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独家专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传承发展,引领未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次召开,聚焦了城市建设改革和发展热点。《H+A华建筑》特邀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先生,就未来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进行了采访,从城市化进程、绿色建筑、建筑师的未来机遇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和看法。...

编者按: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次召开,聚焦了城市建设改革和发展热点。《H+A华建筑》特邀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先生,就未来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进行了采访,采访聚焦城市化进程、绿色建筑、建筑师的未来机遇等内容,观点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





修龙,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关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H+A:您如何看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一些城市发展方向?

修龙(以下简称“修”):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1978年召开的,时隔37年,再次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总结的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房子使用30年就拆掉了,平均寿命只有30年,但是这些房子没有质量问题,它们的设计基准期都是50年,这类现象就是城市工作不够科学带来的。我们一直处于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更多的是规划的问题,就是要总结以往的经验,使得城市有更科学更理性的发展。现阶段,“城市”这个概念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过去我们一直讲发展,很少把“城市”的概念提到这个高度。

从中国建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角度来讲,应该有一个“大建筑”的概念,需要思考当人们的生活需求发生变化以后,我们如何去做城市设计,如何获得更为理性的发展。学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智库的作用,承担一定的责任。

H+A: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您认为建筑师应当承担哪些责任,扮演怎样的角色?

修:城镇化进程中其实有很多大的历史问题需要解读,很多是社会学的问题,是需要社会学专家来解决的,比如人民生活状态的问题、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问题、就业的问题,甚至社会稳定的问题,这些都是相关联的。社会学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变化。

过去30年中国走了西方300年的路程,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我们国力强盛,有着由衷的自豪感。当前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坚守好文化和传统,在此基础上挖掘、发扬我们的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传承的特色,这是当前历史阶段我们的责任。建筑师应该在树立城市形象、优化城市整体形态、传承文化、保持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方面做出努力,这也是建筑师的责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好,城镇化进程也好,都是国家大战略、大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建筑师要解决的是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从技术角度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城镇化进程,建筑师可能更多地还是从技术和学术的角度,配合好国家的工作,做好一定的技术支撑工作,能够让我们的发展更理性,少走弯路。这是从业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建筑师可以通过学术和理论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方面,学会要发挥专家的作用,组织好业界的专家,可以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使得我们在这个历史阶段能够走得更好、更具特色。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我们这一代建筑从业人员,我们的建筑师们,也给历史留下非常精彩一笔。H+A:您认为在当前城市化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修: 城市化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过去的大拆大建浪费了很多资源,一年20亿m2的建造量是不可想象的,进入新常态后我们也不会这样了,这是有共识的。当下,改造的建筑量已经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必将持续成为建设领域的主角,新建的建筑量会慢慢减少,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行业的工作重点会转移,会有更理性更可持续地发展。

对于改造,我的个人观点不是拆除,而是通过再利用把历史接续下来,同时在功能上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又节约保护了资源。通过理性的规划、科学的建造,从技术上做保障,这些我们都能做到。现在建筑结构的寿命和建筑配套的部品部件的寿命是不一样的,结构安全使用50年、100年都没有问题,在结构不变的条件下,我们通过部品部件的内填充体的调整,完全可以调整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外观,又适应未来的发展。现在讲的产业化概念、绿色概念,都是在现阶段的历史进程中,使得建筑能够可持续、长寿命地使用。

当下,一些具有引领作用的单位、一些大的学者和专家,都在研究这些课题,但是大部分设计院还没有认识到。学会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在做的这些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政府,使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现有的建筑是可以传承与可持续使用的,历史建筑是可以保护的,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功能也能满足未来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学会今后的重点工作,学会要配合好中央的工作,做好支撑。
绿色建筑发展】
H+A: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强调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您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修:对于城市发展,国家也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其中就包括绿色建筑。“十三五”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绿色。绿色建筑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虽然它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实际上它是一个时代的要求,它有更高的理论方面、政策方面的一种历史责任的要求。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不绿色”是不可以的。

绿色建筑在中国推行了十多年,进展非常好。从大家不知道什么叫绿色建筑,到今天广泛地被社会认可接受。但是绿色建筑发展并不均衡,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绿色建筑迅猛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我个人认为它也进入了一个平台期,也进入到需要理性思考的阶段。

