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一讲:如何入门(二)

 

汉字入门第一讲:如何入门(二)...



刘克雄,字礼庭, 1938年出生于福建永春,解放前随父母到台湾,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章太炎先生声韵学第四代传人、台湾林尹文化艺术基金会荣誉顾问、原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声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国学导读”、“中国文学史”、“历代诗选”等,受业于国学大师林尹教授,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再传弟子。



剛才講的我們文字的初創,說到八卦。各位同學有什麼疑問嗎?可以提出來。不要緊,暫時沒有疑問,如果碰到疑問,以後隨時提出來。現在徐樹師同學,請妳把後面「結繩」繼續讀:

學生讀誦:(二)結繩

如何用結繩的方法表示意思?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東漢鄭玄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說得比較簡單。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就比較詳細了。這些尚近情理的推測啟示我們:

1、結繩的目的

代替文字以為約誓的記錄。

2、結繩的方法

(1)大的事物,結大結。(2)小的事物,結小結。(3)結的多少,表示事物的多少。

3、結繩的判斷

(1)各關係人分執繩結相同的繩子。(2)屆時共同回憶繩結代表的事物。(3)確定繩結的意義。

4、結繩的效用

使人民的約誓有繩結作憑據,而減少糾紛。

林勝邦《涉史餘錄》記載琉球所用之結繩,分指示、會意兩種:「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則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他們結繩的材料,據說多用藤蔓、草莖或樹葉。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記載祕魯人利用「結子」的記事方法:「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命令之宣布、刑法之制定,以及死者之墓誌,莫不賴之。甚至由遠省來者,無論觀風進貢或宣戰等,必須帶結子以為通告之符信。其法以一主繩繫有定距離之各色繩子。於各小繩上,因事之種類,而各異其結,且以各種顏色以代表等等事項;如紅色代表軍事及兵卒,黃色指明黃金,白色表明銀及和睦,綠色象徵禾榖等類。又單結表示十,雙結為二十,重結為百,二重結為二百,餘類推。古祕魯各城中皆有專門講解結子之官吏,名為『結子官』。此種官吏對於結子講解之技藝極為嫻熟,惟須藉口語之助,始能將意思達出。現今祕魯南方之印第安人尚有精通古代所遺留之結子者。」這些材料,都可以使我們對於結繩的情形有更詳細的了解。

教授:好,這裡提到沒有文字之前,除了剛才我們說的,用最簡單的符號陰陽兩爻來代替心中的意思之外,還有就是結繩的傳說。這裡我們課本引的都非常詳細,我們就不必在這裡重複的說它。接下來各位看下面書契。妳幫我念一遍:

學生讀誦:(三)書契

相傳「初造書契」的是倉頡。這不但見於《說文解字敘》,也見於《世本》、《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漢書.藝文志》、《論衡》等書。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根據《世本》,以為是「黃帝之史」;章太炎先生在《檢論》卷一《造字緣起說》中云:「一二三諸文,橫之縱之,本無定也;馬牛魚鳥諸形,勢則臥起飛伏,皆可則象也;體則鱗羽毛鬣,皆可增減也;字各異形,則不足以合契。倉頡者,蓋始整齊畫一,下筆不容增損。由是率爾箸形之符號,始為約定俗成之書契。」所說最為明正通達。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好。這一段告訴我們,傳說的中國文字的創始是由倉頡創造文字。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為什麼要創造文字?文字是用來記載我們的語言。語言是做什麼用的?說話幹嘛?是要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用語言說出來。所以語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用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意思。在沒有語言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們的初民那時候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用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還沒有語言的時候,經過很長期的進化,才有簡單的幾個聲音,慢慢衍生為語言。剛才我們還說過,古代沒有什麼?沒有輕唇音。也就是說,輕唇音,語言這個輕唇音是後代才衍生出來的。所以最早沒有語言之前,先民們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他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後來有了語言,可以說話說得很清楚了,「我不喜歡你」,說得很清楚了。可是語言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在這講話,在房子裡面的同學們可以聽到,隔遠了他們就聽不到,受空間的限制。我今天講的,我現在講的,講完了以後,也聽不到了,受時間的限制。所以語言受時、空的限制,無法傳之久遠。

