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训练指导

 

领衔教练:胡丹教授,常年专家考官,《江广时评》《江广论坛坛》特约评论员;写作功底厚实、授课技巧纯熟,有丰富的考官实战经验,独创公考“类型化”教学培训体系,凭借其精准的笔试、面试诊断,严密的培训方案,使大批学员顺利走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岗位。...





《申论》复习方法指导

把好五个环节:大纲+思维+细节+备考+训练。

第一,大纲引领方向。国考《申论》分副省以上、地市以下的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考生在报考职位时,要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类考试。考试大纲尽管给出了二者的难易差别,但这只是官方文件给出的复习备考方向,细节阐述不够具体。根据“导学堂”教练的带班体会:必须从考官命题角度,仔细研读两类考试的细微差别在哪里,准确定位备考目标和冲刺训练方向。


1、阅读理解题
(概括题型)两类考试区别是:⑴管理类(副省以上)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是:看得透、看得深。不仅要透过材料把各类问题审理清楚,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无论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都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加入你对该热点事件的本质理解,提升你的理性认识高度。⑵执法类(地市以下)只要求看得清、说得清,把你阅读的材料,有条理、有层次、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来。只要求有“清清楚楚的印象,不需要加上你的深度理解和评价,这是二者在阅读理解方面的突出差异。


2、综合分析题
(分析题型)管理类,主要考“综合分析”,执法类主要考“贯彻执行”。对管理类考生来说,综合分析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如,2014国考启示题:要求大家在准确理解基本观点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推理、引申,这就涉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执法类考生,主要是考查你对上级政策、热点问题的理解分析与贯彻执行能力,一般分:“问题+原因”型,“问题+对策”型。

3、提出并解决问题(对策题型)大纲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管理类:要求分析问题根源(即诊断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判断对策有效性)这三个步骤都重要,而且强调的是系统性、全面性,要求考生提出“方案性解决办法”,表述应简单,但内容要系统。⑵执法类:考察两个能力(解决问题+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有效性”(必须在分析问题原因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问题对策),贯彻执行能力,考察的是“可行性”(对策必须切合实际,切实可行)。对两类考生,要求标准不一样。不要求执法类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只要求的突出对策“可行性、可操作性”。每个政策(对策)五个要素: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内容,政策方式,政策目的和效果等,都要写具体。

4、写作题(申论文章)在表达方面,也有明显区别,管理类:强调三种表达方式:说明、陈述、议论。执法类只强调两种:说明、陈述(或阐释)对议论的要求不高。所以国考大纲给我们的信息,管理类考生,最可能是写评论文或政论文。执法类考生,最可能写策论文。总之,管理类强调的是种宏观思维、系统方案、务虚分析;执法类强调的是微观的具体应对,更注重具体性、执行性。这就叫:大纲引领方向,一定要根据你的报考职位,确定你的《申论》复习方向。

第二,思维决定成败。《申论》考的是思维能力,测评你能不能按公务员要求去思考、分析、解决日常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不是简单地套用某些模版或教条式知识,它主要考查三种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规律性思维、实践性思维。

一是辩证思维(非常重要)它在《申论》中怎么运用?三个关键词:⑴两分法(全面看问题);⑵系统论(统筹兼顾);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两分法强调,看待任何问题都要多角度、多层面去看,这在考试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即任何问题都不能仅从单面看、片面地看,必须全面的看。第二,什么叫系统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统筹兼顾)这就是一种动态的结合。当前国家工作主题是: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单纯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转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由单纯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注意:为什么落脚到协调?协调是什么?就是结合。就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求全面、系统、联系地看问题!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第三个层面:细节成就高分。一定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层面上,比别人高出一筹,你才能拿到申论高分。



二是规律性思维
。首先,要把握命题规律。命题的规律就是主题先行(寓答案于材料之中)命题专家先有标准答案、标准的答题思路,他把这个思路隐藏在材料中。其次,要把握答题规律——通过仔细归纳、提炼给出材料,详尽地分析材料,把答案拎出来、抽出来,这就是答题的规律,它是一种归纳性思维。最后,把握热点的规律。大千世界,各类复杂问题零零总总,各式各样热点令人眼花缭乱,背不完、猜不透。把握热点,只能靠一种系统的、关于热点的“逻辑框架”。把握了这个逻辑框架,即没有一个任何具体问题,可以跑出“党中央、国务院,在具体工作的执政与管理中的一系列政策思路。比如,你把握了生态问题,生态又涉及很多方面,森林、淡水、海洋、土地、动物保护等,都是生态问题。看看这些年的国考,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可以说考过无数次:考过土地、考过淡水、考过海洋,2015年会不会再考森林、再考水源呢?谁也猜不到、猜不透。故此,一定要在宏观、中观层面,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角度,去把握热点,不能从微观层面去猜题、压题。这也反映出国考《申论》考的是一种素质(把握热点问题本质)能力,而不是考死记硬背能力,这就叫规律性思维。

