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总结】高考地理12种必考题型大突破(九)对策措施类综合题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木子地理园”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 木子地理园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1.「题型分析」

对策措施类设问中常见的设问词有 “ 措施 ”“ 治理方法 ”“ 建议 ”“ 发展方向 ” 等,常见问题有环 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2.「典题例证」

下图示意 1986~ 2002 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 1986~ 2002 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解析】 比较图中不同年份地面沉降的面积和深度,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沉降面积在扩大,沉降深度在增加。地面沉降主要是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所以在防治措施上也主要是防治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 

【答案】 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合理开采地下水;植树种草;人工回灌。 3.「技巧点拨」

对于措施类问题,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问题时也要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 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 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 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点拨】 答题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对点突破」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部大开发 “ 十二五 ” 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 资料。




 (1)据图概述Ⅰ 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并指出该变化对 Ⅱ 、 Ⅲ 两地的影响。 

(2)简答该流域针对上述影响应该采取的措施。 

2.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 中新网 2012 年 2 月 20 日电目前我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 50 个,最严重的是长江三角 洲地区、华北地区和汾渭谷地。据专家研究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人为原因有三大方面:

(1)地下资源开采,如地下水、煤炭等资源的开采;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如地铁、地下停车场的建设等; 

(3)地表大面积荷载增加,如地表出现了大量密集建筑群、桥梁等交通设施及运输荷载的影响等。

 材料 2: 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水资源综合压力等级分布图。



备注: 1~ 5 表示水资源综合压力等级,数值越大说明水资源的综合压力越大 (供水压力越大 )。 

(1)试简要分析地面沉降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防御的主要措施。

(2)A、 B 两地区成为我国水资源综合压力最大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何不同?结合两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分别提出缓解水资源压力的措施。 

3. 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艾尔湖为世界上著名的时令湖,面积为 0~ 9500 平方公里。艾尔湖的湖水主要来自河水及雨水。它的 面积变化很大,降雨量较大时,面积可达 8200 平方公里。降水较少时便出现干涸。下图为某国部分区域概况 图。




 (1)对比 A、 B 两地降水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艾尔湖形成时令湖的原因。

 (3)说明大分水岭对甲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4.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 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 澧水是湖南省西北部的河流,大部分流经山区,多乱石暗礁,下游可通航。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与湘西北中低山区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之中。

材料 2: 湖南省西北部区域图。




 (1)张家界市区海拔 183 米,景区平均海拔 1000 米。与市区相比,景区气温日较差较小,简析其原因。

 (2)简析澧水中上游流域综合开发、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5.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渭河被陕西人民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中国最强盛的王朝 —— 周秦汉唐都曾在渭河流域建都,可 以说,中华五千年历史,有一半写在八百里秦川。从历史上讲,渭河对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不仅如此,它也是稳定关中环境的支柱。但是目前,渭河面临三大问题:水少、水脏、 水患。

材料 2: 2012 年 9 月 9 日,是陕西省发改委、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上多个厅局联合华商报共同举办陕西境内最大规模渭河生态人文考察活动的两周年纪念日。

简单阐述一下渭河面临三大问题的缘由,同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意见。 

6.下图为皖南某村区域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 2000~ 2008 年,皖南某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40 岁以下的中青年外出比例高 达 80%以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 50 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

材料 2: 受金融危机冲击、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环境恶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 和鼓励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近年来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 “ 返乡潮 ” ,为该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1)根据材料 1 分析农村劳动力老化对该农村不利影响。 

(2)请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该村农业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7.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沿图中 AB 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2)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雪线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趋势,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有何解决措施? 

(3)① 河流域内种植业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有何相应的治理措施? 

8.读我国流动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 “ 半城市化 ” 的困扰。 “ 半城市化 ” 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 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材料 2: 下表为 2011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 2011 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材料 3: 下图为根据 2011 年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结果绘制的 “ 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




 (1)结合材料 2 和材料 3,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人口大量流动给流出区和流入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说出对流入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 

(4)人口大量流动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带来哪些城市问题?解决措施有哪些? 