漸漸我們的先民覺得光有語言還是不夠用的,因此漸漸有最簡單的文字出現。那麼文字,大家要弄清楚,絕不是一個人所能創造,這個有疑問嗎?文字也絕不可能是倉頡這麼一個人創造,文字不是一時、不是一地、不是一人創造的,明白嗎?因此不同時、不同地方,南方的人創造一個字,北方的人創造的一個字,寫起來不一樣,可是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它就會怎麼樣?這時由於不同的南北或者是先後造出來字都不同,因此我們先確認文字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時間也不是一個地方,它創造是這麼樣一個情況。所以傳說裡面說倉頡創造文字,我們這裡最後兩句話大家一起看,讀出來我聽:

學生們讀誦:倉頡以前,各部落所作表意的符號並不一致,倉頡很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持統一文字的人。

教授:有問題嗎?很清楚了吧,因為文字不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因此他很可能是第一個出來統一一下,你造的這個字跟他造的字意思一樣,統一一下。秦代不是有李斯嗎?李斯統一文字。可能倉頡是最早各部落造的文字不同,他做的統一工作,我們往往說他是創造文字的人,應該這樣理解,有問題嗎?接下來,徐樹師妳幫我讀下邊這一段,從甲骨:

學生讀誦:(四)從甲骨文推斷漢字的初創

甲骨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牛胛骨上的文字。殷人信鬼神而喜占卜。占卜的時候,先在龜甲上鑽孔然後再燒,視其裂紋以定吉凶。占卜的人再把所占的事記在甲骨上面。多數是刻上再塗墨或硃砂,也有用筆寫上而不刻的。甲骨文在隋唐時代就有出土,未有人注意。清光緒年間,有人以甲骨分龜板、龍骨二種,當藥材賣給藥店。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王懿榮在甲骨上發現文字,從此為人所重視,私人挖掘出售甚多。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與河南博物館合作發掘,在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殷墟)先後獲得甲骨十一萬片,據董作賓的估計,總字數在三千以內;李孝定集其可識之字,有一千三百七十七個。其中有「依類象形」的初文,也有「形聲相益」的字。象形字沒有固定的構造,可以隨意增減。如龜字,可有尾,可無尾,或正,或側,或兩足,或一足,或無足。會意字比現在更明確,如牧字,牧牛則加牛旁,牧羊加羊旁。犬、豕、馬、羊、鹿等字,都可加匕或土,以分雌雄。形聲字是由初文加山、水、土、阜、人、木等偏旁而成,其中部分可以認為是初文的繁文異體。

安陽是殷朝盤庚的故都,小屯村的東、北及西北方,都有洹水環繞,正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說:「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的殷虛。盤庚遷殷約在西元前一三八四年,上距黃帝建國大約相隔一千二百多年。殷虛所得的甲骨文既已近三千之多,而且包括了初文和孳乳字,顯然不是短時間中所能創造,必有長久的演進過程,那麼我們相信:在黃帝之時,中國文字當已產生。因此,《說文解字敘》所說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可能性就很大了。

教授:這一節我們了解到,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造文字,剛才我們已經說明白,他可能是統一文字的一個人。但是從此我們也了解到,那個時代是不是確實已經有文字?我們從甲骨文的資料來慢慢的理解它。先說甲骨片有多少,有同學知道嗎?這裡面說了,多少?

學生:十一萬片。

教授:對。甲骨的出土雖然很早,唐代就已經有,但是不受重視,要到清末,一八多少年?

