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可耕田?——宜春人精神自省(一)宜春是个“桃花源”

 

一宜春是个“桃花源”上世纪80年代,经我们宜春市的一些学者考证,晋代著名文学家陶潜的故里就...







一  宜春是个“桃花源”

上世纪80年代,经我们宜春市的一些学者考证,晋代著名文学家陶潜的故里就在我市的宜丰县澄塘乡。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中年时当过一阵子彭泽县令,因为厌恶官场、愤世嫉俗而弃官归隐,躬耕垄亩,诗酒为乐,遂成为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开一代宗风的大学者;而他的散文《桃花源记》则几乎成了尽人皆知的奇文妙章。所以,作为陶潜的故里,确实是宜丰的荣耀。

我不仅赞成宜丰是陶渊明故里的说法,而且我还觉得我们整个的宜春市,其实就是当年五柳先生笔下描绘的那个“桃花源”。“桃花源”的特点,一是在于它的偏僻闭塞;二是在于它的古远神秘;三是在于它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假外求;四是在于它的民风淳朴,邻里和睦,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这四大特征,除了第四条可以商榷之外,可以说,历史上的宜春条条具备。

宜春的地理骨架是绵延西部一线的罗霄山脉北段——从武功山直到整个九岭山脉。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宜春的袁河、锦江、潦河三大水系都是自西向东注入流经我市樟树、丰城的赣江下游,而后向北注入鄱阳湖再入长江。这种地势使得宜春的大部分地面处于群山连绵、天高皇帝远的袁、锦、潦三大水系流域。古时候,人们从通都大邑进入宜春,必须摇着小船溯赣江逆流寻觅而来,而且越摇河道越窄,水流越小,最后摇到萍乡、万载、宜丰、奉新、靖安境内,就是一条条“桃花小溪”了。

宜春虽然早在汉高祖3年就建了县,隋朝就设了州治,但直到唐代,还仍然是放逐贬官和流民逃亡的蛮荒之地。唐朝的韩愈、李德裕都是因为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一度失势,而被贬谪到宜春的;韩愈在袁州当刺使时,袁州城内还只有500户居民;皇子李忱为躲避其叔父武宗李炎的迫害而逃到奉新百丈山当行者,也正是因为宜春偏僻闭塞而有利于隐蔽的缘故。

宜春的古远神秘,则表现在这里爱出隐士和高僧;汉朝的袁京、徐稚,晋朝的陶渊明、唐朝的郑谷,都是全国著名的隐世高士;而唐朝的禅宗丛林历代祖庭和高僧也一个个发迹并深深地扎根在这儿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奇妙的人文景观和其中所蕴涵的精神风骨,千百年来灵光飘忽,便给人制造出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恍惚之感——这便是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位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记忆中历历在目,而重新寻找起来却又似有还无的感觉了。

宜春在封闭状态下能够自给自足,不假外求,则是由于罗霄山脉的北段,属于地质上所谓的沉降带。大约8亿年前,这里的地壳开始凹陷,山体下沉,因而现在宜春的山大都不算高峻险恶,最高的山峰也在海拔1800米以下。而山体表面破碎的岩层不断风化,经过数亿年的壤化,发育成厚厚的土层,使山势越变越平缓;在厚厚的土层上又发育出茂密的森林,繁衍着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而水流的冲刷,又在群山的低谷和外缘冲积出一片片平展的河谷和盆地;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又使得这些平地上常年水草丰茂,百花争艳。相对于中原和西北干旱地区以及东南河湖水网地区而言,这里基本上可谓常年水旱无忧。

这种环境,自然最适宜人类的生息繁衍。于是历朝历代中原各路逃难的人们寻寻觅觅来到此间,一落下脚就不想再离开了,全都把这里作为了理想的安居之所。这里的肥沃山野为人们提供了饱暖的衣食和丰稔的家园;而这里的偏僻闭塞,则为逃难者提供了隐蔽的条件和安全保障。除非你懒失了魂,否则,只要你手脚不残、眼睛不瞎,你就不会在宜春的地面上渴死饿死;再高的山上也有涓涓清泉可供你消渴解乏;穷成了光蛋,你也可以随便在山野间找到一把能吃的野草,甚或一树酸甜可口的野果。因而,宜春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各省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穷困无路者最终求得生存的天堂。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年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他的中心思想虽然是为了寄托一个原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但从环境描写上看,却绝不是完全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而是客观地借鉴了他自己的桑梓之地的某些特征。那么,宜春无疑就是那“桃花源”的原型了。

由于“桃花源”的意境充满着诗意和既清晰而又朦胧的万千美感。因而,自从《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在中国境内,以“桃源”这两个字命名的村邑,少说也得以百计;连陶渊明根本就没去踏过脚的湘西山里,都有一个“桃源”县。然而,“桃源”虽美,却毕竟是封闭落后的象征,并不符合人类进步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节拍。因此,不管我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有着多么深厚的情和爱,现在都应该是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固陋和不足的时候了。


    关注 赣西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宜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