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同人读书笔记

 

------------------欢迎关注********************...

苏轼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是其无奈处也;李纲曰:“只因读得数行字,便觉分为一世忧”,是其自嘲处也;文天祥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其凄凉处也。三公皆时运坎坷,故将己身遭遇怪诸文字经籍。然细读其诗,岂真埋怨识字读经哉?无非托之以怨尔。故此三句中,志向命意虽曰不同,脉络来历未始相异也。



孔子解诗,好断其章而取其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言女子形貌,而夫子解为“礼后”,此尚不甚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言男子气质风度,而夫子解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已略见附会;“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言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近于老氏之说也,而夫子解为清浊“自取之也”,更大相径庭矣。此风至于汉世,乃有《诗》之《大序》、《小序》,只以教化、美刺、寄托解诗,殊煞风景,情味半已失之。张惠言词论,专务此法,而王国维氏恶之,曰“固哉”、“深文罗织”,钱钟书氏亦讽此法为“儿孙渐背初祖”、“不嗜其果脯而咀嚼其果中核”,二公言皆有中。
怎样解读“苟利国家生死以”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这首七律的颔联,通行的解法是:“如果对国家有利,即使把生命牺牲也心甘情愿,又怎么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呢?”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则是介宾结构“以生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而第三句的出处,是《左传》中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尽管有出处,但这个出处是个孤立的句子。这样一个孤立的句子,放到一首有对仗要求、有章法要求的律诗中后,还能按照本义,原封不动的去理解它吗?我看不能。因为按照本义去理解的话,让人觉得某些地方不尽合理,而这个不尽合理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从形式上来讲,出句采用倒装结构而对句不采用倒装结构,而“以”在这里是动词,“之”在这里却是名词。句式和词性都不相同,采用这种不常见的对仗方式有很大的必要吗?

二、从内容上来讲,按照上文的解释,“苟”、“岂”,“即使”、“又”,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按照这个递进关系,则对句所讲的内容,在程度上应该更甚于出句所讲的内容。那么,出句已经提到“生死”了,对句如何还在讲“福祸”?总不能说“福祸”比“生死”更严重吧?

三、从章法上来讲,首联不过是在描述现实情况,颔联为什么会忽然开始慷慨激昂的表态、喊口号呢?跳跃性未免太大了。

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出句,而出句的重点在“以”字。按,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诗经》的《邶风·旄丘》中说:“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里的“以”,都是“原因”的意思。

由此可以想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中的“以”,可能并不是“用、把、拿”的意思,而也是“原因”的意思。“原因”是个名词,这样它跟对句的“之”词性相同,句子结构也相同,形式上的不合理处解决了。

所以,这一联或许还有更合理的解法:如果是出于有利国家存继的原因,我岂会因为自身会遭到祸患而避开它呢?”生死,说的是国家的兴亡,而不是个人的生死。这样内容上的不合理处又解决了。

我们看到,正是因为首联提到了“神疲”、“不支”等种种辛苦情状,所以第三句才点明自己为什么要忍受这种辛苦的“原因”,而第四句的“之”,恰恰是指首联所描述的辛苦情状,连起来便是:“我是如何如何的辛苦,但如果是出于有利于国的原因,我是心甘情愿的,又岂会避开这种辛苦呢?”正因心甘情愿,所以下文提到,谪居不会怨恨、戍边当做养性。这里与前后文产生了衔接,章法上的不合理处也解决了。

形式上、内容上、章法上的问题,都已解决了,所以我看这个新解法,要比通行的解法要更合理一点。从这里我们也知道了,诗词用典时,典故中具体的字眼,其词性、用法,都是可以灵活变化的,不要太过拘泥的去运用和理解它。


驿边梅五律品读 三则 
困楚山中
秋老访山家,宁丁滞一涯。
野禽鸣断涧,乱石卧流沙。
径毁行程远,云兴落日斜。
却惊乌桕熟,点点白于花。


大有曰:首联有“滞”、颔联有“断”、颈联有“毁”,再三点染,意在强调题中之“困”。至云兴日落,困顿已极矣,如此境地,谁不焦虑?然作者笔势一转,不惊惶凄惑于险境,反而专注于乌桕之熟,旷达淡定,出人意表,可以想见其风度。前三联铺陈有致,如潮水奔流,轰然而下;末联则忽见一山,水击山势,倒卷而回,殊能鼓荡读者思绪,此种架构,颇为可法。
丙申春驴行某山村
檐翼接山崖,门开草径斜。
群鹅欺远客,新水没晴沙。
随拍高低树,复迷红白花。
市尘多少恨,遗落野人家。
大有曰:“山崖”、“草径”,果然好去处!正观察地势间,便遇群鹅欺客,鲜活灵动,非有亲身经历者不能有此句。鹅从何来?水边也,故视角又转入水流。“新水没晴沙”一句,细腻佳妙,盖惟其水新,方有沙晴,若沙滩阴润,则水非为新来者也。有景如此,则驴友而何?“随拍”、“复迷”,流连忘返矣,尘世冗累,皆尽抛弃,故末联以此收之。所虑者末联将尘恨遗落人家,或不甚厚道,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嘻。
归旧居感赋
白日逐风斜,村泥久绝车。
苔青犹有井,树碧却无花。
野鼠出幽洞,颓垣披暮霞。
旧居深草里,断檩自咿呀。
大有曰:首句者,时也,是何时?日渐斜矣;二句者,事也,有何事?人进村也。有时有事,而“斜”、“绝”之语,情思已稍露端倪。青苔满井,久已荒废焉;碧树无花,一何清寂哉!入村既渐深,时间亦推进,故有野鼠、暮霞入目,“幽”且“颓”也。斯时旧居终至,深草荒漠,此目所见也;更有晚风忽起,断檩咿呀,此耳所闻也。作者通篇以耳闻目见写事写景,无一语道及人事,而读者自生黍离之悲,此正王国维氏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境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一帘淡月照东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