學生:一八九九。

教授:離現在多久,算一算告訴我。

學生:一百一十六年。

教授:對。現在是二O一五,你減掉前面一八九九。所以甲骨文的歷史,前後只有一百年多一點,也就是從清朝末年那時出土,有這麼一位王懿榮的人發現上面有文字,才被大家注意。我們都知道,清末時候外國侵略我們中國,八國聯軍搶走我們很多的寶貝。我們很擔心我們出土的甲骨片,這些我們的文化遺產、文化寶貝,會不會也被他們搶光?很擔心。這裡可以告訴各位,還好,總共是十萬片多一點,出土的時候,因為這很難計算仔細,因為有的整的、有的碎的。我們這裡記的是十一萬片,而實際也不是非常準確,是十萬片多一些。

董作賓,是研究甲骨文四個大家裡面的一個。誰能告訴我,甲骨四大家是誰?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們都各有成就。董作賓他從甲骨上面考證出《史記》,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商朝帝王的歷譜,某個帝王在位多少年,傳給某個,又在位多少年,又傳給誰。在甲骨文沒有出土之前,我們讀《史記.殷本紀》,司馬遷記的誰傳給誰,誰傳給誰,我們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司馬遷我是很佩服你,但請問你,你怎麼知道?」同學們讀書要常常打問號,求真。司馬遷什麼時代的人?漢武帝。漢武帝這個時代離商朝很遠了,司馬遷你怎麼知道商代帝王的世襲是這樣?沒有文字記載。一直到甲骨文出土,董作賓他深入這方面的研究,叫《殷歷譜》。歷史的歷;譜,樂譜的譜。我們才發現,司馬遷真是讓我們佩服!從甲骨文董作賓實際的資料,然後比照司馬遷寫的《殷本紀》帝王世襲的資料,司馬遷錯誤的並不多,很少。我們真是佩服司馬遷。

但是有了甲骨資料以後,因為是真正文字記載,就是所謂我們的信史,可信的歷史,要有文字記載。我們中華民族的信史,從甲骨文可以推,確知商代是我們的信史;沒有出土之前,還不敢說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信史裡面的一部分。所以甲骨文的出土,在學術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除了研究商代的世襲,商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種種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我們研究文字學。許慎《說文解字》用的是小篆。小篆我們知道,是李斯當時統一各國不同的文字留下來的小篆。剛才我說,我們真正做學問,往往沒有打一個問號,是真的嗎?是這樣嗎?所以《說文解字》固然是我們研究文字學字形方面的一部寶典,但是你不要忘記許慎是什麼時代的人,《說文解字》作者,東漢。東漢許慎作的這部《說文解字》,他來不及看到甲骨文,他所能看到的山川鼎彝,所謂的金文(鐘鼎文)也極其有限。不像我們現在有福氣可以看到甲骨文,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青銅器上面,最早稱鐘鼎文,現在比較合適的名稱,稱它為金文。金屬上面,不光是鐘鼎,還有刻在刀上、劍上、盆子上,所以稱它為金文。很方便買到的《金文大字典》裡面就蒐入的不少。在這個之前,容庚曾經有一部叫《金文篇》蒐入的不少。現在考古發掘,又常常能夠挖出一個寶鼎來,上面又有文字,所以愈來會愈多,是我們福報!能看到甲骨,能看到鐘鼎。

甲骨文到底是怎麼回事?甲指烏龜殼,烏龜殼上面是背,底下是板,牠的腹板,肚皮那塊,那塊比較平。他要,商人,殷商時候的人,他們信鬼神,什麼事情都要問一問,占卜一番,不像我們現在敢於決斷,他們很疑惑。甲骨文常常看到:「某日會下雨嗎?」帝王也要問一問:過幾天會下雨嗎?卜事之官就拿一塊龜板,從底下鑽洞,很整齊的一排,但是沒有鑽透,上面還留層薄薄的殼。鑽洞的目的是幹嘛?拿火來烤那個洞,烤了以後,它膨脹不是嗎?上面剩的沒有穿透的留的那個薄膜,受熱以後它就爆裂,爆裂以後往往裂開這種紋路。我們現在寫的占卜的卜不是這樣寫嗎?就是火燒烏龜殼那個洞顯出的紋路。占卜的官他燒了以後,看它的紋路,他能夠判斷你問的幾天以後會下雨嗎,他就看,他說會,會下雨。他就把占卜的結果刻在這個烏龜殼上面,他先寫,然後刻,刻了以後再塗墨,有的塗硃砂。