(5)你认为解决 “ 半城市化 ” 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地形区来说,甲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位于 ________平原,简述该区中部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2)将下列代号填入乙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 a— 风力作用为主 b— 流水作用为主 c— 年降水量大 d— 年降水量小且不稳定

(3)图中① 地和 ② 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两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 

10.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 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 条无形的行政区划,泾渭分明 

材料 2: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 36 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上海和宁波的距离由此缩短 120 千米,沪杭甬之间将构建起 2小时的 “ 金三角交通圈 ” 。 

(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简述其经济发展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 

(2)简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对附近城市发展的影响。

(3)有专家说: “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矛盾的根源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体制上的问题必须由体制解决,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调整行政区划,构筑大上海经济区 ” 。试分析调整行政区划,建设大上海经济区的好处有哪 些?

(4)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但能源不足。简述解决该地区能源不足的主要措施。 对策措施类综合题 答案 

1.【解析】 (1)解题关键是明确图乙中 Ⅰ 区域的图例, 这样直接得出 Ⅰ 区域的土地类型变化。 Ⅰ 区域位于上 游, 这里发展旱作农业 , 会引起下游水资源紧张 , 土地生产力下降及生态恶化等。 (2)第 (1)题中出现问题的原 因在于上游植被被破坏 , 用水过多 。 为促进流域的协调发展 , 流域内应协调用水 , 调整农业结构 , 发展节水农 业 , 并恢复植被 。 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增长, 因此控制人口也是不可缺少的解决措施。 

【答案】 (1)灌木林 、 高草地减少 ,干旱地增加。 河流径流量减少 , 水资源短缺 , 天然植被退化 (或生物多 样性减少 ), 土地荒漠化加剧 (或绿洲萎缩 ), 农牧业产出能力下降 。 (2)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恢复植被 (退耕 还林还草 );控制人口增长 。 

2.【解析】 (1)可以根据材料 1 的文字信息总结出地面沉降的危害 。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或煤炭 , 导致地面沉 降 , 破坏地下水循环 , 造成 地面建筑物下沉甚至塌陷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 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 水质变差 , 土 地盐碱化加重等 。 进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治理措施 。 (2)据材料 2 看出 , A、 B 两地区水资源综合压力都很 大 , 但原因不同 , A 地区降水少, 水资源先天不足; B 地区主要由人为原因导致水资源短缺 。 治理措施应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 

【答案】 (1)危害: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 (或类似 “ 城市管网遭到破坏, 铁路安全受到威胁 。 ” 等描述 ) 造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 进而使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加重;造成雨季地表积水, 防 泄洪能力下降 。 防御的主 要措施:要加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 建立预警机制;科学分析地下资源的承载力,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资 源;人工回灌 , 补充地下水水量 , 提高地下水水位;在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地区采取加固 、防护措施;合理规划 城市的建设 , 控制地面负荷 。 (2)A 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地区 , 降水少 , 蒸发旺盛; B 地区经济发达 , 人口稠密 ,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 A 地: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调整农作物结构 , 种植耐旱作物;兴修水利工程。 B 地:跨流域调水 ;海水淡化;节 约用水 , 减少浪费 。 

3.【解析】 (1)可通过分析降水月份分配图总结出两地的降水差异 。 根据左图中的经纬度 、 海陆轮廓 、 地形 以及湖泊名称判断出该国为澳大利亚 。 A 为地中海气候 , B 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最后根据气候成因分析 出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 (2)解题关键:一是认真提取图中信息 。 如艾尔湖的位置 、 气候类型 , 时令河的流向 等;二是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如旱季时河流 断流、 湖水蒸发强烈 , 雨量大时雨水和河水补给湖水 、 湖 盆积水成湖 。 (3)甲地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 农业灌溉用水紧张 。 解决措施可从开源 、 节流两方面组织答案要点 。 

