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雷

 

我自己并不特别地认为自己是摄影家。因为对我来说,摄影术只是用于表现的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我因为喜欢兜风而经常开车,但我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驾驶员。...





这幅照片是曼·雷一系列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幅代表作。首先是大特写画面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造型美丽的两只大眼睛,感伤的怅惘的眼神,滚滚发亮的泪珠。其次是我们对人物情绪的联想,精彩的特写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其实,曼·雷为了取得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样打破了传统的“如实记录”的方法。为了突出泪珠,他并没有真去拍摄泪珠,而是找来五粒晶莹欲滴的玻璃球,布好光拍摄下来,比真泪珠还要动人、漂亮。这是曼·雷的大胆探索,也是他的创作特色。











































我自己并不特别地认为自己是摄影家。因为对我来说,摄影术只是用于表现的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我因为喜欢兜风而经常开车,但我自己并不想成为一个驾驶员。
















Man Ray也对当代艺术,尤其是摄影注入了不少强心剂。他和Lee Miller一起发明使用大量的中途曝光(solarization)于人像和人体摄影上,另外使用实物投影(rayographs)的方式强调无摄影机式摄影(camera-less photography)的理念。这些实验都对摄影的艺术价值和思考层面影响后世相当深远。 曼·雷学的是建筑与工业设计,立志要当画家,最后以摄影家名传天下。他在纽约第五大街遇见毕卡比亚和杜尚,结下深厚友谊。1917年他们三人创建了纽约达达派运动。 他当摄影师后,有一点与众不同,他觉得复制的黑白片更丰富,作品洗出来后就毁去原作只保留复制品。不久又认为“绘画是一种过时的表现形式”,终于有一天会被摄影代替。这种思想在二十世纪初很普遍,毕加索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 1921年移居巴黎,通过杜尚认识了巴黎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者: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德斯诺、菲列普、苏波,在苏波建议下,把曼·雷从纽约带来的作品开展览,在目录前言中介绍曼·雷是美国煤炭巨头、口香糖大王,家财万贯,又加上画家天赋。可惜这些头衔并没有帮他卖出一幅画。他只好再回到他的照相镜头后面。









曼·雷在摄影史上的特别,并不仅仅因为他身上的一些标签,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即物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与“萨巴蒂效应”的发明人。他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当他被视作一个摄影大师时,他却为这种过分的热情感到尴尬。













曼·雷(Man Ray, 1890-1976),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且最全方位的艺术家之一。画家、摄影家、雕刻家、编辑人、导演、诗人、作家,都是他的身分。其创作涵盖摄影、绘画、文学、电影、多媒材等领领域,其中又以摄影作品最为人称道,他挑战并扩张摄影的本质,使用中途曝光(Solarization)、实物投影法(Rayograph)等暗房技巧与实验手法,让摄影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广泛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后的艺术创作。

欢迎关注图像与眼睛


图像与眼睛征集国内外摄影师、艺术家作品选登,欢迎参与。


    关注 图像与眼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