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六周年巡礼  大学之功(中)

 

六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就像学院撒在海外的种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深信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我们走向国际的毕业生又将会在海外帮助新华都商学院提升知名度,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接上篇——



2010年1月12日,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向闽江学院捐资五亿元创建新华都商学院。

2
 双语教学,名校交流——
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因为慈善,新华都商学院从无到有;因为爱心,贫困学子能实现梦想,无忧无虑在此学习。”2013年,被陈发树先生无私大爱和慈善捐赠感动的唐锦铨老师,作为闽江学院一名优秀教师正式调入新华都商学院, “总希望为这所充满爱心的商学院做点什么”,在此之前的几年中,获得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他,以外系老师的身份,一直主动参与到刚刚建立的新华都商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中。“记得学院创办初期第一次招生时,我们的展位在福州大学旁边,对于我们打出免学费的招生政策时,不少家长根本不相信,甚至表示强烈质疑。”

但是情况在几年间很快就有了一些初步转变,听说过新华都商学院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他清晰地记得,2013年6月的一天,他为招生走访福建三明二中时,刚说自己是新华都商学院的老师,在场的一位高三老师热情地回应道,“知道、知道,咱们邹老师的孩子就在这学院读书”。他们说的邹老师,是学院本科生邹舒洁同学的家长。2011年,邹舒洁以高分考入新华都商学院。给三明二中老师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学费全免和奖学金,更是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是名校对接和双语教学让学生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更加开阔的视野。2015年7月,邹舒洁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并成功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为此,在毕业典礼举办之际,邹舒洁的家长给新华都商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表达了赞誉和感恩。

“我想,是邹舒洁同学在新华都商学院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她和她的家长成了我们义务的宣传员,替我们传播学院品牌,这才有了我们在三明二中的知名度。”唐锦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新华都商学院为优秀的学子们开了一扇窗,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国际化色彩浓郁的教育,而不会受制于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陈发树先生的爱心为学子们提供了经济保障,让他们有机会去改变人生,成就人生的拐点。未来,我们出国深造的学生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大。”

既然是以“创新”和“国际化”立院,新华都商学院就需要有和传统高校不一样的元素。在郑毅副教授看来,这个“不一样”就是——让“孩子们”拥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环境同时又深谙中国文化。她说:“如果没有这一点,那学生到新华都商学院,和到其他传统高校念书就没有了区别”。在她看来,国际化绝不是简单学习西方,双语教育也不仅是使用两种语言授课那么简单。“国际化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而真正的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东西方双重思维能力。”她说,“整个经济管理学科起源在西方,最经典的经管类教材也是用英文写的,所以‘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引进西方经典,使用原汁原味的原版教材,让学生理解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但国际化并不应该止步于学习和理解西方经济理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年轻的一代肩负着让中国融入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重使命,所以‘国际化’的第二步是要培养中国的年轻人运用西方经典理论去发现、理解和分析中国本土问题的能力,甚至鼓励学生们去挑战西方理论。”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而学院的双语教育就是要服务特定的“国际化”目标,让学生在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培养用东方和西方“两只眼睛”看世界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不管是《经济学专题》还是《货币银行学》和《投资学》,她设计的课程都非常强调两种语言的自由切换和双向运用,强调能同时阅读英文和中文文献,强调西方知识背景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大一大二时,她为学生们开设的《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她认为,只有当学生克服了语言障碍后,才能慢慢同时具备东方和西方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走出校园时真正具有国际化的胸怀和视野。“这是我们既不同于传统高校以中文教学、也不同于国内有些院校全然以英文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郑毅副教授如是说。

当然,双语课程的教学,从教材采购到课堂教授,林林总总,对各位老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国际经营学博士学位的谭琨副教授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很多英文教材采购的速度比较慢,也比较贵,比如我教授的《公司治理》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就是这样。我们老师就会买几本教材回来,然后拿来复印再发给同学们。”

而对刚走出高中校门迈进大学门槛的大多数同学来说,面对双语课堂,刚开始时他们也感到非常痛苦,发怵,甚至排斥——课本是英文原版的,所有的作业和考试也都是英文!

