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朴柴烧第十六窑|做自己喜欢的器物

 

“一个人持有的东西,是他人格的部分呈现。”如果是这样,一个人的世界,也能从身边之物逐渐扩展开。...



出窑已经近十天,一直忙着后续的整理工作,摘掉支钉、打磨底部、配上软木塞盖子,还有些残碎的器皿的整理等等,终于差不多都收拾了出来。

这次是新窑建好后第二次烧窑。2013年建第一座柴窑,完全根据日本陶艺家日下部正和先生书中介绍的柴窑结构建窑。后来,第二座柴窑,根据自己的烧窑经验,将窑的结构进行了一些改变。第三座柴窑,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用的窑,参考了日本信乐传统柴窑,结合自己的烧窑经验,彻底重新建窑。每一座柴窑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要想能真正了解并且比较好地掌控一座柴窑,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摸索。

柴烧的原理很简单,窑的结构也并不复杂,有心研究,肯定都不是问题。难的是在做陶和烧窑过程中坚持自己想要的!对做陶的人而言,柴烧需要更加独立的审美和精神,更加是制作者内心的一种表达。自己所喜欢的釉色和肌理,就为了达成这样的烧成效果一次次地尝试,摸索每一座窑的特性,器皿摆放位置、温度、结构等等对烧成效果的影响。而不仅仅只是将这些器物放在窑内,用木柴烧了而已,即使有可能面对失败,即使不被认可,也要烧出自己喜欢的釉色,做自己喜欢的器物!

常常觉得做陶像一面映照自己的镜子,泥土在旋转中,在与它的交往中,也会看到自己的样子,一方面,因为“我”,这团泥成为了此刻的模样,一方面是偶然的缘分。作家的文字,画家的绘画,音乐人的曲子,常常都会有自己内心的写照和流露,当我们看到感动的文字、喜欢的画、动人的音乐,可能会令人联想到背后创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经历和情感,做出这样的作品。当我们面对一件手作的物品时,我们也会有同样的联想吗?一件能打动人的手工做成的东西,会传递出手艺人的精神内心、感情、想法和人生观。一件称得上美物的东西,能从中看到创作者的内心。

郑宁老师著有一书《宋瓷的工艺精神》,提到“人类的眼睛往往更多的对陶瓷器物的外在形式表现出特别的敏感,而很少关注外表背后的精神意义。”工艺技术是有生命力的,总是伴随着创作者内在的生命精神而存在的。精美的宋瓷,表达了宋人的趣味和格调,背后也融入了陶工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等。

 
◆◇◆◇◆◇◆
隐约记得海德格尔说过:
“一个人持有的东西,是他人格的部分呈现。”
如果是这样,一个人的世界,也能从身边之物逐渐扩展开。
 
花   器 


































茶  壶  
















匀  杯  








茶  杯  








 茶 仓
 








水  方
 
新 建 的 第 三 座 柴 窑 
▽ 


|关于拙朴|

我们是一群简单生活的手工劳动者,专注地做自己喜爱的器物,在安静的空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喧嚣的世界里,渴望回归内心,单纯的做自己。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最初天然的原料,通过一道道不同的工序,制作成一件件手工器物。我们希望更多在器物中保留双手的痕迹和温度。喜欢器物上留下的人的双手的痕迹,也许这些手的痕迹就是手工的温度。它们,好像很久以前被我们使用过,许久之后再次回到身边,仿佛再次遇到的故人。

我们目前有陶瓷、织染、金工三个手工工作室,制作手工器物,教授手工课程。用这些手艺通过我们的双手,制作出来更多质朴而美好的手工器物,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手艺回归生活。


    关注 拙朴工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