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上的桥梁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但是保护和治理却并不如人意,一般意义上讲,苏州河地理上的意义要大于文化和景观上的意义。...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但是保护和治理却并不如人意,一般意义上讲,苏州河地理上的意义要大于文化和景观上的意义。苏州河以北,是上海传统意义上的“下只角”,普陀,闸北,杨浦一带,生活的多是“苏北人”,而苏州河以南,多是上海传统意义上的“上只角”,生活的多是浙人和苏南人。

在这里,有必要对上海的人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人”有四个群体构成,它们是:

上海本地人,指民国之前就生活在上海的原住居民,这部分人约占上海人口的30%,主要居住在上海的郊区,如浦东,宝山,嘉定,青浦,金山,奉贤,崇明一带,靠近市区的“本地人”则生活在徐汇,长宁的部分地区和南市(现属黄浦)一带,这一类人基本上是上海的“农村人”,它们所讲的话是“上海土话”,在新上海人眼里,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

浙籍上海人,主要来源于宁波、绍兴一带,这部分人约占上海人口的30%,他们到上海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展,他们一般居住在苏州河以南的“上只角”,如静安,徐汇,卢湾,黄浦一带,在社会地位上较高,上海本地人一般称他们为“上海人”。

苏籍上海人,这里所谓的苏籍,主要指苏南苏、锡、常一带,这部分人约占上海人口的20%,和浙籍上海人类似,这部分人也居住在苏州河以南的“上只角”,如静安,徐汇,卢湾,黄浦一带,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较高,和浙籍上海人一样,他们也被上海本地人称为“上海人”,实际上,当代上海话,就是以浙籍和苏籍方言为蓝本产生的。

苏北人,指在民国前后逃荒到上海的族群,这部分人约占上海人口的20%,一般来讲,居住在普陀、闸北、杨浦一带,他们到上海纯粹是为生存所迫,而且到了上海之后,比较好的职业已被占据,所以只能从事服务行业,因为这部分人拉家带口,所以生活常常窘迫,被前两种上海人所“看不起”,但他们成就了上海的“工人阶级”,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所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仍保持说“苏北话”的传统。

除此以外,进入九十年代,外地人口不断涌入上海,上海这一城市形成了很强的移民色彩,他们一般不会说上海话,且没有上海户籍,和这批人相对,早期涌入上海的外地人则会说上海话,有上海户籍,这部分人以广东籍,山东籍(一般是军籍)和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为主。

苏州河从东往西,一共有38座桥,它们是:(1)外白渡桥、(2)吴淞路闸桥、(3)乍浦路桥、(4)四川路桥、(5)河南路桥(地铁十号线经过)、(6)山西路桥(步行桥)、(7)福建路桥(单行)、(8)浙江路桥、(9)西藏路桥(地铁八号线经过)、(10)乌镇路桥、(11)新闸桥(机动车禁行)、(12)共和新路和成都北路桥(南北高架,地铁一号线经过)、(13)恒丰路桥、(14)普济路桥(机动车禁行)、(15)长寿路桥、(16)昌化路桥、(17)江宁路桥、(18)西康路桥(步行桥,地铁七号线经过)、(19)宝成桥(步行桥,连接桥南叶家宅路)、(20)武宁路桥、(21)曹阳路桥(地铁十一号线经过)、(22)校园桥(位于华东政法大学内)、(23)凯旋路桥(步行桥,地铁三四号线经过)、(24)中山路三号桥、(25)强家角桥(步行桥,连接万航渡路和光复西路)、(26)古北路桥、(27)中环路桥(高架)、(28)祁连山南路桥、(29)外环路桥(高架)、(30)华江公路桥(沪杭铁路)、(31)江翔路桥、(32)沪宁高速公路桥、(33)曹安公路桥、(34)嘉松路桥、(35)邓祥路桥、(36)安智路桥、(37)墨玉路桥、(38)安亭立交桥。


    关注 artisl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