我們現在地下出土的就有三種情況:一種,刻了以後塗墨;一種,刻了以後塗硃砂;另外一種,光是用墨寫的。這是我們看到的所謂龜甲。這個甲還有是什麼?各種獸骨,比較多的是牛的肩胛骨這一塊,肩胛骨比較大、比較平,也容易拿來刻。再順便可以了解,因為它是用刀刻,刻在硬的龜殼或者獸骨上面,它不能像我們用毛筆寫字那麼婉轉、那麼漂亮,所以它的筆畫都很細,尤其日月的日,分成多邊形,它不能畫個圓的。所以圓的很難搞是吧?你可以拿個刀試試看,這甲骨文。

剛才我們說,我們一直擔心,清末時代,國力積弱無振,受到列強的侵略,幾乎要把中國瓜分了。他們來到我們中國,來掠奪我們的寶貝。我們擔心,這麼好的甲骨文會不會被他們搶光?我起先也有這個擔心,後來我知道,總共出土十萬片多一些,而現在保存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就是十萬多一點,可以說很完整。高興吧?拍手,高興!還好,我們這樣寶貴的文化遺產竟然沒有被掠奪,有很少一部分,他們搶去的是很少的部分。所以對我們炎黃子孫,尤其對我們有志於傳承傳統文化的朋友們,這是多麼重要!

甲骨文,從出土,然後大家研究,剛才我說有四大家,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們各有成就,到現在甲骨文還值得各位努力去研究。我們的課本上說到,董作賓統計甲骨上面的文字大約在三千以內,不超過三千字。這不到三千個甲骨文,能認識的有幾個?接下來李孝定考訂多少?

學生:一千三百七十七個。

教授:一千三百多。那還有一些,還有不少,還沒有考訂出來。有志於研究的同學們,你會很高興,還有這塊園地讓我來耕種。這是說到甲骨文。除了剛才我說的十萬片多一些,這是已經整理過,還有,以後同學們會慢慢的理解。比董作賓晚的,跟我同一個時代的,有一位金先生,我跟他熟悉,金祥恆先生。他在台北歷史博物館所藏的零零碎碎的龜甲片,歷史博物館請他去做拓本。拓下來,他送了我一本,上面的文字不多。但這說明一件事,不完全存在剛才我說的台北的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也有一部分。

那麼,了解到甲骨文的狀況是這樣,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有象形、有指事,還有利用象形、指事組合的會意、形聲。同學們,你想一想,從初民,我們的老祖先,起先沒有語言,只有幾個聲音,然後慢慢有語言,再慢慢有文字出現,這時間是經過非常漫長,不是你想像幾百年、幾千年,文化的進程一開始是最難,可能經過幾萬年,才有簡單幾個文字出現。然後你想,甲骨文裡面有那樣最進步的形聲字。所以殷商的甲骨文,絕不是我們中國漢字的初創。可以推想,傳說的黃帝之史倉頡,那個時代就有文字,是極大可能可以相信。因為文字的進展,從文字的構造,它需要長時間,不是短時期。有疑問嗎?同學們一定很高興,真好,我們中華的文化又能夠往前推多少年了,是嗎?確確實實,從甲骨文來推測文字的初創,我的理解是這樣,我相信同學們會同意。

在甲骨文上,我們看到當時的會意,比我們現在看到的小篆的會意還要更形象一些。

板書:

教授: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麼字?象形文字「牛」。

板書:

教授:這什麼字?左右的右。

你說右手,怎麼只有三個指頭?它不是畸形?三個就可以代表了,一看它是右手。

板書:

教授:甲骨文,手拿個鞭子,牧牛,「牧」,他旁邊還有些小草。這也是牧字,牧羊,現在把它混在一起了,只用這個字。在甲骨文還用這個字,「羊+攵」。

這一小節我們說的是,從甲骨文上來推測我們中國文字、漢字初創的情況。前面說的有伏羲畫八卦,然後又有結繩,那都不是文字。然後真正出土最古的文字,資料也很多的,是甲骨文。

