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购买力与产品设计

 

你愿意为知识付多少钱?...



前两天,有人和我说,要做一款给4-6人的上课的直播教学App。

我问对方:你打算怎么定价呢?

假设一堂课10元,用户觉得不错,但是没有老师愿意只得到这么点收入。

假设一堂课100元,老师的收入及格了,但恐怕没多少人愿意给一个陌生人付这个费用。

这个问题,反映出知识经济产品背后的一个关键问题:

用户愿意付多少钱?
我们来看看当前各种热门的知识经济产品:
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产品,用户付费的区间明显不同。善于观察的人,就会注意到,决定费用的关键因素,是付出知识群体(行家,回答者,老师)的时间价格。而像「分答」、「值乎」这样的产品,由于具备强大的社交沟通效果,知识付出者更看重产品对个人品牌的帮助,至于变现方面,一方面缺乏盈利动机,一方面提问和偷听的随机性决定了变现的不稳定,付费提问和偷听分钱的设计本质上是出于运营的目的,所以「分答」的定价相对随意。

但是,今天我们不讨论知识经济的变现方式,而是知识经济的变现方式,背后给产品带来的影响。

普通用户能接受一次电话咨询的合理价格是几十块钱,所以「前辈」上的专家们提供解答的话题大多是一些具体或浅显问题的解答或分析。「在行」的线下约见,你获得的是行家全部的个人价值,因而数百元一次的价格也比较合理。


三顾茅庐就是线下约见的例子
学生口袋里的零花钱不多,价格决策的门槛不能设置过高,因而「猿辅导」将一节课的价格设置为几块钱,几块钱,买个冰棒的价格而已,大部分的学生都不需要仔细考虑。而为了保证老师的收入,大课堂的产品设计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回到开头,那位想做小课堂直播教学产品的想法,其实也已经在「猿辅导」实现了,叫做「1对1」,只是付费方式完全不同:老师除上大课外,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按课时(55分钟)收费,每课时60-100多元不等。由于老师在大课积累了个人品牌因而可以更好的定价,大量的学生用户又能保证足够多的用户拥有一对一的需求。一定数量的需求双方,一个定价参照,合理的交易场景就这样诞生了。

1对1页面的截图,付费数据非常不错
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知识经济产品,都是在完成一个合理的交易场景。正是用户在交易场景下的购买力,决定着知识经济产品应该才去哪种设计方式。

但是,现在市场上上百个知识经济产品的背后,又有几家真正实现了合理的交易场景呢?



► 水原十口,赵香兰品牌策划,福佑卡车运营负责人。他认为「无论产品,设计,运营还是传播,本质上都是对人性的理解」。

► 曾经搭建了月流水八千万的用户运营体系,做过被百度VP公关的传播案例。对于产品的运营模式,用户的行为分析有着自己的观点。不定期更新各种互联网产品和用户分析文章。

历史文章
用户分析和传播

为什么罗永浩总是遭遇非议?

朋友圈已经看不过来,微信为什么要做「朋友圈热文」?

在好奇心社交这件事上,分答还会火多久?

怎样才能让信息付费变得更有价值?

「分答」有没有抢「知乎」的用户?

三观

相信「高考决定人生」,就会有一个悲惨的人生。

所有的企业道德问题,都是法律问题


    关注 水原十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