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停顿

 

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增加记忆,同时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而诵读过程中,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很重...





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增加记忆,同时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而诵读过程中,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很重要的事情。错误的诵读方式,不仅读起来显得吃力,很多时候还容易造成对文章理解的歧义。

在文言文诵读中,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句间停顿,按照标点符号就可以了。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古文,多是现代人后加的标点符号。

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仍然保持原状,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在诵读这些文言文之前,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一般来说,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比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避免出现歧义。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登泰山记》姚鼐  ②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珍》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核舟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伤仲永》


    关注 王珺老师语文辅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