這還要告訴各位,最好你們手上能備有一本,這上面說的李孝定《甲骨文集釋》,我相信網上可以買到。李孝定是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一個研究員,他很用功。從甲骨文出土以後,很多人在研究甲骨文,都有很多發表的資料。那要查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有時你翻了一整天找不到,很麻煩,以前我就受過這個苦。李孝定做一個工作,把各家的說法,對這個字。譬如說,剛才我們說,對這個字,對各家的說法,王國維、郭沫若,這是各家說法,都把它集在一起,王國維怎麼說,某某人怎麼說,最後他自己加一個按語,他的見解。所以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方便。所以有《說文解字段註》,再加《甲骨文集釋》,可以幫助我們對一個字的認識會更透徹。

《說文》,如果同學們有的還沒有買,最好在網上訂台灣這本「藝文印書館」印的,你再拿出來給大家看一下,這個版本最好。當時我用它,四十多年前的事,還沒有標點,也沒有索引。所以要學生查一個字,他們只好從部首去查,相當麻煩。後來「藝文印書館」做了這個工作很好,有個小組來編纂索引,還加上標點。所以《說文解字》是研讀文字學必備的書,而你要讀,當然要用最好的版本,比較少錯誤,也不敢說這個書是毫無錯誤,但是它已經是比較少。

黃季剛先生要求我的老師林先生,有那個書。同學有這個書嗎?有嗎?

同學們:有。

教授:你們有了。《文字學概說》,作者是我的老師林先生,林景伊老師是黃季剛先生聲韻學方面的嫡傳弟子,聲韻。那麼季剛先生要林老師圈點《說文》。怎麼圈點?是林老師口頭告訴我,拿紅筆,找這個《說文》,在斷句的地方你圈點。除了許慎的《說解》,還有你們曉知,段玉裁的註也要詳細圈點。旁邊你自己備一本筆記,碰到像段玉裁他註裡面有些發現,你就把它摘錄下來,在第幾頁段玉裁怎麼說,做摘錄。

黃季剛先生要求林老師先把《說文》跟《段註》一起圈點,第一遍;第二遍只圈點《段註》,段玉裁的註,許慎的《說解》暫時不管它,只圈點《段註》。一樣,你會愈是多次的圈點,你愈會發現段玉裁裡面有很多發現,都記下來,這是你真正的學問。你要動手,光聽老師講,講了你忘,沒用,要動手記筆記。這樣三次,一次、三次,已經第幾次了?第四次了。第一次是許慎《說解》連同《段註》;後面撇開,第二次撇開許慎《說解》,來三次;第五次再把許慎《說解》跟《段註》再來一次,最少這五次。如果同學們覺得這個太麻煩了,學問沒有捷徑,它是真積力久才能真正進入。老法師勉勵各位要一門深入,如何深入要有方法。剛才我是藉我的太老師黃侃,他傳授我的老師《說文》的方法,就是需要這樣,不然他們怎麼能成為國學大師。

所以,《說文》如果還沒有買的同學,希望在網上你就買台灣「藝文印書館」印的這本書,因為後面有索引,方便。而且以後我們要講到形聲字的時候,會引用段玉裁註的,他古韻十七部都在這個書後面印到,在《段註》,在這個書的後面附有他的十七部古韻表。

這個書《漢字入門》是要來排斥各位對,剛才說這麼多五萬字的漢字畏懼的心理,現在又反過來告訴你《說文》要一次、二次、三次。要認識漢字,我們先用這個入門,有這個基礎概念再讀《說文》。你真正照我們的方法你記錄筆記,你會發現很多東西是真實的學問,哪怕某一方面,許慎的經學,許慎的種種,都能成為一篇擲地有聲的博士論文,難道不值得你努力嗎?而且你愈做愈有趣,開始可能有點麻煩,但是你愈深入愈有趣。誰要聽我的課,都會有些麻煩,要圈點《說文》,但是確實只有這樣,你聽我的課才有用,要不然你也是浪費時間。時間到了,今天暫時講到這裡。