【答案】 (1)相同点:降水季节变化大 ;不同点: A 地降水少于 B 地; A 地冬季多雨, B 地夏季多雨。 原 因: A 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 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 。 B 地受海陆性质差异影响, 夏季多雨 , 冬 季少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 , 受沿岸暖流影响 , 全年降水较多 。 (2)艾尔 湖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气候干旱 。 旱季河流从山地流向西南 , 因蒸发和渗漏严重 , 造成下游 断流;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湖水大量蒸发 , 常常会干涸 。 而降雨量较大时 , 受降水和河流补给 , 湖盆蓄 水 , 因而形成时令湖 。 (3)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东侧海洋的水汽 , 使得甲地降水较少 , 农业灌溉水源不足 。 措施:跨流域调 水 , 引河水灌溉 , 抽取地下水;发展节水农业 , 推广节水技术 。 

4.【解析】 (1)景区由于山体面积小 , 因此受陆地的影响小;夜间山风沿坡下沉使谷底的暖空气抬升到山坡, 使坡上降温较慢 。 (2)据图看出, 澧水中上游流经山区 , 山区水能 、 旅游 、 矿产等资源丰富 , 可因地制宜进行综 合开发利用 。 由于山区森林破坏 、 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 , 因此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建设 。 

【答案】 (1)景区在山顶凸地 , 与陆面接触面积小 , 受到地面 (日间增热、 夜间冷却的 )影响较小;风速较大 (湍流交换强 ); 夜间山风使地面附近的冷空 气沿坡下沉, 交换来自谷底较暖的空气 。 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 (2)利用山水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利用水量大 、 落差大的优势 , 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 开发水电 , 提高防洪标准;利用山地多 , 平地少的特点 , 发展立体农业;保护与恢复森林植被 、控制水土 流失 , 防治水污染 、 保护水质 。 

5.【解析】本题考查渭河流域水环境问题 。 渭河存在的问题要从流域内的自然 、人文方面考虑;建设性建 议 , 从问题的所在出发 , 提出合理性的见解即可 。 

【答案】 水资源减少的原因:沿岸工农业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活用水增加以及流域降水减少 。水质下降的原因:沿岸城市和工厂大量的排污泄洪使河水污染严重 ,生态恶化 。 水患原因:流域的植被严 重破坏 , 使得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 造成中下游地区河道和水库泥沙大量淤积, 且流量减少 、 水流冲刷能力 减弱使得河道萎缩 , 最终导致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 汛期河水泛滥 , 下游支流和入黄河口处容易出现倒流现象 。建设性建议:以渭河生态人文考察活动为契机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 调整产业结构 , 开展退耕还林还草 , 改善流域生态植被 。 建立水环境保护与监管机制 。 开源节流缓解渭河缺水危机 , 防治水环境污 染 , 保护水环 境 , 实现污水资源化 。 

6.【解析】 (1)人口老化会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 , 青壮年赡养压力加大 , 社会负担加重等社会问题 , 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 (2)材料 2 显示该村出 现返乡潮,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 图中则显示出该村位于 南方丘陵山区 。 因此可本着 “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 的原则提出合理化建议 。 

【答案】 (1)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影响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推广;土地 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农业走规模化、 产业化 、 专业化道路;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村养老面 临困难 , 社会负担加重等 。 (2)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观光旅游;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防止水土流失 , 改善生态环 境;加大科 技投入, 提高生产效率;培育优势品牌;拓展销售市场等 。 

7.【解析】 (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气温和降水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雪线越高 , 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 迎风 坡降水多 , 雪线低 。 读图可以发现 AB 一线大致以青藏高原为界分南北两段 , 可联系珠穆朗玛峰南北两坡雪线差异进行知识迁移 。 (2)全球变暖导致雪线升高;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及 破坏森林有关 。 因此应 采取相应对策并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治 理。 (3)河流① 为塔里木河 , 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 这是人类不合 理活动造成的 。 

【答案】 (1)北段 ( 青藏高原以北 ):由南向北降低 ,主要因为纬度向北增高 , 且降水量大致向北增多;南段 (青藏高原以南 ):由北向南降低 , 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加 。 (2)人们生产 、生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 产业温室效应;破坏森林植被导致全球变暖 。治理措施: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 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矿物能源的利用率;植树造林, 保护森林;加强国际合 作。 (3)土地 (绿洲 )荒漠化 (沙漠化 )。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禁止过度樵采;恢复自然植被;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固沙;调整农业结构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 建设绿洲草场 。

