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蔡志忠:孩子被大人教坏

 

蔡志忠说,其实后天努力对于成功的影响不大。一个人努力念书考大学,考完了把那些知识又扔了,因为那不是他的本能,那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来源:腾讯文化 2014/12/25


编者按

蔡志忠说,其实后天努力对于成功的影响不大。一个人努力念书考大学,考完了把那些知识又扔了,因为那不是他的本能,那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蔡志忠,四岁半决定开始画画,十五岁起便成为职业漫画家,他曾经连续两年获台湾10名畅销书作家之首。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庄子说》、《老子说》、《光头神探》等100多部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1999年,处于创作黄金时代的蔡志忠潜心闭关研究物理与时间问题,创作了《东方宇宙四部曲3:物理天问》的经典之作,2011年,蔡志忠获得“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在公众视野中,“早慧”是蔡志忠的标签,正如他所说“智商200,画画就是我的本能,需要不断地自我挑战,把真正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后天努力只是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很努力,那证明这条路走错了。我连续画画十天,仿佛所有事物都不存在,自己像神一样。”

谈到成功,蔡志忠说“钱需要挣,50岁赚100亿人民币不怎么样,你在20岁赚100亿很厉害。”以下为采访实录:

小孩子都被大人教坏了

腾讯文化:公众给您的评价是“早慧”、“天赋异禀”,您怎么看待成功和天赋的关系?

蔡志忠:嗯,智商200。(笑)每个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妈妈不知道。我很幸运,从小妈妈就知道我是天才。我们通常都误会了一件事,以为智商是来自于父母,其实来自于父母的只是形体。就像买电脑,1万部苹果电脑摆在这,但做的工作内容不一样,结果还是不一样。

所以人生0-3岁最关键,如果0-3岁没有改好,3-5岁就很难改,就像中国的一句古话“3岁看大,5岁看老”。如果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乖宝宝,长大后也是乖宝宝,连声音都不敢发出来,长大或许就当一个小职员。真正当老板的一定不是考第一名的,当然我是考第一名的。(笑)

所以没有小孩不会长大,没有小孩不会唱歌,一个两个月的婴儿足以表达他的快乐和不舒服。如果小孩子不敢表达,就一定是被大人教坏的。小孩子不会画画是被大人教坏的,不敢唱歌也是被大人教导的。

如果不给他定标准,一个婴儿,无论男孩女孩,两小时后一定会画得乱七八糟,因为小孩子是照着本心去画的。但是学习画画要按照设定的标准,因此最厉害的水准他永远也达不到,再加上老师还会指责,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其实对任何小孩都应该是鼓励。中国大陆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台湾的话,至少我妈妈爸爸没有把我教坏,我从小到15岁期间,我们家没有规矩。

有一技之长比拿文凭重要

很多小孩说长大要做什么。我不讲一定要做一个轰轰烈烈的事情,但要想很具体地做一个什么事。比做设计,设计什么?比如车子,车子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审美为什么这样?要想这样的问题。

我认为,念书考100分或者拿到很好的文凭不是目的,唯一的目的要使自己有一把刷子。最厉害的人都没有到大学毕业,比尔·盖茨是这样,乔布斯大学根本没有上完,所以要自己找到梦想,或者研究自己的那把刷子。

人生要把最喜欢做的事做到极致

人生就是要寻找自己最拿手的又最喜欢的事去做,最拿手才能最喜欢,最喜欢才能最拿手。不仅如此,还要把它做到极致。任何一件事做到这三点,就是厉害的。

如果做出来的效果比预期的好,你就会继续,那样进步就会很快。我就能够“下笔如神”, 一直画,画十天,仿佛所有事物都不存在,就像全宇宙只剩下我一人。画画要走火入魔,你会觉得生命像一条河流,空洞无声,生命又很美妙,因为创作很神。

我画画很快,像神一样,画一幅画只需要两分半钟,韩美林老师(著名艺术家)只要一分钟。我俩曾经比赛过,他画的快,搞得我很紧张,但以后我就会不断自我挑战,最终达到成本最低、品质最好。我画了2000张画,很多画家一辈子都画不到100张。

赚钱要趁早 天赋最重要

其实后天努力对于成功的影响不大。一个人努力念书考大学,考完了把那些知识又扔了,因为那不是他的本能,那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很努力,那证明这条路走错了。

我很小就知道我要做什么,所以人生规划一定要尽早想清楚。比如说赚钱要趁早,50岁赚100亿人民币不怎么样,你如果在20岁能赚100亿就很厉害,因为钱挣得早,就可以把钱花在该做的事上,做完该做的事之后,才有时间做点别的。

我15岁就画画了,二十几岁就开始买房子了,1968年,在台北买一栋房子是5万块人民币,隔了两年,又买了台北最贵的地方,20万块人民币。我原本没有房子,现在是一辈子不愁吃穿,所以钱要挣得早。我在台湾的家,很多人去都会感叹,“哇,你怎么可以住最贵、最好的房子?”那是因为钱赚得早,当年700万的房子现在卖到1400万了。
蔡志忠杭州工作室书房
蔡志忠杭州工作室书房
蔡志忠杭州工作室外景


读书不仅要养成习惯 还要有技巧

我至少看了2万本书,不需要学校考试的那些书,我是很乐意看的。如果把一个人放到孤岛,并且只能带一个东西,你会带什么?我想很多人会带手机,以前带电视,而我会带两本:一本是纪伯伦的《先知》,一本是纪伯伦的《沙与沫》。纪伯伦是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先知》是影响20世纪一百本书之一。

首先,养成看书的习惯是非常好的。作家脑子里没有东西,再怎么找也找不出东西。为什么隶书是那个样子?是因为隶书在小篆的基础上做的,虽然八九不离十,但那是一个创作。(编者注:《说文解字》记载,“……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其次,不能像学生一样去看书,因为这样看100万本也不能成为作者,就像一些老爷爷老奶奶看了一辈子的电视也没有成为编剧一样。

我看电影都不是从头开始看,而是从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开始,然后我就想这一段前面怎么接,后面怎么续。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去看,有一些不够离奇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就可以不用看。我从小看书,就爱看侦探小说,那时候没钱,就自己创作。侦探小说,看几个就知道套路了,现在的谋杀案凶手往往在第四位出场。(陈思 张宁 蔡纯琳)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社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加入方式

编辑:姓名、院系、年级、手机、QQ、微信号、对禅的理解,发送至邮箱:clxssbyx@foxmail.com

微信号:dlgx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大连高校禅学社联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