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峰与易堂九子 翠微学堂

 

翠微峰,易堂九子,翠微学堂...



翠微峰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古称金精山),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宁都县城西北郊3公里处。南距赣州市150公里,北抵南昌市320公里,公园范围南至莲花山、北至蒙岩、西至青草湖、东至燕子岩,区域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4公里,总面积为78平方公里。
          


公园地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常年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适宜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优厚,物产丰富。公园属赣南丹霞地貌区域之一,地层多由坚硬、层厚的砂岩、含砂砾岩组成,经水流沿断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丹崖、怪石嶙峋的地貌。这里不但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而且峰奇石怪,地势险恶,历来是文人诗家隐居治学的僻静所在,也是将才兵家争夺抢霸的天险要地。
翠微峰以奇特丹霞红层地貌著称,千万年水流冲刷,自然风化,使区内石峰林立。又因东南峭壁平直,色如丹霞,故俗称赤面寨。据统计,海拔300米以上的石峰就有94座。群峰中以“金精十二峰”为著,其中又以主峰翠微峰最为出名。景区主要分为五大片区:翠微峰、金精洞、锦绣湖、凌霄峰、八峰台。景区中的“金精洞”是个绝妙去处,它掩饰在高崖巨峰底部,清幽静寂,不仅景观迷人,更是个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观有金线吊葫芦、水城、锦绣湖、鳅篓洞、金字塔、神龟探水、龟岭脑、太平洞、碧虚宫、青莲寺,其核心旅游景点有翠微峰、金精洞、锦绣湖、八峰台。
方圆二十公里景区以峰险、岩奇、洞幽、水秀扬名于世,身临其中,一步一景,步移景换,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走进上书“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行走在幽静曲折、浓荫蔽日的水泥盘山公路上,沿途一边是刀削般矗立的石峰,巍峨雄奇,一边是古树参天、雾气缭绕的深谷,让人感受出一种徜徉于人间仙境的美妙。盘山公路的终点,就是翠微峰景区的中心腹地——金精洞,一座东西走向的石峰横亘于此,峭壁丹崖,蔚为壮观,居中一洞口高约6米,宽20来米,中空通天,奇秀天成。洞口右侧石壁上“金精福地”、“金精胜概”的崖刻为北宋皇佑年间所题和明朝何天德手迹,格外醒目,成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第三十五福地之见证。经洞口圆门进得洞中,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洞内两侧悬崖凌空伸展,上窄下宽。抬头仰望,危崖高耸,险峰四合;凭栏远眺,近山远岱,绿色苍茫;侧耳细聆,飞泉潺潺,松涛阵阵……南宋绍熙右丞相崔与之所赋“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境空”的美景妙意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经金精洞西出,沿鹅卵石铺就的山径蜿蜒而下往南十余分钟至谷底,便是幽险奇妙的“金线吊葫芦”。深谷翠竹婆娑,轻歌曼舞,花草芳菲,清香四溢,山泉飞溅,沁人心脾。翠微峰有名的大小泉水有21处,都说翠微峰的泉美,最美莫过于“金线吊葫芦”。此处为高约百米的石鼓峰、莲花峰两山合峙,一条夹缝直通云天,一股清泉从天而降,涓涓细流沿着峭壁汩汩而下,犹如一根金丝直注谷底一个状若葫芦的石洞内,令人叫绝。“金线吊葫芦”上方约3米高处有一平台,备有木凳数条,可供几十人观景、小憩。在这里,游人掬一把甘冽的泉水,听一曲飞泉的吟唱,吹一阵凉爽的轻风,闻一缕山花的清香,市井的尘嚣、身心的疲惫荡然无存,令人心旷神怡……



自然造化孕育,天地日月滋养。这里泉水清澈无比,水质奇特,用于沏茶,特为甘香,若将镍币平放于水面而不下沉,使得游人兴致盎然,流连忘返;这里泉水四季如注,终年不竭,它那“嘀嘀嗒嗒”、“叮叮咚咚”的声音,悦耳动听,如诉如歌……

古时,金精山区古木参天,翠竹连片,郁郁葱葱,飞禽走兽成群栖息。清初以后,因兵祸、滥伐等人为影响,古木剪尽,植被锐减。七十年代起,多次在区内植树造林,人工栽种了大批的松、杉、樟、桐、茶和果树,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造林与封山并举,引进了24科65种风景树和观赏植物,植被逐年恢复,森林覆盖率今已达82%,已知的各种植物约300种以上。



凤舞鸾歌金精洞,道家福地。相传西汉初年,樵女张丽英得南极仙翁仙桃两颗,食一颗后形态飘然,不吃不睡,居洞修炼,得道成仙。长沙王吴芮闻丽英天生异质,极为美貌,欲纳为妾,丽英指石山对来人说:“此山中通洞天,若能凿开,吾当从焉”,于是吴芮发兵凿石,洞穿如瓮,见丽英仰卧于石,忽然紫云涌动,丽英腾云飞升,对吴芮说:“吾乃金星之精,下治此山,岂尘凡能近耶?”说完飞升天际,金精洞之名由此而得。金精洞以壁峭、洞幽、泉美闻名于世。该洞由石鼓披发两峰相夹,峭壁丹崖,奇秀天成,洞内凉风习习,鸟语啾啾,竹影婆娑,茶香四溢,花草芳菲。洞南有一灵泉,《宁都直隶州志·山川志》记载“两山合峙,瀑布自巅飞注石台,曲折成渠,泉极清洌。骚人墨客,遇盛暑,每环坐石上,流斛为乐”,泉水汇聚到一人工景观“金线吊葫芦”,据《赣郡张志》、清乾隆三年《宁都县志》记载此景观:此处水质奇特,表面张力大于一般泉水,有人试将镍币平放水面而不下沉,用于沏茶,特为甘香,为广大游客所乐道。金精洞口留有多处宋明等时期的摩崖石刻。宋崔与之诗云: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境空。虚室尚留丹灶冷,灵泉直与海波通,客游到此应往返,自觉仙凡迥不同。正是对金精洞美景的真实写照。