教授:早上我們是第一次上課,講到緒論,講到文字初創。文字不是憑空從石頭縫裡面蹦出來的,我們都了解,世界上不管任何民族,他們的文字都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先民沒有文字之前,靠語言來傳達他內心的意思。語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完善的,我們的先民最早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加上肢體的表達,來表達他內心的意思。幾個簡單的聲音,譬如我們能夠理解的,大的聲音用來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用來代表心中想的小的意思,這是原則。

舉例說,在還沒有語言之前,我們的祖先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彼此互相溝通。那個時候,我們舉個例,有一個我們的祖先,那時還是猿人的時代,然後以狩獵為生。狩獵,如果碰到梅花鹿是怎麼樣?鹿牠是草食動物,牠不會傷人,牠又很美麗,所以碰到鹿是很有福氣的;如果上山去打獵碰到羊,也是很吉祥的。如果我們的先民到山上打獵碰到一隻大老虎,他僥倖沒有被吃掉,逃回來了,他如何用怎麼樣的聲音來表達,讓他的同部落的人理解?

各位想想,假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譬如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我們今天上山去,碰到這麼一個大東西,我僥倖逃回一命,回來我一定是驚慌失措。然後你們看到我驚慌失措,就會問我是到底怎麼回事?我就用一種聲音來表述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我就想用我能表達的聲音,因為當時還沒有語言,那個聲音也只是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就找了很多種聲音來表達我今天碰到那個東西。開始可能是: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了一個「唏」。你們想想看,這個「唏」是代表什麼聲音?好像小小的聲音,不是很大的東西。試驗了好多次,好幾次大家都不理解我今天碰到個什麼東西。最後我找到一個聲音,我今天在山上碰到一個「禍」,你們都嚇一跳。閩南語裡面老虎的虎,到現在還讀它為「禍」。

板書: 裭(禍,从示咼聲;裭,从示虎聲。)

我們說到造文字的時候,最早是簡單的初文,初文就是最早、最先造出來的。用象形,用指事,最早創造出來的文字稱初文。像象形,像指事,根據太炎先生統計,初文四百多,不到五百個字。利用這四百多個初文兩兩組合,重意的我們叫會意,加上聲符的我們叫形聲,像這(禍)是形聲。形代表這個字的類別,它是跟「示」這一方面有關係的,這邊是注音符號,聲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注音符號。災禍的禍,應該這樣寫(裭),從示虎聲,很可怕,災禍。這邊(咼)沒有災禍的意思,只是藉「咼」這個聲音暫時來代替這一邊(虎),這叫做假借,假借這個「咼」來代替應該用的這個「虎」。所以形聲字造字的時候,有這種狀況。

這是我們說到文字之前是語言,語言之前,我們的先民只有簡單的幾個聲音來彼此溝通。用小的聲音來表示小的意思,用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哪些聲音是小的?哪些聲音是大的?這是屬於聲韻學上面說得比較清楚些,我們這是簡單說一下。

齒音,發音的方式,氣流從肺部出來,通過氣管、聲門,受到我們口腔種種的阻塞,然後調節發出來的聲音,有幾個部位。直接從喉出來,不受舌、上顎、齒、唇的阻塞叫喉音,喉音是最大的聲音,禍它就是喉音。什麼是小的聲音?氣流出來通過阻塞,像齒音,齒音上下齒扣起來,舌頭抵住兩齒之間,氣流只有很小部分出來,這叫齒音。譬如注音符號的:

板書:ㄐ、ㄑ、ㄒ

ㄐ、ㄑ、ㄒ,這是齒音,你無論如何是發不大的。不信我們可以跟西洋的大力士,千萬不要跟他比力氣,你可以跟他比聲音。但是你要跟他設置一個條件,「嗨,大力士,你的肌肉非常發達,我很佩服你,我不敢跟你比力氣,不過你的聲音不如我大。」西洋大力士一聽,怎麼可能我聲音不如你大?不要忘記設置一個條件給他,大力士你發齒音(ㄐㄑㄒ)。他想毫無問題,我力氣這麼大,發齒音有什麼問題?開始拿一個什麼,現在有個機器可以測音量,開始。他就吸一口氣,大吸一口氣,然後讀「ㄐ」,測量一下有多少的音量。接下來,好了,你夠了,這個也試(ㄑ),這個試(ㄒ),都可以。現在該我了,「禍」,剛才喉音給他一下,把他都嚇一跳。這說明什麼?說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小的聲音代表小的意思。我們的語言也是根據最早的這個原則,慢慢發展成一個語系、語族,這一系,這一族。所以,凡是大的,喉音的都有大的意思;凡是齒音的,不可能有大的意思。譬如:

