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人的坚守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群人,执著地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作品,力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享受着产品...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群人,执著地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作品,力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些精品经工匠心手相传,有着器物的灵魂之美,这是如今工业制造中无法比拟的。工匠人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严谨、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坚守留存的——工匠精神。

隐藏在器物中的匠人之心



黄涛,一位铜器手工匠人,“痴迷手艺,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价值观”成为他修身养性的精气神,匠人特具的坚守精神亦融入他的骨髓。

6月下旬一个下午,在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三民坡民一座百年老屋,刚送走一批艺术家的黄涛,站在小院里等候着我们。柔和的光线照在斑驳的木门上,将门上有些褪色的红色门神, 映照得似乎有了少许生命力。他身后的庭院,几条黄狗警惕地冲着陌生人吼叫几声,被主人呵斥后蜷伏回角落,小院又复于安静。

他忙进忙出地招呼大家走进他的手工作坊,老式的长条桌、八仙椅,以及一些散落在铜器、剪子、锉子、锤子,将尚算宽敞的大屋挤得满满当当。



铜艺制作是件苦差事,一个有灵魂铜器的诞生,除了要经过烧、锤、敲、磨等十几道繁琐的工序,最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做着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年近四十的黄涛,曾一度在商海中为追逐的金钱职权而打拼,赢得高薪厚职,却在杯觥交错中迷失了自己。个性倔犟的他厌倦了那样的生活,不顾亲友的不解,辞去高薪工作,先在文物苑成立了寸木村工作室,后接着回归乡村,参与创建三民文化艺术村,重拾与金属器具相依相偎的寂寞而快乐时光。

现收入仅够解决温饱的黄涛,对自己手艺有着近乎一种自负的自尊心,令他对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力求其铜器做得完美无缺。“金属是有性格和生命的,只有静下心和和它们交流,铜器才会充满迷人的生命。”黄涛对茶道、香道用具情有独钟,为了让紫铜的光泽、纹路与茶道的禅意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铜器优雅古朴的气质,他翻阅了大量书藉,记录了不少有关铜器制作技艺,经过反复试验,精心钻研,黄涛终于摸出了点“门道”,铜器表面鼓胀、型壳分层、高温变形等一道道难关相继被攻克,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作方法。



一件铜制品从选材到剪裁,然后不断敲敲打打,整个作品完成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 “它的价值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黄涛仔细耐心地用小铁锤敲打着已初见雏形的茶盘,清脆的响声回荡在铁砧上,汗水沿着他那黝黑的脸庞流下,“手工铜器真正的价值,是匠人在上面倾注的感情、创意和思考,以及这些背后所隐含的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这是我们匠人最为珍贵、最引人傲的。”

俗话说,字如其人。同样,匠人的人格品行,也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现居三民文化艺术村的黄涛,过着粗茶淡饭简单的生活:“一居一犬,一禅食,一瓢饮,一杯茶足矣”。偶尔累了,到村中四处看看乡村景色,跟村民聊聊天,兴致和灵感一来,回去继续敲打。“我将这当做一种修行,把器物视如生命,作品必定打动人心!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黄涛如是说。



匠心所至 “妙音”为开



与铜匠黄涛一样,现如今民间也散落着不少的手艺匠人。在广西京剧团大院一间狭窄的工作室,傅家荣给我们放了一段全程手工制作琵琶的视频:在一块厚达7厘米的上好花梨木上依样板划出轮廓图样、锯出粗坯,经开弦槽、钻弦轴孔、雕刻和镶嵌,并在弦槽下端开出与琴颈上端交接的榫口,接合面要配至吻合,最后用鱼胶将其胶合牢固,前后几十道工序,一把简单而精致的琵琶就此形成。然而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傅家荣一做就是20多年。



"琵琶制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丰富的经验及对琵琶的领悟能力,才能做出好琴。”60多岁的傅家荣是一位有着40多年琵琶专业演奏经验的表演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20多年琵琶手工制作技艺的工艺师。自小喜欢鼓捣手工活的傅家荣一直渴望有一把自己称心如意的琵琶,市面上的琵琶不是太贵就是音质不尽如人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傅家荣出差到上海,在参观一家琵琶民乐厂时,将制作琵琶的技术“偷偷”学了回来,从此开启了自己手工制作琵琶的事业。