H+A:可否请您谈谈我国当下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修:我们要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研究房屋的建造使用和运营维护。我们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概念都很清楚。但是建造起来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说,现在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认证多,运营评价的少,为什么?这就是下一步我们要去总结的工作。从建造成本上讲,绿色建筑是有增加成本的,增加成本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是增加了能耗和排放,但是从全生命周期来讲,它应该是节省的。但是否如此,我们现在没有对它进行后期的评价,现在还做不到。当不敢或不能做运营评价时,说明这其中或前期设计还是有问题的。这方面也是学会下一步要做的重点研究。

产业化也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误区,现在都只把混凝土预制件(PrecastConcrete,PC)作为产业化,这是大错特错的。产业化一定是若干个工业化的集成,才叫产业,再加上个“化”,即自动化生产。产业化一定包含着结构、内填充体、外围护体。产业化中,设备也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方面根本没有人提。现在建筑不好改动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上下水不通,如果同层排水能解决的话,卫生间也可以不在一条线上,建筑内部就可以灵活改动。

人们提的更多的是工业建造,对于产业化的工业化过程很少有人提。如果房子盖完之后,100年后还在用,内部能得到不断更新,像欧洲一样,这才是产业。这个产业化可以无限地循环下去,子子孙孙都可以用下去。当连理念都没有搞清楚时,容易产生误区。只把PC作为产业化,就有很大的局限。这时候,专家就应该发声了。对于科学发展,首要的应该要搞清楚什么是产业化,对此,学会大有发挥的价值空间。从专家角度、从学术角度,学会也有必要研究好产业化,也是我们下一步的一个重大课题。

H+A:您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形成突破点或者关键技术?

修:回顾绿色建筑发展,整个推动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机电、空调、水、设备在内的一些综合专业人员也有着积极投入,但是建筑师的投入和热衷度还不够。世界绿色建筑大会上,别的国家去的全是建筑师,中国去的是研究单位和机电工程师。我们的建筑师在哪里?

绿色建筑一定是建筑师统筹下的一种创作,而不是各个技术专业的先进设备的堆砌。绿色建筑再前进的话,建筑师要挺在前面。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确实又浪费面积又浪费土地,又是黑房间又不节能。因此建筑师的责任就很大,这对建筑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照明再节能不如没有黑房间好,空调再节能不如自然通风好。

比如地道风技术,中国早就有了,用地道风就可以不用空调,在地下走一圈,地上温度就下来了,而且都是天然的。这种技术的应用,其实在我们的设计里很多,崔愷院士做的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就是很好的创作。他把房子的大部分都放到地下,这本身就是节能的。那地方都是黄土沙子,上面盖个高楼大厦也很难受,放到地下首先是结合了地貌,建筑不抢眼了,协调了环境,这就是建筑师的价值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建筑师也可以做出很多有创造性的东西,建筑师也有很多可发挥的空间。同时,放到地下又是节能的,地下那种恒温恒湿的自然条件就用上了。这种创作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推崇。崔愷院士一直在提“建筑的伦理”,我特别同意他的观点。应该提倡对功能、伦理、道德的重视,而非所谓的感官刺激。在学校的前期教育上,就应该重视这方面意识的培养。这种价值导向是应该要倡导的。现在已经开始有这种理念了,但是真的远远不够。

绿色建筑应是一种相对要接地气的,结合本土,提倡自然,强调功能,没有太多抢眼东西的一种理念,更需要一种深刻的思考。所以,没有建筑师的绿色不是真绿色,都是伪绿色。

在这方面,学会应该做的是把建筑师组织起来,发挥建筑师的统筹和引领作用,这个是任何一个学会协会都做不了的,只有中国建筑学会能做,这也是配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绿色发展的理念、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如果再升级绿色建筑的话,学会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H+A: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您认为当前的境况意味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修:当下,设计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对于上述提到的这些方面,设计院如果及时转型,及时提质增效,做好这些专项方面的研究,还不至于被淘汰。在新的建设量不够的情况下,如果还是传统设计院的理念,就不太容易生存了。“沪上生态家”这个房子就很有说服力的,它过去是个展览建筑,现在做了可持续的改造,这些事设计院以后都应该去做。
【中国建筑学会展望】
H+A:您能给我们介绍下中国建筑学会的使命和目标是什么吗?

