业论文,包括我们提倡并要求教师多动笔,写一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从小就不擅长作文。”其实,写作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实践、锻炼的结果。我们学校的老师都知道,我不敢说擅长写,但我愿意写,而且有许多可写的内容与素材。其原因之一是我愿意和善于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愿意思考,所以将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就成就了我的写;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写的方法,其实我用的虽然不是标准的思维导图,之前我也不知道这个名词及其本质,但我用的就是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记得我曾经和一些老师交流过我的写作的方法:每次写作前,确定写作主题,我会精心设计我的文章标题(我不喜欢诸如“培训体会”这样的标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贴切、浪漫、唯美,又高度概括的主题,例如我在写小学部3月份工作总结时确定的主题是:行思中构筑舞台 诗意里话说成长);然后列出写作题纲(实际上就是思维导图,继续用小学部3月份的工作总结做例子,我列的题纲为:如下表中图示,作为文章的框架;最后,再填“血肉”。
可见,写作与我们平时的阅读思维方式正好是相反的,写作是要先构思,并完成选材和框架的建构,而阅读是先读,再提炼或总结、归纳,从而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当然,在总结、归纳、构建框架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思维方式不同,做事的效率与效果就不同,如果我们找对了思维方式,就会事半功倍。

另外,在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在学校德育管理中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在我们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中都可以应用。

(三)

关于翻转课堂

1、翻转课堂及翻转课堂的结构

(1)翻转课堂是什么?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实际上就是考虑到学生差异的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而翻转课堂首先就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逆转,课前学生(利用微课支持)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发现重点、难点、困惑等,课中小组展示、交流、分享、互动、研讨,把课前未解决的问题在课中解决,并适当拓展。当然,课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少。提炼一下就是八个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翻转课堂的结构
(3)翻转课堂的前世今生

其实,翻转课堂很早就有(我们的课前预习)——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还有一句话就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就是说,翻转课堂在信息时代有了新的应用(即用微视频支持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了解翻转课堂,就要了解3个人: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男(亚伦·萨姆斯和Bergmann 先锋级)、莎尔曼·可汗(高大上)。






2、翻转课堂的关键特征

(1)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结构很早就有。

(2)翻转课堂有课前、课中,也可以有课后。

(3)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只需侧重掌握基本目标。

(4)翻转课堂的“学习任务单”,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用,但内容、要求不同。

(5)翻转课堂课前、课中,信息技术(微课)是优选项(有条件可以用),但不是必选项(不是一定要有)。

(6)翻转课堂的课中,教师可以讲解。

(7)翻转课堂最大的受益人,是所有学生,特别是中等及后进生。

(8)翻转课堂的最大成效,不是提升知识(当然也不影响提升知识),而是培养能力、激发动机。

(9)成功翻转,不但要掌握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还要巧设计、多练习。

(10)翻转教学是用微课资源实现教学创新的道路之一,不是唯一。

3、翻转课堂的五把金钥匙

(1)第一把金钥匙:微课

(2)第二把金钥匙:学习任务单(课前、课中、课后)

(3)第三把金钥匙:小组学习

(4)第四把金钥匙:网络云平台

(5)第五把金钥匙:学习评价

综上所述,微课、思维导图、翻转课堂等,看似独立,实则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技术产物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这不仅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培养适应、适合信息技术时代的人。正如专家所言,需要学习和转变的是我们,这些信息时代的“移民”,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信息时代的“土著”,由“移民”来教“土著”,无疑是用昨天的理念、思维和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所以,亲爱的老师们,“移民”要生存,一定要适应本土!信息时代来了,不论你欢迎不欢迎、接受不接受,它都扑面而来了!我们切不可如马云所述的“输者”对新兴事物的态度: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但是,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保持清醒和理智,我们要关注,要学习,要接受,要应用,更要思考:如何应用才可以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我们个人的专业成长及人生价值的不断最大化。我们不能为了运用而运用,既不可以麻木不仁、置之不理,又不可以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不变的是我们教育的本质。所有科技手段的运用,最终都要服从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人、发展人。就像我们今天的教育人、中国的教育人,还要不断的学习、研究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等等中外不同时代的教育大咖。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手段和工具先进了,效率更高了。微课、思维导图、翻转课堂,这些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下的新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技术支撑,它们的应用其实是经过了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包括科学家的研究、实验和论证的,是一门全新的、巨大的、深奥的,也是系统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的科学,而我,作为信息时代不折不扣的“移民”,或许只是刚刚走到这门科学的大门口,以上,是我经过四天的学习,对这门科学的一个简单的、概括的、粗浅的、表面的认识,与大家分享,希望我们听者能因此受益,因此关注,因此改变。我们一定要从“沉睡”中马上“苏醒”!

最后,我引用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为我们推荐的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1592—1670)《大教学论》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这次学习的体会:

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愿我们做有激情的、真正快乐的教育人。












杨梅老师的学习心得
遇见了教育的未来
——深圳学习心得

2016岁初,我有幸陪校长到深圳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高级研修班暨中小学饭庄课堂与微课教学实操专场培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由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全国微课大赛评审专家胡铁生教授主讲的板块: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应用模式。其次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唐晓勇的专题报告:思维导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头脑风暴。

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有各种定义,我通过网络搜索后结合我的认识归纳整理如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胡铁生教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在培训会上胡教授展示了大量的国内外微课让学员观摩体验。其中,美国微课做得最好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可汗学院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现在国内很多微课制做都以可汗学院的微课为范例。一般人对微课的误解是易把它理解为课堂实录片断,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PPT,可以用手机录象,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没有创新的微课完全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在3——7分钟。

什么叫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一种源自美国、风靡全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理解的翻转课堂核心理念是课堂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这就是“先学后教,以教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新课改,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转变。只有翻转了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所以说课堂翻转与其说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反转,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翻转。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第一次在校长的带领下出来学习,刚出来时我的心情是激动与兴奋的,但从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我有点失落,因为我感受到我已经与时代脱节,当今是大数据信息时代,我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感觉自己是移民过来的,而我面对的是一群土著居民,这群孩子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他们已不再是我小时候所接触的一样了,而我还幻想着用自己老套的思想去教育他们,这让我无地自容,这让我情何以堪。

我开始迷茫了、开始徘徊了,我现在该如何做?怎么做?自己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几乎与呀呀学语的孩子无异,我开始手无足措,有点害怕,害怕自己被时代淘汰,更害怕自己不会当老师,不知道前行的道路上将等待我的是什么?但我深深地意识到,不学习是不行的,不读书是不行的,不行动更是不行的,作为一名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我不能满足于此,因为我教的孩子,他们思维在变化,不断地变化,此时,我的心热起来了,我要做,要敢于做,要接受这些先进的理念、思想,要让自己思维活跃起来,学海无涯,就是现在的我,我没有长篇大论,也不善于表达,只是把心中所想写出来,从深圳回来后,我发现我越来越敬佩校长了,因为校长有许多理念甚至绝大部分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她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女人,这几天听一些专家、教授们的讲座,可谓是人云亦云,我也不知道他们谁说的是绝对的正确,就像校长所说,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追捧,要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

我想说:勇于改造自己的人会更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源于你能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拥有改造自己的决心与接纳自己的宽容。不如送自己一段新的“生命”,那便是投身永恒的于教育,开启孩子们未来的大门......




新时代双语学校

招生电话:

6215888

15941704202

微信号:xsd_school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关注 新时代双语school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