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香港做岛民

 

端午节快乐!...



有时幻想,有朝一日等我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就搬去离岛,开始一个岛民的生活。现在看来,这个想法有望提前实现了。

严格地来讲,作为英皇道炮台山的一枚蜗居港漂,Kelly也能算一个岛民——香港岛。但这个面积仅为78.59平方公里的岛屿,在2008年人口密度就达到了16,390/km²,这里的生活难免逼仄喧嚣,跟想象中的岛屿生活(比如我的启蒙岛屿生活桃花岛)相距太远。

香港岛的形状像一只青蛙,是开埠时最早发展的地区。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回流”的港二代,就像老北京人觉得“二环以内”“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才算是真正的北京一样,他说很多老香港人觉得香港岛才是真正的香港,“精华都在这儿了,九龙、新界是很后面的事情”。



一只青蛙香港岛 
来看看我的waiting list。首先是南丫岛,对游客来说最名声在外的一个离岛,周润发的出生地,因为很多老外搬了进来,这里有许多西式茶座,酒吧,狗,漂亮的小洋楼。在豆瓣上看过一对港漂夫妻把一个65m²+天台的地方改造成充满日式风情的家,印象很深刻。缺点是游客多,闹腾,租金高。

带天台的房子
也考虑过跟南丫岛的定位很像,但面积只有它1/4的长洲岛。海鲜、芒果糯米滋、平安包、虾酱,都是小岛引以为傲的出产。这里还有一所建在海边、超过110多年历史的神学院,Kelly所在教会的许多传道人都是这里毕业。我曾经在这里住过几天,沿着海边徒步,行山,看夜樱,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但听说长洲也是港人“烧炭自杀”的圣地……小岛的度假气质太浓厚,作为一个自制力薄弱的人,我非常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在“紧绷的上班族”和“惬意的岛民”节奏中切换自如。

小岛上民宅中的神奇植物:插满鸡蛋壳的铁树
 


当英国来的同事得知我老板每天需要坐船上下班时,啧啧称叹,觉得很浪漫。老板住在愉景湾(discovery bay),香港第一大岛大屿山东北部的海岸地区,我完全没考虑过搬去那儿,主要原因是……穷。梅窝至愉景湾郊游径是我在香港挺喜欢的一条行山路线,每次行到终点愉景湾,总有一种闯入一个西方社区的错觉。露天广场上空鸽子飞过,一堆堆鬼佬拿着啤酒站在酒吧门口聊天。事实上,这里是全港外籍居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他们来自30多个国家。虽然本地华人人囗比例还是略高于外籍人士,但主流语言是英文。这里去中环的船票已经涨到单程40港币,码头内有冷气和沙发,墙壁上贴着全英文的广告。


愉景湾一景:三角玻璃教堂,结婚圣地
而在大屿山的东南部,就是梅窝至愉景湾郊游径的起点——梅窝。租金非常的便宜,运气好的话一万不到能租到带佣人房的700尺“豪宅”。但除了银矿湾酒店、某个有钱人的苏州园林式庄园,这里总让我想起广东的乡村:路边荒废的香蕉树,游荡的土狗,村屋生锈的大铁门……村民生活对我来说,还是略艰辛。

印象深刻的岛屿还有石澳(那边有一个古建筑活化成的精品酒店)和鸭脷洲(有一个超大的outlet和Prada工厂店)。

神奇的鸭脷洲,可以预一天来逛 
直到上周去马湾找朋友,才发现这个看起来很好住的小岛。马湾实在太小了,在香港的22个岛屿中排最末,只有0.96平方公里,不到西湖的1/6。来港四年,居然都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雨过天晴,遇见tiffany蓝
朋友搬进来两年,已经习惯了跟人解释马湾在哪儿“青马大桥,一端是青衣,另一端就是马湾啦”。而且,它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遥远,码头坐船去中环2号码头,只要25分钟。或者坐电动居民巴士到青衣地铁站,转东涌线。可能是出于保护环境,岛上的所有道路都是禁区,进入马湾的车辆必须先申请禁区许可证,严格限制私家车/非电动车。在马路上真的想横着走......

青马大桥的另一端就是马湾
这里最著名的两个地标,诺亚方舟和珀丽湾,前者是按照《圣经》中记载的方舟尺寸仿造的全球第一座方舟,后者是岛上的唯一一个屋苑,我朋友就住那儿。700多尺的房子月租只要13K,海景/园景房带阳台(现在才领域在香港有个阳台是件多奢侈的事情),据说现在租金还在跌。对比一下我住的炮台山,400尺月租14k(已经是友情价),睡觉还能听到晚班叮叮车擦过轨道的声音。

小岛虽小,但海滩、公园、小山这些一样不缺,也有教堂、小学、少年军训练基地、李嘉诚的FUSION超市、759阿信屋、日本餐馆......踩着人字拖,从荒废码头一直走,经过一排排三层的村屋,再爬到雾气弥漫的小山,逃离了市区的喧闹,温度也凉了两三度。

绿化超好的马湾比市区温度低了两三度
KellyNotes

  1. 写着写着就到端午节了,大家节日快乐呀,记得吃粽子。
  2. 我最想念家乡的白粽,就是啥都不放,纯糯米,小小个,剥了蘸白糖吃。你们那儿吃哪种粽子?


    关注 kellynote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