板書:細、小

這都是齒音。除了喉音、齒音,很明顯能夠知道它代表的意思。再有:

板書:ㄌ、R

注音符號(ㄌ),英文字母(R),這個字母在現在的西班牙文裡面,他舌頭在裡面轉了不曉得多少轉,有同學點頭,你一定會。稻米,他們發啊若絲,舌頭在裡面轉了多少圈,我是學不好的。因為它很麻煩,所以它就必然會慢慢改變,譬如在葡萄牙語裡面,這個字音它就不再那麼亂轉舌頭了,它就讀啊會絲,好簡單,稻米、米飯,吃的米飯,啊會絲。西班牙人還是啊若絲,若個半天,轉的聲音。

我們中國注音符號,類似的是這個字ㄌ,ㄉ、ㄊ、ㄋ、ㄌ,這個ㄌ,舌頭在裡面轉,沒有像它(R)轉得這麼厲害。所以:

板書:侖(由和構成)。

侖,上面是集,三條線條代表集在一起的意思(),同學們可以翻開《說文》,()。下面這個()簡冊的冊,一片一片的竹簡用繩子編撰起來,我們現在寫成冊,一冊書。竹簡用來寫字,一條竹簡大約就是一尺來長,寬只允許寫一行字,因此你的著作用竹簡寫了,一定要編號,然後再用繩子把它編撰起,它才不會散亂。所以要集簡冊,必須有條理、有次序,是由這個字(侖)的字音,ㄌㄨㄣˊ。由這個字的字音,侖,它有條理、有次序,它本身應該從它的聲符ㄌ,剛才我們說過,舌頭怎麼樣?在裡面打轉,裡面打轉先民他就感覺到是圓的。所以:

板書:輪。

不圓可以嗎?車輪你做個方的看看。從車侖聲,是圓的。

板書:淪,從水侖聲。

王維有一篇很短的書信寫給他的朋友叫裴迪,這封書信的名稱叫「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書就是書信。他在山裡面寫給他的朋友裴迪,裡面說到「淪漣」。王維是約他的好朋友裴迪想到山裡面走走,正好裴迪在讀經書,不知道哪一本,沒有說明,可能《金剛經》,可能其他的經書,所以王維就不便打攪他的朋友,他就一個人進山裡去。在他的輞川別墅,前面碰到一個小寺院,看到裴迪在溫經,他就一個人走到山裡去。在寺院裡面跟這些僧人吃著齋飯,就一個人進到山裡去。寫到什麼?他說「憩感配寺」,寺院的名稱叫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跟廟裡面的僧人吃了飯,他就一個人離開,走了。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輞水淪漣,與月上下」,開始往山裡走,然後看到了什麼?輞水裡面,月光照在輞水裡面,「輞水淪漣,與月上下」,月光照在輞水上。什麼是淪漣?平靜的水面投下樹葉、樹枝、小石子之類,它就引起一圈一圈的漣漪,叫淪。「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這寫他在這個山裡面看到的景色。希望同學們自己找來這篇短短的小書信來看,希望熟讀,最好能背誦。雖然是一篇簡短的書信,可以算什麼?在我眼中,是一篇極好的散文詩,像詩歌一樣的美。「當待春中,草木蔓發」,多麼漂亮,而且很簡短。可以記下來,回去查出來,把那篇熟讀一番,非常有趣,你會愈讀愈喜歡,最後你會捨不得丟它,你會天天想讀它。

