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四川凉山:告别贫穷不再遥遥无期

 

日前,《新京报》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备受关注。...




 

  日前,《新京报》一则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备受关注。“悬崖村”之难,印证的是全局的脱贫攻坚之难。

作为我国最晚废除奴隶制的地方,凉山虽已“一步跨千年”,但当地社会发育相对滞后;不少群众住在深山峡谷和高寒地带,地质、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

2010年底,凉山州仍有81.35万贫困人口,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九分之一,是全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

穷,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

何拉体的故事:
“现在看到了希望”
被群山和雅砻江支流大金河环绕的白草坪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李子坪乡。

贫穷曾经像一根刺将何拉体牢牢地“钉”在白草坪村。从县城木里,到州府西昌,他一次次想逃离交通闭塞、物产贫瘠的家乡,他在建筑工地凭力气挣钱,命运却三番五次将他推回原点,两手空空。

何拉体多年来打工所得只够勉强维持五口之家的生活,告别贫穷是他一辈子的愿望。然而,2010年,11岁的小儿子突发强直性脊柱炎,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致命一击。在花了4万元治疗费后,何家陷入了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4年6月,白草坪村启动了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建卡工作。按照当地扶贫标准,该村有94个贫困户,何家是其中之一。

根据何拉体的要求,木里县扶贫局2015年初送他去攀枝花市培训学习砌砖、打地平等农村实用建筑技能。学成回来后,国家补贴他2万元,何拉体又投入2万元,自己动手建起一座人畜分居、有卫生间和淋浴设施的纯实木房子,当地人称为“木椤子”。

此前,一家五口挤在低矮潮湿的土瓦房中,人畜混居。这座“木椤子”净高2米5,住在里面,何拉体觉得“身板挺直了不少”。

和何拉体一样,“十二五”以来,凉山有175万农村群众住进了新村新寨。


▲漂亮的彝寨里,孩子们欢快地玩耍。



就在新居落成时,何家10年前种下的400株核桃树有部分挂果了,卖了一万多元,加上打工和采摘野生菌挣的钱,何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是木里县看准的脱贫之道。行走在凉山各县,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大凉山野生菌、会东松籽、越西贡椒……一张张凉山“名片”正在成为人们脱贫的希望。

据统计,近3年来,凉山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底的51.8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37.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9%下降到13.4%。

让何拉体感到欣慰的还有大儿子,这位受益于“9+3”免费职业教育的彝族小伙如今在广东打工,时常寄钱回来孝敬父母。

“让孩子读书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书读得越多,路走得越宽。”何拉体这一朴素的想法也符合当地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思路。

“叔叔,阿姨,你们好。”走进昭觉县四开乡幼教点,正在大班内上课的彝族小朋友,整齐地用普通话向外来客人们问好。

每天,这些彝族孩子都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基本的汉语会话、拼音以及算术等。

“过去,因为观念和相关设施的落后,这些娃娃只能待在家,每天漫山遍野地跑。幼教点的开办,让这些娃娃有了着落。”四开乡副乡长蒋春秀说。

放眼整个凉山州,截至2015年底,全州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已经达到1289个,开设教学班1676个,5.54万名彝族孩子的学前教育有了着落。

根据凉山州的“十三五”规划,2020年前脱贫攻坚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消除绝对贫困,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何拉体说,过去挣扎在贫困县上,生活是过一天算一天。“现在看到了希望,告别贫穷不再是遥遥无期的事情。”望着窗外的核桃林,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政府的行动:
步步跟进 斩断“穷根”
施策:“十项扶贫工程”



▲美丽的彝家新村成为凉山美景。

2014年,《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出台。

该《方案》瞄准贫困根源,力图从根本性解决彝区民生和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从强化彝家新寨建设、乡村道路畅通、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扶贫提升、职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发展服务、卫生健康改善和现代文明普及等十个方面出发,既聚焦最突出短板,又找准长远发展实招。《方案》的背后,则是脱贫思路从“先易后难”向“先难后易”、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的转变,要先啃“硬骨头”,要先拔“最穷 根”。截至2015年底,共实施57个大项106个小项建设任务,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93.2亿元。

升级:叠加精准脱贫良方

在“十项扶贫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15年,四川省出台 《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从加大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加大国土政策支持、加强禁毒防艾工作、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等7个方面,制定17条具体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小凉山彝区的造血功能。

在财政支持方面,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用于1930个贫困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马铃薯、苦荞等基地建设及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交通为重点,农村公路将比照藏区标准安排补助;在加快教育发展方面,2016年春季学期起,支持凉山州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发展15年免费教育,大小凉山2586个行政村每村选聘2名学前教育辅导员,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产业扶贫朝着精细化、生态化发展。今年,凉山州全面推进“1+X”生态产业三年扶贫攻坚战,以核桃产业发展为主、多种特色经济作物并存,打通彝区扶贫致富的命脉。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2014年启动,凉山普格、布拖等9县72个村入选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盘活富集资源斩断“穷根”,凉山彝区的群众有行动、有期盼、有信心。

来源:来源:新华网、四川日报 国家民委


    关注 西部彝人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