三是实践式思维。要把申论考试与学术研究区别开来(不要写成学术论文)申论逻辑非常简单【表现-原因-对策】最终落脚到解决问题。学术论文是:概念、判断推理,重在分析部分、论证部分,不是解决问题部分。《申论》重点是如何去依法执政和依法管理。重在解决问题的实践部分,而不是论证部分,尤其地市以下,主要考执行力的标准要求。
第三,细节成就高分。参加过国考的考生,在交流经验时会发现,与其他同学答题思路都差不多,但分数却千差万别,什么原因?就是在细节把握上有差距。申论阅卷有个有相对客观的标准:注重对细节的量化分析(你在细节上不重视,就不符合阅卷采分点,就很难拿到理想分数)。例:2009国考第1题,概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个问题涉及国家产业结构问题。有人回答“产业结构有硬伤”,有人回答“产业结构两头在外”(市场在外、核心技术在外)并举例:如“招商农业”模式,尽管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资金、技术、市场等瓶颈,就是硬伤,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很显然,前者得分低,没有指出“硬伤”是什么,是句空话。再如,提出对策。在提出解决问题建议中,不少人写了很多对策:要转变观念、要加强宣传等,但如何转变、如何宣传?……只是浮光略影提出,没有细化,你就只能拿到基本低分。怎么才算加强宣传?要有宣传主体、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宣传机制,还要有宣传目的、必要性以及宣传效果等,唯有如此,才能拿到高分。2010年执法类考“宣传纲要”就是典型题型。这个题,全国考生平均分非常低,为什么?思路都知道,可就是说不出细节来(缺乏平时资料积累),只要写不出细节,就没办法给你分。这就启发我们:一定要在申论过程中注意细节,做的每一道题,答的每一句话,都要想想有没有根据?是不是多余的空话或套话。可见,申论考试有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复杂,就多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就是考官的“采分点”!

第四,备考关系重大。以上关于细节的例子说明,平时对热点资料的收集、整理,亟关重要!不少考生却认为,申论不需要准备,这个观点完全错误!诚然,持此种观点的人也有他的根据“备考不如裸考分数高”。为什么产生此类怪现象?原因不在对考试是否进行了准备,而是准备的方向不对(死记硬背、事无巨细、抓小放大)反而干扰了正常思维,导致“备考不如裸考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备呢?

1、要有好心态,公务员考试很大程度是测评心理素质(压力大、越紧张,成绩越低)考前心态无非三种:放松型、焦虑型、浮躁型。焦虑来自压力,内在压力、外在压力(担心失误、怕人评论)。尤其在紧张备考后,一旦落榜,担心同学、老师、父母的责怪等,这都是出现“备考不如裸考分数高”的重要因素。裸考一身轻松,反正没准备,能否入围无所谓,心理无压力,往往能发挥好些,但无准备也肯定得分不高,否则就不是竞争考试了。要放松心态,别人评判,由他去!要想入围,必须把内外包袱抛弃,沉着冷静应对,认真、刻苦地付出艰辛,努力承受“备考时间段”痛苦——美国哈佛大学名言:充分准备、时刻准备,机遇来了,立即抓住,你就一定能成功!
  2、学会做真题。做真题不是随便看一看,做一遍不算做,至少做2-3遍(第一遍在纸上写出来;第二遍参考标准答案,自我修正一下;第三遍,根据其他答案(你认为不完善的)再写一遍,从中总结规律与教训,这才算是做真题。
 3、培养语感、丰富储存。申论主要考感觉(语言的感觉)就那么简单!考生如果问:语感怎么来?读、听、看、写。⑴读:读报纸评论,半月谈、瞭望周刊、江广时评等“热点新闻”的评论,从中学习方法、技巧;⑵听:听广播,尤其是中央电台《新闻之声》新闻量非常大,都是些热点评论(从中积累观点)。⑶看:看电视《焦点访谈》全部是热点访谈与评论,从中学习方法,积累素材,形成热点体系【问题-原因-对策】最后是“写”:对那些好观点、好文章、好评论、亮点语言、理论政策等,先模仿、再创新,反复“读、听、看、写”思路滚滚来、语感也呼之欲出。

