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江南汉人的华夏记忆》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6]  ,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7]  ,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是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吴语区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四声八调清浊对立 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音规范、以江浙民系人所作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吴越人共同语。通行于吴越江南,为吴语区文化情感之认同,为吴越文化之根基。

1.形成。商末,长江下游江


南古越语与上古华夏语融合成上古吴语。江东进入诸夏。闽越/南越/扬越等即百越。

2.扩张。四百多年汉朝江东语言连片成型。“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东吴之语是东南之语源头。

3.变革。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州人东迁至江左者六七成。士大夫性质的魏晋风骨融入吴越,刚烈骁悍的古吴越精神儒化,上古吴语蜕变成中古吴语。江南自此崇文。

4.发展。唐宋形成锦绣江南岸,灵动飘逸、优雅睿智的吴越气质蔚然成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5.国音。南宋,成为文脉嫡系继承者。“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富商大贾,往往而是”“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始失入声除晋语。中古吴语衍变成韵书型吴语。

6.繁荣。明朝,“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民众以说苏白为荣。

7.衰落。太平天国战乱及乱后非吴流民涌入、强制推普使吴语临危。

8.坚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地方人的标志。父母和老师教好吴语,使古老吴语世代相传。营造社会吴语氛围。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语言之一,其形成历史追溯到商末,从姬室东迁算


2500年仍寒光逼人的吴钩越剑见证吴越春秋

起距今3200年历史。那时泰伯奔吴,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长子和次子,二人于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诸侯国吴国。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江南土著文明与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进吴文化。古吴语来源是上古汉语。江东本荒蛮之地,君主厚恩,“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

孙武投吴,成《孙子兵法》。吴国鼎盛时西破楚、北败淮徐陈齐等,与晋“黄池之会”。于吴人北伐争霸时亡于越,越时称卧薪尝胆。吴越民风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68]  ”。古越语体现于余杭、姑苏、乌程、无锡、乌伤、余姚等齐头式冠首词。《史记》有吴太伯世家第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江东”曾是尚武之地,之后的江东兼为文学、经济意义上的“江南”,是文章锦绣之乡,天下太仓。西晋衣冠南渡立东晋,“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六朝之际江南


吴语区一家人

相对稳定,以吴文化为主并之古中原文化。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歌”“西曲”两类,如吴声民歌《子夜四时歌》。唐宋无数名家于江东留下千古诗篇,而塑造这些人文景观的正是吴越先辈,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写下名诗。“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亦沉醉于信州上饶温婉美好的吴音。“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吴中姑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杭州……吴越之地是华夏文化代表。江南自古地位高,吴语较接近中古汉语,一些字词透露出古文味道。吴语区历史上是多个时代文化经济中心,亦是古时雅士聚集地



,吴语保留汉语正朔因素。吴语有变迁,史载古江东吴人称“人”音“侬”,吴侬即吴人,而今北吴人却不称人音侬,反而是浙南部分地区称人音侬。普通话受北方古胡人影响,吴语继承诸多中古雅言特征。

三十年来,禁止学校说吴语并强制改变小孩语言环境、限制吴语媒体传播、外地人较多,对吴语及江南文化不利,民众开始意识到保卫吴语。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吴语歌曲《外婆桥》








    关注 昊炁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