从一开始就负责新华都商学院课程体系设置的会计金融学系副主任张惠茹教授,对双语教学模式有着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二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都是采用英文经典原版教材,双语授课。同学们刚开始听课比较困难,我们老师就会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坚持学习,以后都是可以自如应对的。期末考试,我们是全英文试卷,要求用英文答题。如果是问答题,英语实在无法表达,才允许以用中文来做答。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英语应用能力,只能这样一点点来做准备。”


2010年3月29日,闽江学院第三次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正式成立新华都商学院筹备工作小组:由管理系系主任王贤斌教授(左三)担任组长,并抽调学校优秀的五位教师(从左至右为:邱寿丰、陈念东、张慧茹、林萍、吴祥佑)(后被叫作创院“五博士”)组成,开展筹备工作。

张惠茹教授还回忆了作为创院 “五博士”之一,有幸参与新华都商学院从零开始筹备的过程。那是2010年新年刚过,她与林萍、邱寿丰、吴祥佑等四位博士,突然接到闽江学院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王贤斌教授的领导下,参与新华都商学院的筹建,负责筹建方案撰写、课程体系设计等事务。此前,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刚宣布向闽江学院捐资5亿元人民币,用于创建新华都商学院,由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担任院长。筹备小组成员白天由于教学任务在身,只能夜晚加班加点,赶写方案。



学院成立伊始就聘请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担任院长

“学院定下来做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后,我们就商定,培养方案肯定要与国际接轨,否则向国内学习就大同小异了。比如金融学专业,我们根据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美国大学本科金融专业排名前列的学校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标分析,找出我们应该参考的对象和发展的方向。” 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学院课程体系被打磨出了雏形。

众所周知,国际上很多知名商学院是没有本科教育的,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有本科教育。于是,筹建中的新华都商学院就向国际商学院中本科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看齐,充分借鉴它的教育模式。从建院开始,就实施双语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改革,不光如此,还着力改变国内高校将金融学、会计学两个专业分设而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备的现象,形成通识基础课、商学院平台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实践训练类课程相衔接的会计金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既懂会计又深入了解企业融资、投资、股票上市和企业并购等金融专业知识,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了突出国际化特色,学生英语水平必须有更高要求。所以,除了必修的大学英语四级,我们和补充了两学期《英语口语》课程,各一学期的《商务英语》和《商务沟通》。这样,学生们的交流能力就能提高。而且,英语能力是急不来的,只能耐下心来看他们慢慢成长。”张惠茹教授总结道。





外教课堂

在中国,会计学属于管理学科,而金融学则属于经济学科,为了实现新华都商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中国企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金融的创新性人才,在学院的课程设计中,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被打通了,形成了互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知识体系,这也是一个创新。在这点上,郑毅副教授为我们详细道来,“在行业里,我们发现一个公司里优秀的金融、融资人才往往需要兼备财务、会计知识;同样,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说,职业要往上发展,一定不能只会做账,更需要理解公司财务背后的金融内涵,需要熟悉投资学、金融衍生品,了解公司上市会遇到哪些问题等。基于行业现状,我们把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融合,让会计学学生选修金融方面的课程,同时也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打好会计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样的整合将更有利于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例如《财务会计学》这门课,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不开,即使有,也最多只开一个学期,但我们金融专业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学两个学期;另一个方面我们金融学专业的一些课程,也开放给会计专业学生选修”。 大部分的专业课,老师们都在以双语模式在推进,这在其他传统高校基本上是做不到的。而新华都商学院的老师们却坚持做了下来,一做就是六年,而且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除了双语教学,学院推出的“3+1”或者“3.5+0.5”的培养模式也是深受学生们喜爱。每届本科学生,都会安排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到国内“985”高校或境外(含港澳台)知名高校委托培养,以便让他们接受著名高校的文化熏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2010级到2012级前三届,同学们分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交流学习。回来后,学生们变化非常大。郑毅副教授特别提到:“他们在学业上有提升,视野也有了拓宽。同学们去了台湾暨南大学进步明显,大陆与台湾虽同根同源,但同学们去了台湾暨南大学后还是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面对这种文化冲击,他们学会了从对方文化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己惯有的一些看法。”



“这些方案坚持了六年之后,被证明是可行的,我们的成绩也体现在了我们学生在国外学校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我们坚信,不管去哪里,着眼于未来,这一方案都是有益的。六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就像学院撒在海外的种子,很多同学也是受到去海外深造的高年级同学的带动,而树立了去海外名校深造的目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深信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我们走向国际的毕业生又将会在海外帮助新华都商学院提升知名度,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郑毅副教授如是说。

(本文为《大学之功》中篇,请关注下篇)

关于我们  
新华都商学院是由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公立性高等教育机构。学院以成为“具有中国内涵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创业者和国际化人才,为中国经济注入原动力。已拥有本科教育、创业MBA、EDP、国际项目等教育项目。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关注 新华都商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