第五,科学与规范训练:寻找高度、培养能力、谨守身份、完善结构、稳中求新。

首先,[b]寻找高度:申论材料,表面看零散无序(6-15则,看似不相关的材料构成)但这些材料并非真的互不相关,而是有着非常隐蔽的内在联系,反应着同一“社会热点、时政热点”主题。这个正是全部材料的本质——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以小见大、从表象找到内在本质联系,这正是我们梳理申论材料的首要条件,也是寻找的主题“高度”。把握了这个高度,就等于“读破了试卷”、“读透了材料”,从这个高度去梳理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的问题,这就为写好《申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寻找高度”,概括地说就是:立意要高远(凡事不能只看问题表面,要渗透到问题深层)无论什么事,都不妨把它上升到政策、理论的高度。比如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个很经典句子,在给出材料中只要见到“社会、发展、社会群体、新社会阶层、人与自然矛盾、可持续发展……”等类似词语,马上就应联想到:一定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有关……就各类社会热点,归纳的高度主要有:【红箭头→代表“上升到…高度”】举例如下:

1、 交通堵塞、房屋拆迁问题、古文化遗产被毁弃→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主题高度;2、土地、森林、海洋、湖泊、雾霾……等污染治理问题→环保、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主题高度;3. 突发社会事件、公共安全事件、治安混乱治理→“改革、发展”,→上升到社会和谐、稳定的主题高度;4、盗版光碟、滥印图书、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主题高度;5、 贫富差距、阶层差距、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劳资纠纷→社会分配、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等社会民生主题;6、户籍问题、农民工进城、工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度;7、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等,→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性国家高度。8、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严重→建设“三型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协)[/b]等可持续发展高度; 9. 土地、农民、农村、农民工、现代农业、新型农民等资料同时出现,→破解“三农”问题的新农村建设高度;10. 衣食住行、物价教育、畸形房价、社会就业等问题→公平公正、“发展成果共享”的社会民生主题;11. 污染、治理、人口、能源、经济发展等,如果资料同时出现,→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高度……12、偷税漏税、食品安全、道德滑坡、诚信失范、优秀文化断流等现象→德治与法治并举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度……13、其他方面……社会热点、时政热点等(略)

其次,培养能力、谨守身份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公文写作能力等。要求以特定的公务员身份答题。如果不站在公务员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却以旁观者视角论述,就很难得到理想分数。尽管不同类型公务员,角色存在差异,但应普遍具备的意识与能力素质是:

(1)政策意识。在国家法规、政策、制度指导下,去概括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论述方案是否可行等,不能片面追求“语不惊人不罢休”,更不能背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去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申论观点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奇越特,而是越全面、越深刻、越具体、越合理,也就越好。(2)执行意识。表现为提出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说大话,不能抽象地空谈理论,做到每句话、每个对策,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中心观点(或逻辑推理,或平行阐述几件事、几个问题)(3)民本意识。当代政府的明显特征是民本意识,因此,公务员要有民本意识,申论考生也要有民本意识。体现在申论中的民本意识,从民众利益出发,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进行答题。



其三、完善结构、总结方法
:观点概括、方案对策、分析说理、公文应用等。

1、观点概括题型。“总括句、分述句、道理句”三部分结构。总括句,是对材料反映情况的总体概述;分述句:是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给以并列或递进式陈述(分条列项、逐一展开);道理句:点明该材料反应的主要理论、主要观点、主要思想。

2、方案对策题型。结构模式也大致分为三部分:⑴引导句(俗称帽子)→⑵正文要点(分条列项的对策)→⑶解决问题结论(类似道理句)。在引导句中(大致三层意思)先对相关情况(从正、反两方面作个总体概括,提示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原因(问题何以产生的影响因素)指出解决问题政策依据(提炼2-3个关键词)……转折语: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或:为此……特提出相关对策……)

正文要点:将对策或建议内容,归纳为若干不交叉点,每点一段,分段列举,必要时,还可简要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如何等。最后结束语(道理句)

3、申论文章题型(策论与政论)近几年间相继考查过讲话稿、报告等文体形式,但重点是:策论(地市级以下)政论(副省级以上)或“政论+策论”兼顾。



其四、稳中求新。
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只有在成功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才能最终胜利。稳中求新的“新”,正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法宝”。“新”指的是立意新、材料新、对策新、论证方法新(四个方面有机统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若能在申论考试中表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定能得到阅卷考官的青睐。



申论文章结构特点

一篇结构完整的申论文章,包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缺一不可。但仅这四个部分,却不一定保证结构完整,必须熟悉、了解四个部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一、标题。应符合三个基本要求:语言简明精练、反映给出材料主题、体现出申论文章的总论点。

1.简明精练。标题不宜过长,具有高度概括性。力争用最少词句表达出文章中心思想,让简短的一句话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