8.【解析】 (1)从材料 2 和材料 3 中可得出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① 从流入省区可知 , 主要流向东 南沿海地区; ② 从流动的城乡人口比例可知, 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 ③ 从材料 3 可知 ,流动人口以青壮年 为主 。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应从流入区与流出区的特点及流入区与流出区的差异来分析。 (3) 人口流动给流入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 (4)人口的 大量流动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会带来环境 、 交通 、 住房 、 就业 、 教育 、 治安等问题 ,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 措施 。 (5)注意对 “ 半城市化 ” 概念的理解 , 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 

【答案】 (1)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呈现就近 流动趋势;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 主 。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 。 (3)提供大量劳 动力, 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 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 (4)主要问题: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噪声污染 、 交通拥堵 、 住房紧张 、 就业压力大 、 社会治安问题 等 。 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 , 开发城市新区;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改善交通条件 , 发展立体交通;改善居住 条件;保护 和治理环境 ;加强治安管理等 。 (5)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流出区的经济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支持和引导等 。 

9.【解析】 (1)读甲图可知 ,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过度开垦荒地引 起水土冲刷 , 造成黑 土流失 。 治理措施要从工程措施 、 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着手解决 。 (2)由乙图中 “ 起主要作用的外 力 ”“ 干旱遇大风季节同步 ” 等信息 , 确定上面最左边空白框中应填 a, 最右边空白框中应填 b。 结合甲图中①② 两地的地理位置可知 , ① 地距海较近, 降水较多; ② 地距海较远, 降水较少 。 由此确定下面两空白框 , 左 边填 d,右边填 c。 (3)①地位于小兴安岭林区 , 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 ② 地位于内蒙古草原牧区 , 滥垦滥牧 , 会导致草场退化 、 沙化 。

【答案】 (1)东北 问题:水土 (黑土 )流失 , 土壤肥力下降 。 措施:加强黑 土的培肥 、 增施有机肥;植树 造林 , 退耕还林还湿地;加强对坡面 、 沟壑的治理等 。 (2)a b d c(自左向右 , 从上到下 ) (3)①地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 。原因:采育失调 , 毁林开荒 , 乱砍滥伐 , 森林火灾 , 居民烧 柴等 。 措施:植树造林 , 封山育林 , 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采育结合;解决居民生活用能, 减少砍伐; 切实预防森林火灾等 。 ② 地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原因:牧区生产力低 , 不合理放牧 (超载 、过载 等 ), 滥垦草原, 使草场破坏严重 。 措施:加强对天然草场管理 , 退耕还草 , 确定 合理的载畜量, 划区轮牧 , 建 设人工草场等 。 

10.【解析】 (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 , 其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从地理位置、 地形 、 气候 、 土壤 、 水文 、 自 然资源等方面回答 。 (2)考查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缩短了浙江沿海发达城市与苏 、 沪城市之间的距离 , 有利于加强城市间的联系等 。 (3)根据长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有针对性 地回答即可。 (4)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 , 能源消耗量大 , 常规能源短缺 , 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 解决能源不足的措 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阐述。 

【答案】 (1)该地区位置优越 , 地 处长江入海口和我国海岸线的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为主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 ,为农业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 (2)改善了城市区位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加强了区际联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能够改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 减少区际协调成本;有利于发挥上海的经济辐射功能 ;有利于长三角地 区产业的优化布局 , 发挥集群效应 , 提高经济效益 。 (4)加强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 , 如建设核电站 、 进行海洋能源的开发等;加 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 节约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 积极发 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宣传, 提高人们的节 能意识 。

如果你也觉得“ 木子地理园 ”的内容不错,

请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

也可以直接搜索微信公众号[ 木子地理园 ]

觉得本文不错,可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欢迎加入高考地理交流QQ群58524106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注 木子地理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