此處的淪漣,它也是由這個聲符(ㄌ),舌頭會打轉的是吧?聲符有圓轉的意思。這個字「論」,看黑板,是圓轉的嗎?由圓轉引申,圓轉引申為有規律、有條理、有次序。講話,言,有次序、有條理,一個比較高深的、比較抽象的意思,我需要有次序、有條理說出來,你才容易明白。所謂的「論」,論說的論,也都是跟聲符(ㄌ)有關係。同學們可能會問:「這個字(倫),難道是圓的嗎?」從人侖聲,我們說人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是人倫。你必須遵守這個次序,你不可以違背,誰敢違背?你能子慈父孝嗎?所以人倫的倫,也是從圓轉的聲音「侖」,引申出來為人的道理,人倫。

這是我們說,我們的先民,我們的老祖先,在沒有語言之前,當然沒有文字,在沒有語言之前,只有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那幾個簡單的聲音,我們現在分析一下,譬如剛才說的喉音代表什麼?老虎的虎,大的聲音,代表大的意思。齒音代表什麼?小。所以設定這個條件,跟大力士比聲音,保準你贏,信不信試試看。大聲音、小聲音,還有說到圓轉的聲音,就舉到這個例子。這是我們先民沒有語言之前,只有這幾個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他心中的意思。這幾個簡單的聲音,是絕對不夠來表達複雜的人事,所以慢慢就發展,成一個語族,成一個語系。

語言可以比較明確的表達我心裡的意思,但是它還是有幾個大缺陷。第一,它受空間的限制。所謂受空間限制,今天我在這講,我的聲音只有在座各位能聽到,遠了他們就聽不到,這是空間的限制。還有,受時間的限制。我現在講的話你聽到了,隔一下聲音完了就聽不到,更不要說明天、明年。所以語言受時間、受空間的限制。

人事慢慢的變化,慢慢的複雜,所以漸漸就開始有最簡單的圖形文字出現,來幫助我們語言的不足。所以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有問題嗎?絕無問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是,目的就是來記錄語言。語言不能傳之久遠,語言受時間、受空間限制,文字就有這個優點。

再看,放眼世界,各民族最早的文字,埃及的、兩河流域的,以及我們中國的,最早的都是什麼?像圖畫一樣,象形文字。就像圖畫一樣,鹿就畫一隻梅花鹿,馬就畫一匹馬,太陽畫個圓的,象形。不管世界任何民族,它一開始都是用象形。我們現在用的漢字,也是我們老祖先先用象形。然後我們有幸,我們表意的文字,象形,這表意的文字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是非常難得。其他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最早也都跟我們一樣,是象形文字,可是它們後來發展成為標音文字,變成拉丁字母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有一個最大的缺陷,你看到一行英文也好,拉丁文也好,橫寫的。我的英文很破,可是我還記得「This is a book」,你寫出來是一條橫的,它只標音,看不出任何跟書有關係的意思,它是標音的符號。語言隨時間都在變化,因為我們講的語言,譬如現在有新來的很多話,還有電腦來的話,什麼「給力」,我就不懂了,這是新來的。有一次有個朋友問我這個問題,待會我來解釋。

語言隨時都在漸漸變化,為什麼我們現在讀我們的經典,五經裡面《尚書》,是那麼覺得很難讀。《尚書》,上古之書,當時用當時的白話文記錄的,我們現在就很難讀懂。如果我們現在白話文寫的報紙,你把它密封在保險櫃裡,寫上兩千年以後才准打開。好,等兩千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打開,這是什麼東西?他看不懂,看到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文,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以前的《尚書》一樣,因為語言變了。倒是我們的語言有很多「好棒啊,給力啊」,所以這一來的話好了,語言慢慢的變。西洋他們變成標音的文字,標音的文字當時好像寫起來很方便,可是時間慢慢的過去,語言慢慢的變化,這裡面就有問題了。《莎士比亞》離現在多久?樹師妳告訴我,十七世紀,四百年。你現在請英國人讀他們的《莎士比亞》,他也覺得很艱難,原因何在?就剛才我說的,當時莎士比亞寫的是當時的語言,語言在慢慢漸變,因此到現在才經過幾百年,就很不容易讀了。


    关注 每天学汉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