2.紧扣主题。要较明显或直接地反映出给定资料的主题,即抓住与材料核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高频率词汇(关键词)。例:2012年国考申论:要求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拟标题写篇文章…可设计成双行标题《维护黄河生命健康——让黄河精神源远流长》;《弘扬黄河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不断进步》,这两个题目都能很好地反映出材料主题。

3.揭示总论点。要让阅卷人通过标题,看到文章核心思想。类似“从XXXX 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没在第一时间亮出文章总论点,应在申论考试中尽量避免。例:《白色浪潮的时代呼唤——解决我国“未富先老”问题的建议》、《让“潜规则”在法制面前失效》、《关注“三农”创和谐,统筹城乡促发展》等,总论点鲜明,让阅卷考官从标题就可知晓文章的立论观点。

二、开头要有气魄、有特色、有文采,让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基本原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具体说就是:开头论述内容,要与文章总论点有关联,那种用华丽辞藻堆砌的“万能开头”绝不可取。好的开头应具备以下关键要素:

1.论点突出。文章开头要为总论点服务(巧妙引出总论点或直接提出总论点)要有实际内容,让阅卷者开篇便知晓文章围绕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立论的观点是什么——这是硬性规定,不可违背。

2.简洁、准确优美:开头的语言,最好有适当的修饰,要体现一定的文采,尽量不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吸引人,给阅卷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总之,文章开头,没有固定模式,因考生而异,因材料而动,同时也受时间限制,切忌为开头而开头,画蛇添足浪费宝贵时间。最好的方式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接切入要论述的问题,不要过多地转弯,或有意堆砌词汇,给人空话、套话之嫌……

三、主体这是总论点的论述部分。具体要求:分说总论点、深化分论点,做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⑴分说总论点是要求各分论点,必须对总论点起到解释、说明的支撑作用;⑵深化分论点是对分论点论述深刻的要求。“深刻”,一是要说清楚,使主体段落各部分的中心论点突出、脉络清晰;二是要从深处开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不是肤浅的论证,可运用辩证法、系统论,全面地分析论证问题);⑶论证有力,是指论证方法逻辑性强,事实与理论结合,通过你的论证能使阅卷者心服口服,达到共识共鸣。。

四、结尾文章最后一段。与开头要求类似,要好、引人注目,还要与文章总论点密切关联,同时,要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做到:体现总论点、言之有物、照应开头。

申论备考“三阶段”

1.初学阶段

目标:正确认识申论学习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申论知识。复习时间:15-20个小时。

任务:初始接触申论,要将考试大纲认真阅读,重点了解历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申论测试的环节(考你那些能力);还要了解申论测试的试卷结构、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等。

巩固:制订学习计划,将申论注意事项及历年大纲变化情况,申论真题变化情况制作成对照表,牢记申论测试评分标准。

  2.总结阶段



目标:
在充分了解历年真题基础上,掌握各类题型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任务:至少做完近五年国考、江西省考试题,依据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对自己的申论题进行评分,关键在挑错,总结失误教训和做题经验(结合老师的辅导,从阅读训练开始,到小申论思维导图设计、大申论思维结构设计,以及语言表达、标题、开头、结尾、正文结构、论证方法等逐一总结、反复修改——至少每套真题做三次,每次都要有提高)。

巩固:每做完一套题,对照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认真总结得分与失分原因,总结不同题型特点、命题规律及自己的解题方法,结合老师辅导的技巧进行目标式训练,严格要求达到80分左右标准。



3
、成熟阶段

  目标:强化训练,保持状态,提高做题速度。



任务:
训练快读,学会在最短时间内梳理给定材料层次、内容、每个小材料相互之间内在联系,排除干扰、抓住核心主题,依据题目要求,形成基本答题思路,在模拟练习中逐步提高自己五大能力:⑴阅读材料能力;⑵总结概括能力;⑶分析判断能力;⑷抓住问题、提出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⑸文章结构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巩固:限时做题,发现自己强项类型和弱项类型,找出其原因,主攻弱项。



4.
弱项阶段



目标:
完善自己的申论知识体系,快速提高申论解题能力(特别是小申论解题能力)。不仅能迅速读完材料,掌握材料大意与结构框架,同时能够快速形成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任务:
在明确弱项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力争达到申论高手目标,至少是拿到试卷不慌不乱,能有条不紊地从阅读技巧(快读-精读、跳读)做小申论技巧(概括型、分析型、对策型、公文型)做大申论技巧(标题、开头与结尾、正文结构)等,逐步达到“从容不迫、烂熟于心”效果。



巩固:
在考前的10天内,每天(至少是隔天一次),坚持按规定时间(150分钟)做完一套题,对自己弱项逐步加以完善。


    关注 赣西导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