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和蹇叔对秦穆公发功的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

 

读完《蹇叔哭师》,想法很多,不吐不快。1、文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再次凸显。2、秦穆公背信弃义,必遭天谴,出师无名...



近期,随着黑白分明读书班的孩子们一起陆续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和《蹇叔哭师》两篇文章,烛之武谈笑间退秦国虎狼之师、蹇叔神人般预知战争结局并哭谏穆公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高人满腹韬略,在对天下大势、战局了然于胸中的同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令人赞叹不已。

问题来了:烛之武和蹇叔都是对秦穆公劝谏,均强调了距离的问题使得秦国在当时不宜吞并郑国,但是结果大相径庭: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而蹇叔的正确建议却一再被忽视。

     当年,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其本质无非是瓜分郑国而已。对秦国来说,这是其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利益,但是经烛之武仔细分析后,瓜分郑国所带来的国家利益将远远抵不上将来由此带来的损失:晋国会因地利独霸郑国而强大,相反,秦会因此受到晋国的威胁,所以,秦果断退兵,并与郑结盟,以此牵制晋国,保证自己的长远利益。

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在于烛之武不仅对时局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让秦穆公接受,让穆公看到了国家利益所在,权衡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利弊,从而做出了判断。【详见拙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杂记】最后,秦王的表现: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对待郑国的问题上,蹇叔与烛之武的看法是一致的。在交通工具落后、枭雄并立的当时,距离成为国家拓展并管理疆土的难题,但是秦王并不买蹇叔的帐,何也?

原因之一,虽然秦国表面上与郑国结盟,但是暗地里 秦穆公吞郑之心未死,当他得到了杞子的情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贪婪之心再次被激活并反弹,而这种反弹的力量不言而喻超过了第一次对郑国领土的渴望。

        原因之二:秦王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如果能够认识到伐郑后果的严重性断不会意气用事、草率出兵,之所以伐郑,还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蹇叔虽有见解,但没有注意话语的得体性,完全失去了当时君臣的礼仪,最终不仅没有说服秦王,其系列举动反而加速了让谏议走向了反面的速度。

我们认为蹇叔的态度由不恭到一再悲泣,实则由初步伤害了秦王的自尊进而发展到激怒秦王。

我们看一下文章中秦王对蹇叔反映的变化:

穆公:访诸蹇叔。(谦逊)

蹇叔:“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

非所闻也(你蹇叔虽然高明,但不见得凡事都要你听说过吧?)

无乃不可乎? (行或者不行明说,反问啥意思?讽刺?挖苦?)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又一次反问!汗)

穆公辞焉(明显不悦)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在秦王不接受其建议的情况下,这样的话语无异于火上浇油)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秦王怒了,开骂)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再次哭师,啰里吧嗦)

        秦师遂东[秦王懒得理你了]

烛之武臣属于郑,蹇叔臣属于秦,同样是劝谏,烛之武的话语显得诚恳又有见解,而蹇叔的语气则让人觉得傲慢不恭,甚至充满了不屑与讽刺,其两次哭师更是彻底让秦穆公关上了纳谏之门。

殽之战有力地佐证了烛之武和蹇叔观点的正确, 千百年来,《蹇叔哭师》的故事让人们由衷赞地叹蹇叔的先见之明,然而蹇叔因为表达方式的局限最终功亏一篑,没有成功说服已经被利益蒙蔽双眼的秦穆公,最终国家利益受损。话语的不得体最终没有引起受众的共振,我们是否从中得到了教训呢?


    关注 看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