修:中国的建筑行业有许多协会、学会,但是中国建筑学会应该是其中最受业界崇敬,历史最久,很有品位的学会之一。它的品位、地位、学术追求,特别是理论探索,是行业内任何一个学会、协会都替代不了的。它就像殿堂一样,甚至是庙堂,充满了精神上的敬仰和追求,大家都很崇敬它。业界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从业人员,大家都很尊重学会,因为它一直引领着理论探索。

学会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最早的协会,有60多年历史,并代表中国政府行使一部分的外交职能,参加一些国际上非官方的活动,更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学术组织。中国建筑学会发展到今天,历史的责任轮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包括我本人在内,包括行业内各个企业、学校在内,都有责任有义务把学会做好,对得起历史。我们要把学会的工作做得更好,也需要得到全行业的支持,也需要得到华建集团的支持。

H+A:可否谈谈未来中国建筑学会有些什么工作计划?

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包括更具体的绿色建筑等议题,都是我们当前行业发展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的历史阶段,学会的工作一定要引领好行业的理论探索、支持好政府、服务好会员,一定要做到这三个特色。

其中,理论研究探索要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我们轰轰烈烈发展了30年,到了这个阶段确实需要冷静,需要慢下来想一想接下去该如何发展,需要静下心来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指导好我们今后的实践。既要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得更好,走得更好,又要理性地少走一些需要反思的路。在此阶段,学会要做好理论探索工作。

我们要服务好政府,起到智库的作用。大家都对建筑学会充满了向往,它汇集了行业内全国最优秀的顶级专家。国家要科学地发展,特别是现在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这些都和我们在行业内开展智库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建筑学会有这个条件,为我们国家持续地科学地发展做好支撑,做好国家的智库。我们确实有这个能力,也唯有中国建筑学会有这个能力,发挥好智库的价值,把大家的智慧、能力都贡献出来。

我们还要服务好会员,通过学会的引领,帮助我们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帮助会员单位、个体会员和个人,能够在学会这个大的组织机构里,得到培养、培训和不断进步。

H+A:当下的建筑设计行业,您认为建筑师应做些什么?

修:对于行业的科学发展,建筑师应该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年行业发展下来,建筑师的职责在萎缩,由于职能划分和资质限制,建筑师由过去的全面负责已经退到只是做一个形体,无法做到精细化设计,因为那种职责已经被拆解掉了。职责功能切分到最后,建筑师甚至都不知道哪些石材好,哪些石材不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粗制滥造?就是因为建筑师连最后把关的权利都没有了,既关注不到问题,也没有责任担当,他就放弃了。最可悲的,老建筑师觉得建筑师的功能在萎缩,而刚毕业的年轻建筑师觉得这不是我的事。这不是对作品负责到底的态度,但这些已成为现在的实际情况。

建筑师应该做什么?是不是学会应该告诉政府、告诉业界,科学的社会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建筑师的责任应该是什么?我觉得中国建筑学会有责任理清学会本身的担当和作用,也要理清建筑师应该起到什么样的职责和作用。学会应该把这些事也说出来,这些和绿色建筑一样,都是很重要的事。

另一方面,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当下信息化的平台下,机会全是平等的,中国的机会又最多。完全有可能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战场”造就出一批中国自己的领军人物。通过发挥好地域特色,结合绿色可持续理念,中国也定会有一批世界级的优秀建筑师出现。中国建筑学会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理当通过我们的理论探索,通过我们的造就,推出新一代中国的世界级建筑师,弘扬他们的理论和思想,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应有的国家高度。

【原文载于《H+A华建》2016/06“中国式娱乐:主题乐园变身记”】
《H+A华建筑》

《H+A华建筑》为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杂志,致力于打造全新建筑产业文化平台。 杂志聚焦中国设计力量,关注行业及产业链热点,内容涵盖设计相关全业务类型,引领建筑文化新思潮、激发建筑创作新实践。具有行业性、前瞻性、文化性、平台性。

—关注中国设计力量   记录当下工程奇迹—

全年征订,8折优惠!

6期杂志,330元就带走!

微信后台订阅,会员好礼相送!

购书热线:021-52524567-60122

投稿邮箱:yi_dong@xd-ad.com.cn

wenqin_guan@xd-ad.com.cn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H+A华建筑》


    关注 华建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