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 記 (陆)

 

文/火山图/火山城.記(陆)──蓉城锦江(下)...



文/火山

图/火山

城 . 記(陆)


──蓉城锦江(下)
蓉城水波,除了府南河、解玉溪,还有两条很重要的河。

御河与金河。

御河,从名字就知道与皇家禁苑有关,是明代王府的护城河,今天天府广场附近仍有东御河街、西御河街,本系列后期有关于“皇城坝”的专题,在此就不予详述,静待后期细解吧。

金河,则与刚刚结束的“少城”系列相关。

之前有说到少城公园内有金河穿流,而今天的公园对面,就是在将军衙门原址上修建的金河宾馆,宾馆前的大路,也叫做金河路。看来“金河”在少城里是非常知名的,然而到了今天,和解玉溪、御河一样,金河河道也早已不见了。

不同于在城中二江中开凿出来的支流,金河是引自城外的,其源头在郫县,自西向东像一条古时衣装的襟带般贯穿成都市,故被称为“襟河”,到了唐朝中后期,也是一位西川节度使把这条河道重新疏浚整治,使其成为一条承担城内运输功能的内河道。由于河水从西而入,传统的五行理论中,西方庚辛,是“金”属性,金又生水,于是开凿者便把这条河叫做了金水河,人们习惯称之为金河。

这位节度使不是韦皋,而是白敏中,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的堂兄弟。

金河也有众多支流,而且桥梁众多,著名的十二桥是其中之一。

前文说过,少城西边是没有城门的,那时青羊宫有花会庙会,少城里的人若想去赶会,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前往,非常不便。民国后,成都政府把少城西南边新开了一个城门,便于市民出行,由于是出于方便赶会而开,便取“通商惠民”之意,把这个城门叫做“通惠门”。今天城门早已不见,还好留下了通惠门这个地名,让人不至遗忘过去。

十二桥便位于通惠门附近,据说是刘湘所建,那个年代修桥建路都是大大的功德,刘大军长让文人给桥题字留名,于是便有人说,自古“扬一益二”,在气质上能与咱成都相比的城市,也就是扬州了,扬州城外有二十四桥,自古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美文,我们不敢和扬州争雅,取一半风月即可,就叫十二桥吧。

关于十二桥名字的由来,还有其他版本,也有说是根据数字排序而来,只是“序号为十二的桥”的意思;还有说是因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辰,故取“年年日日无终了”的意思唤作十二桥。多种说法,究竟以谁为准,已没有标准答案了。

十二桥在今天的成都非常著名,然而它被成都人民牢记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什么“一半风月”这样雅致的原因,而是因为这里曾是屠杀革命志士的刑场。

在少城系列中提过,国共解放战争时期,成都市有三十多位革命志士被关押在将军衙门内,就在成都解放的前夕,这些志士被集体屠杀于十二桥附近。

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加入少先队时是什么情况,至少80后的成都孩子,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十二桥烈士墓里,手臂绑着自己手工做的白纸花,对着三十多个墓碑高举右手,戴上红领巾的。那时年幼的我们根本还理解不了“革命烈士”真正的涵义,只是十二桥这个名字,深深扎根在了脑袋里。

小时候我对通惠门的印象,就是有一个石刻的雕塑,是一只巨大的拳头从地下挣出,扯断了缠绕在手腕上的铁锁链,很有种悲壮的力量感。后来通惠门重建,修建起了华丽堂皇的“琴台故径”牌坊,曾经的拳头雕塑也换成了简单肃穆的纪念碑,却总觉得没有了力量,也没那么悲壮了。

而走过通惠门,不远处便可到达青羊宫,据说庙会结束后,前来凑热闹的各路神仙均从旁边的一座桥翩翩飞天,各自回到天宫,百姓便把此桥唤作送仙桥。如今的送仙桥区域是成都著名的古玩旧物市场,相当于北京潘家园之类的去处。

据资料记载,金河尚存时,河上共有大小桥梁二十三座,今天已尽数消失,如今很多地方仅留其桥名,如半边桥。

半边桥街的命名当然是因为这里曾有座半边桥,当年少城的城墙顺金河而建,到了这里刚好把一座桥从中间一分为二,造成了一半桥归满,一半桥归汉的有趣局面,于是人们便形象地称这座桥为“半边桥”。桥下有可以关闭的金属栅栏,那里也曾经是少城的一处储物仓库“永济仓”,少城的供给粮草,都是由水路运至此处,再储存起来的。