经过多年摸索打磨,渐渐走出自己的路子,“做琵琶的材料有上千种,要想将琵琶的音质做得完美极致,除了匠人的技艺,材料的运用也不可或缺,像这紫花梨做出的琵琶的声音结合了大叶紫檀和红木琴的音色,音质相当完美。”傅家荣像捧着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既将完工的琵琶骄傲地介绍道。

“选料”和“制作”是一把好琵琶的关键工序,“在这两方面下功夫,精益求精,才能使产品在音质上达到尖、堂、松、脆、爆这五种音色。具备有这五种音色的琵琶不仅音量强而洪亮并富有金石音色,凡是会弹琵琶的都会爱不释手,百弹不厌。”

“为了节约时间,我经常改造制作工具。看,这边案板上小型打磨器,原先制作一个弦轴需要半小时,经我改造成琵琶弦轴作制器后,现只需要5分钟,看那千斤顶也是被我改造成制作琵琶的工具……”

傅家荣在工作室里“指点江山”,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看到一排排整齐工整、各司其职的长长短短工具,已做好的十几把琵琶排列玻璃展示柜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傅家荣开了一家小型工厂,2008年傅家荣关闭转型工作室,“当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质量远胜过数量,想做一把纯手工的琵琶精品,就不能盲目追求做大,只能沉下心来缓慢、少量制作,才能出真正的精品。”他认为,“让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那将是我们匠人之耻。”

一把琵琶,经日复一日的精心打造,注定了价值的不菲。傅家荣制作的琵琶如今一把可以卖到上万元。20多年来他精雕细作了1000多把琵琶,每一把,都注入了他的心血。



“我是一名匠人”

曾在广东音乐摇滚圈小有名气的贝斯手陆明,现在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匠人。

“回自己家乡开一家吉他工作室,静下心来制作精品手工木吉他,为每个热爱音乐、热爱吉他的人定制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吉他!”正在广东办理回迁手续的陆明在电话里向笔者道出了他最大的心愿。

来自桂林龙胜的陆明,自小喜欢音乐。上世纪90年代,高中刚毕业的陆明就到广东音乐圈打拼,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贝斯手。那时的陆明,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把好吉他”。“当时因为穷买不起好吉他”,陆明决定自己动手做。他观察到,很多专业制琴人并不会弹吉他,却能制作出一把好吉他,“当时我想,像我这样会弹又有动手能力的人,自己做吉他应该比其他人理解会更深些吧。”陆明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做吉他。“当时买了大量的书籍,和圈内朋友喝茶聊天都不忘请教几句”。最初,技术渐熟的陆明是为自己、为好友免费制作,随着名气骤增,他开始将精力倾向于吉他制作,他感觉“做琴比弹琴快乐”。



手工木吉他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准细致的手工制作, 琴枕、琴头、筒型等等每一项工序的打磨,都是需要极为细致的工匠精神才能保证音色的无损。“尤其是制作面板,在吉他制作工序里是精细的部分,也是决定吉他种类和音色的关键。”陆明说,“这时选木料就益发重要了,材质搭配好坏直接影响吉他音色与风格。”在材料选用上,陆明说,“多用云杉与红松,背侧板基本上用各种硬木,用最多的是檩类与红木类。”陆明说,“我制作的吉他把音色放第一,尽量少装修与镶嵌,注重每一细节的功能,以简洁不华丽注重实用性。这也是我做吉它最大的特点。”



“接下来就是敲击调音,吉他每个部位都有各自的音调,比如面板和背板与共鸣箱需要调整成不同音调,使吉他发出浑厚而温暖的音色,基本大功告成。”

谈到手工吉他繁琐工序,陆明提到古老的虫胶工艺,吉他的光泽、防虫就得靠它,“虫胶是一种天然树脂,用来给吉他上漆,一把琴需要上漆晒干,再上漆再晒干,反复数百次!”记者屈指算了一下,一把吉它没有半年功夫是拿不下来的。

十几年来,陆明仅仅才做出来30多把吉他。这样繁琐的手工,带来的回报不足以养家糊口,但陆明始终不舍得放弃。“听到尚有手艺温度的吉他弹奏出浑厚的音色,享受着吉他经自己双手得以升华的过程,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满足呢。”

骊珠文玩收藏官方交流微信:13051590575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知识百科,也可输入“星月”“南红”“紫檀”“蜜蜡”“绿松”等关键字直接获取精华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玩


    关注 骊珠文玩收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