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黄山题材山水画之我见

 

文:姜云明末清初,国家动荡,朝代更迭。至清初,画派众多,派别林立,如以模古为主的仿古派,遗民派的新安画派、...





文:姜云

明末清初,国家动荡,朝代更迭。至清初,画派众多,派别林立,如以模古为主的仿古派,遗民派的新安画派、姑苏画派、金陵八家,以及诸流派中最具创新性的黄山画派。政局的更迭使得大多数遗民画家隐居山林,寄情山水。而黄山以奇绝吸引了大量的画家前去游览。北宋景祐《黄山图经》记载:江南黟山,据得其中,云凝碧汉,气冠群山,有古墓灵药、名花异果,瀑水飞泻,汤泉香温,是轩辕黄帝“栖真之地”。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激发起了人们对黄山的向往,使得黄山画派得以形成。黄山画派以渐江、梅清、石涛三人为首,贺天健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的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而石涛又是自我派的代表,其《话语录》:无法之法,是为至法。石涛强调自己的心,其创新精神为后人所推崇。

石涛,原名朱若极,小字阿长,号石涛,是眀宗室靖江王后裔,赞仪的第十世孙,其钤画印中有“赞之十世孙阿长”。石涛是眀宗室的显贵之家,但出生后就开始四处逃走。为了活下来,他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原济,字石涛。也正是由于国破家亡,石涛游历名山大川,四处游走,才有我们今天所为之赞叹的山水画大家。到达宣城是石涛绘画艺术的关键时期,这里有南齐谢朓《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歌所说的敬亭山。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在宣城,石涛结交了许多诗坛、画坛的朋友,这些人都是其当时的名手。期间又屡登黄山,在石涛老年赠黄燕思的山水册里还记载:“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寄上燕思道兄,与昔时所游之处,神会之也”。游历黄山为石涛绘画的创新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在《黄山图》题:“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何山不草木,根非土长而能寿;何水不高原,峰峰如线雷琴吼。知奇未足奇,能奇奇足首……”这则题跋不仅说明了石涛以自然为师,也更体现了黄山一步一景的奇绝景观。石涛提倡我自用我法,不拘泥于一家之长,追求自我。石涛以小幅画尤其是册页画特为精彩,《黄山八胜图》一共有八幅,以册页的形式绘成现藏日本泉屋博物馆。石涛搜尽黄山的奇景为石涛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截断”法构图是石涛在绘画上别具一格的构图形式。“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截断法是截取景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石涛截断构图的作品很多。在其《黄山八胜图》中的第五幅鸣弦泉与石虎可见,此图采用写实兼写意的方法,截取黄山鸣弦泉一个优美的溪瀑,溪瀑从巨石上层层叠叠的自上而下流出,渐渐消失在云雾中;右下方一石虎巨石,巨石以细线勾勒,略带石青石绿披麻皴皴染;巨石周围用细草点缀,用赭石晕染。鸣弦泉与石虎中间运用留白形成云雾,使人感受到鸣弦泉与石虎的距离。石虎下一带草帽身着白衣的隐士与一小童悠闲地坐在画面右方石虎下。全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画面设色淡雅,清丽明快,尤其是上方溪瀑如练,到画面中部云雾氤氲。氤氲是大自然的自然现象,石涛运用笔墨关系表现氤氲效果,使得笔墨浑然一体,不刻意的追求,但也并不陈旧。石涛尤其强调要笔墨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笔墨所用。“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这表现了石涛不被传统所束缚,勇于到达自我的真实情感。
苍劲清雅是石涛黄山题材山水画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其《黄山八胜图》图四莲花莲蕊双峰图,运用丰富的线条勾勒,其烟云变灭的氤氲气象,特别得黄山的神韵。山峰运用石绿晕染,层次丰富,着色清淡。用笔与用色皆偏于柔和,并能使画面浑然一体。石涛造境清雅,画面下方两株松树,松与石质感的不同充分体现出来。松的苍劲与石的清雅能浑然一体,使得画面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画中主山层叠,远山起伏环抱,尖峰峭壁直插,运用坚实凝重的线条,勾勒主山。山顶点以苔草,疏密浓淡有致。远山挺立,彼此呼应,使人有纵览群山之势。远山中有奇绝之态到画面右上方的平稳,使观者悠然意远,表现了黄山的奇险及大自然的生命状态。

石涛绘画强调画面的统一性,《黄山八胜图》中的炼丹台图就是其在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产物。画中左右两面都有题款,画的是炼丹台与扰龙松,在现实景观中,炼丹台与扰龙松相距是很远的,但石涛为了画面的严谨把两处合为一图,在一个画面中展现出来。古松耸立,姿态优雅,扎根在绝壁之上,树下山石则细笔勾勒,少许的皴染,使松的动态与山石的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画面前景成阶梯式向上,使主山与远山相接,远山运用墨色渲染,体现了黄山之灵。黄山又被称为仙山,据考“唐玄宗在公元747年根据黄帝在此问道升天的典故将其名改为黄山”。黄山终年云雾缭绕,石涛炼丹台图在近景远山中左右两侧均是由主体渐渐隐藏在云雾之中,这显然是石涛亲身所见到的实景,并且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炼丹台虽与扰龙松相距甚远,但石涛所画并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观点让石涛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在石涛的画中,我们可见其画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一幅画都不是上一幅画的复制品,以自然为师,又不是照搬自然。大自然的美并不能自动成为艺术之美,画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来转化,石涛对于黄山的熟悉,使得其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地。画家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画山水犹如“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于山川也”。因而告诉世人,师造化不是简单的模仿再现,而是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这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重要之处。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石涛强调了自我的作用,十分反对模古仿古,不随波逐流,强调尊重自我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追求创新精神。石涛山水画,构图多样,千变万化,每一幅画的笔墨都不尽相同,都能给人一种新的面貌。时而恣意纵横,时而苍劲清雅,时而繁复……这与当时正统画派仿古有很大的区别。石涛亲临大自然,真实地感受大自然,这是石涛山水画生动的来源。在石涛的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前人的影子,但他的仿古与当时的正统一笔一划的临摹又不相同,他师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他善于融会贯通,笔墨浑然一体,他也强调他的画源自于他的心。石涛以黄山实景为依据,将所见到的黄山升华为自己心目中的黄山。石涛的黄山,使人慢慢品读,有时虽指不出山的某处,其淡雅中有着苍劲的气骨,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之感。
END
投稿
电子邮箱:mysdmsb@sina.com
投稿地址:郑州市经三路98号
联系电话:0371-65511020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关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