另外知名的还有青石桥,这个现在已成为成都集中售卖海鲜水产以及大排档的区域,曾经也是金河流经之地。

不同于世事变迁造成的河流改道,金河的消失完完全全是在短时间内人为造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部署,金河的河道被改建为了防空设施,隐藏在了街道下面,这条流淌了近千年的河流,就此消失在天府。不出几年国际格局再次变化,当年修建的人防工事失去了作用和意义,却白白赔上了一条再也回不来的清水河流,有些无奈。

府河与南河为环城二江,金河与御河为室内二河,这是蓉城版图上主要的四条河流,而第五条对成都非常重要的河流,就是沙河。

府南河是两条自西北向东南的河流,两者大致平行,而沙河则是由北向南流,再加上市内的金河御河,这些河流相互交叉、汇合、分流,逐渐形成了成都纵横交错的水陆格局。

沙河自古便有,它是府南二河重要的泄洪辅道,也承担着市郊农田灌溉的重任,在不断的城市建设中,府南河的功能不断衰退,沙河便成为了供水的主要河道。

沙河之上,最出名的,莫过于驷马桥。

沙河古称升仙水,今天成都北门外的升仙湖即是沙河改造工程中产生的人工湖泊。当年穷屌丝司马相如逆袭白富美卓文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也一时被传为才子佳人坚贞爱情的美谈,而驷马桥就正是来自大才子司马相如之口。

在认识卓文君之前,司马相如告别父老,进京城闯天下,出了升仙水上的这座升仙桥,就算出川了,于是他在桥门上题字:“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译成白话,就是“这次出去闯荡,将来不坐着驷马拉的大车,我就不从你下面回四川了!”这是借着和桥门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抱负,用那句著名广告词来说就是“混得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这种出发前就把口号喊得山响的行为实在太符合屌丝的作风了!而且这次司马屌丝也确实把牛皮吹破了,因为此次进京他混得并不好,回来的时候还是一贫如洗,估计当时也不好意思从夸下海口的桥门下过,自己从沙河对岸游回来的吧。后来在成都混不下去了才跑去临邛(今邛崃)蹭他好朋友王吉的饭,这才认识了临邛首富、冶金实业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但是金子始终要发光,其才华后来被汉武帝赏识,再次被召入京,这次就真是发达了,再从升仙桥回川时,他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坐驷马高车的规格,算是正经八百的衣锦还乡了。于是四川父老不去追问第一次过桥的凄惨,依然以他那次的题字,把这座桥更名为了驷马桥。

就这样,除了府河、南河、解玉溪、金河、御河、沙河等主要河道,还有摸底河、饮马河等等其衍生出来的众多细小支流,共同构成了古代成都支系繁杂的水路系统,端的是家家门前见清流,户户院后闻水波。如果这些河道都能有幸留存下来,那么今天的成都,即使称之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也是不为过的。

河多,桥就多,汉代的文学家扬雄曾说,“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九桥是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在成都按七星方位修建的七座桥和汉代修建的两座桥,在随后的千年岁月中,成都的桥梁不计其数,这些桥今天多多少少都变成了一种地名,有的还确有桥梁横于水面,而有的是只留其名,桥和水,都无踪影。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生不息的繁衍,所以河流是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载体,任何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绝对离不开河流的滋养。

曾经的蓉城,锦江奔流,这座城市的子民踏着水花,走出了一段水气淋漓的历史,成都若能把这份水气延续下来,那这个城市将是何等的滋润与靓丽。可惜的是现代人越来越忽略与自然的关系,一条条河道或是消失殆尽,或是污水横流,仅留下府河和南河,在大笔资金的治理下,勉强以城市景观的身份存在着,就此失去了航运的作用和能力。

曾经乌蓬相连的成都,再也见不到船过的粼粼水纹了。

下期《城记》系列将带您走进成都那些“动物”的街道,敬请关注下期:《天府生灵》



您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归禾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GuiHeStudio,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交流号:guihe2015

QQ:2755824013

新浪微博:@归禾工作室

豆瓣:归禾工作室


    关注 归禾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