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人物】复旦马院院长-高国希

 

马院院长高国希教授当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

马院院长高国希教授当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教授近日当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该活动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主办。经过资格审查、专家书面评审、大学生网上点赞、会议综合推选,最终评选出10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 30名“年度影响力人物”、 60名“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结果的公示的链接为:http://www.moe.edu.cn/s78/A13/A13_gggs/s8474/201605/t20160504_241867.html;

高国希教授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活动链接为:http://ulive.univs.cn/event/event/template/show/325/4853450.shtml

塑造科学信仰,在传道解惑中让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事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问、品格、信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常提醒自己和同事,要让学生在占据本科生10%学分的思政课中真正收获,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并通过解疑释惑使学生入脑入心,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内在需要、真心喜爱、一生受益的课程?高国希提出,“突破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瓶颈,是激发起学生对理论素养的渴求”,他带领同事们在努力推进理念科学、内容丰富、形式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邀请全国几十名“基础”课优秀教师参与视频等资源建设。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倾注心力,以努力奉献给学生高质量的课程。

一、思政课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分析社会的立场和方法,培养对理论学习的内在需求

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高国希在授课中明确提出:现代高等教育是分具体专业的,但位居具体专业之上的是精神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行为的灯塔,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教授大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价值观培育。每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社会、国家的状况密切相关。青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自身发展中,在处理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时,需要获得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知识、立场和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鉴别力、判断力。

高国希注重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品德、思想、政治课学习之后,大学的思政课就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情感和活动层面,而是要有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需要理论逻辑的力量。他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立场和方法论的引导,避免学生庸俗、肤浅地理解社会现象,学会深入剖析社会历史的逻辑规律。他认为,发挥思政课的“理论性”,是研究型大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把握学生思想,他主持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变化与上海教育创新发展”,花了大量时间进行6000份问卷数据的分析研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每一个教学重点,都既有该问题的历史脉络、学理基础,又有学术前沿、价值评判,还有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任务,所以,对于问题的讲解与阐释的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高国希特别注重从多维度引导同学阅读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观看、思考的电子资源,这种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信息社会中的鉴别力、判断力、分析力,对于培养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清晰的、敏锐的思维很有助益。高国希坚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现代人格。为此,他鼓励学院教师通过深刻的学理研讨、思考、交流,教学中既遵从统编教材的内容体系,又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个体的教学风格,倡导思政课教学在标准和特色之间形成良好张力,倡导每位教师在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中提高教学质量。这些理念不仅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要求上,也融入到学院的教学制度建设中,把复旦的思政课逐步打造成为了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他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并做报告,连续两年主持和点评“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多次组织和主持“中国市长论坛”这一理论课品牌项目。2015年3月和5月,上海主要媒体和中央主要媒体分别对复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了集中采访与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分别以文字、图片、视频、微博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复旦思政课的生动现场,彰显了复旦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校园效应和社会效应。

二、思政课教学要突出学理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

高国希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的确立,是需要经过一番历炼的。他提出,教学过程要清晰地讲透理论的逻辑,倡导“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来攻克教学中的难题,提出要在课堂讲解中注重理论引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和真理的力量。

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形成、建构与发展离不开一定价值观的引导,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的揭示与方法的探究。如果仅仅记住几个“知识点”、几个概念,事实上就省缺了建构的过程,压缩了知识的构塑、积淀、反刍的运思过程,就会把原本的认知行为简化为直接呈现的、干瘪的观点与结论,导致知识内容的呆板与碎片化,难以反映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从而使丰富的、严谨的思维逻辑,最终刻板地变为机械、呆板的结论。他十分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阅读来培养严谨的理论思维,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将是其拣选、比较、鉴别各种信息的坚实基础。

高国希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领悟理论层层递进的逻辑意蕴,并由此锻炼其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品格。他利用自己在本领域的影响力,邀请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编写“基础”课辅学读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版,受到教师和学生好评。授课中,他以教材为基本 遵循,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个性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理论深处探究现实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研读分析,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导学生认同教材的重要判断与命题,启发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习得新知,生发出新思考、新体悟,并逐步转化为德性、信念。为了加深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学理研究,他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为了把握品德塑造的规律,他主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小学品格教育一体化研究》,以自己的前沿学术研究促进教学。

三、思政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中提升质量

关于教学方法改革,高国希提醒学院的教师们注意,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5”后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广的获取知识渠道,要加强思考如何针对他们的行为特质提高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教育部择优推广项目的支持下,高国希带领学院的教师们就教学方式改革进行了尝试,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建立了混合式开放在线课程,在建设开放在线课程资源的同时,采用小班见面讨论的教学模式解疑释惑,将“慕课”元素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运用多种鲜活教学形式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在线课程的建设宗旨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为了确保足够的课时学习和充分有效的讨论,在过去四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尝试中,他的团队每学期为约900名复旦学生授课,组建30人规模的研讨小班,每班配备1名助教,在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的基础上安排各组成员做好分工协作,根据所收集材料展开问题研讨。这种教学方式,加强了见面互动,打造了一个集选课、测验、即时跟踪学习进度、班级管理、师生互动于一体的课程共享平台。教师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小班化的解疑释惑中,学生有机会直接向教师提出个人的思考与困惑,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发展潜能。教师也可以有更多时间精力参与课堂讨论,最大限度实现思想交流、解疑释惑、价值引领。这项教学改革尝试,从线上到线下,充分发挥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探索了“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这项尝试,在组织开展充分研讨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对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的探究精神,并在不断的启发、引导中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高国希和他的团队将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与得失,努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局面。这一实验在教育部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结项被评定为优秀,高国希本人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


    关注 知行兼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