易堂九子与翠微峰



明亡后,清初“宁都三魏”(魏际瑞、魏禧、魏礼)隐居翠微峰,不仕清廷。他们结交当时宁都的另外六名知名学者邱维屏、李腾蛟、彭任、曾灿、彭士望和林时益,潜心文学,结庐讲学,号称“易堂九子”。他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魏禧的文学知名度最高,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易堂学派更被誉为江西三山学派之首。

当年‘易堂九子’所创办的‘易堂’遗址尚存,他们收学徒一百多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读史讲易,授徒造士,不仅如此,‘易堂’最为鼎盛的时候,共建有房子72间,甚至在这里种地,植树、凿池养莲,俨然成了一个繁荣的村庄。

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为《大铁椎传》。

易堂九子为“宁都三魏”(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彭士望(南昌人)、林时益(南昌人)、李腾蛟(宁都人)、邱维屏(宁都人)、彭任(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均为清初善诗文者。

易堂九子是宁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在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现在的宁都年青人知道“易堂九子”的并不多,宁都现在也没有专门的纪念馆之类的场所来让人们了解他们,了解我们宁都的人文历史。

道光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清罗有高《邓先生墓表》:“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国朝先正事略·文苑·魏叔子先生》:“易堂九子,自三魏及躬菴、确斋外,曰李腾蛟咸斋、邱维屏邦士、彭任中叔、曾灿青黎,敦古友谊,如骨肉子弟,无恒父师。高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易堂九子

魏禧——易堂九子的领袖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魏禧自言"少好《左传》、苏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与诸子世杰论文书》),他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尤重气节,束身砥行,"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尚熔《书魏叔子文集后》)。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传记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文笔简炼,叙事如绘。此类文章大多表彰志节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他论文强调"积理"和"练识"。所谓"积理"即要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使发而为文章,"大小深浅,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宗子发文序》)。所谓"练识",即"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读书》),他认为掌握了这样的"为文之道",文章才能在"至平至实之中"发前人之所无,成为"卓然自立于天下"的"奇文"。总的说来,魏禧散文长于议论、叙事,"踔厉森峭而指事精切"(宋荦《三家文钞序》)。但也有些则是轻率速成之作,流于庸滥,曾受到钱澄之、王庆麟等人的规劝和批评。魏禧也能诗,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

魏祥——护卫易堂的天险

魏祥(1620——1677)字善伯,又字伯子,号东房,后改名际瑞。江西宁都人。与其弟魏禧、魏礼合称“宁都三魏”。年17补弟子员。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以10万兵攻占宁都城后,魏祥独身力阻清兵。精通古文,负才不试,与魏禧、魏礼、邱维屏、彭士望、林时益、彭任、曾灿、李腾蛟等讲学于易堂,世称“易堂九子”。罗牧与魏祥相交当在罗牧随林时益学制茶余冠石之时。从魏祥所著《魏伯子文集·尺牍·卷之二·四四》之中:载有《与罗饭牛》一则,云:“古人作画,悬纸高壁之间,闭户旬日,日夕相对,忽有山水烟林,天光地气,发于纸上,经营惨淡,执笔赴之,凡文字书画,精神距一层之,先落笔乃在此一,若守此一,便落第一耳。”魏祥虽仅年长罗牧三岁,但从罗牧习文、学画大大晚于正常的文人雅士,加之罗牧与“易堂九子”之一的林时益的师承关系,是这一距离可推测的重要原因。罗牧与魏祥的相交,当在亦师亦友之间。

魏礼——诗人中的诗人

魏礼,字和公,号季子,宁都人。明诸生。有《魏季子集》。九子的诗文俱佳,散文叔子为第一,而诗歌写得好就要数魏礼了。季子轻财好义,为给亲友救急,连年累月,千石土地被他卖尽。当时有人高度评价季子:“当世公卿、知名士,无不折节倾倒”“以义、以勇、以智、以信,而成其为不可见之忠,且以共成其父兄之所为孝、所为忠者矣。”

李腾蛟——九子中的长者

李腾蛟(1609年—1668年),字力负,号咸斋,宁都田埠东龙村人。1644年明朝覆灭时,李腾蛟已经36岁了,他毅然放弃秀才的身份,与“三魏”等人,移居翠微易堂,成为九子中年龄最大的先生,其他诸子都以他为兄长。李腾蛟后来居住在三巘峰。由于学生很多,所以又在三巘峰设馆授徒,由李腾蛟主持。该馆与邱维屏主持的易堂学馆、魏禧主持的水庄学馆并称为“易堂三馆”。

曾灿——为僧返俗的诗人

曾灿又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宁都人。有《六松堂集》。易堂九子中从事过军事斗争反对清廷的,只有两人,而曾灿是其中的一个。军事斗争失败后,曾灿悲愤地削发为僧,然后加入到易堂的队伍中,成为一个诗人、文学家。

彭任——不愿当书院主讲的秀才

彭任,字中叔,宁都人。明诸生。彭任通晓程、朱理学,江西抚军闻之大名,邀请他去担任白鹿洞书院(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主讲,并命令宁都县令上三巘峰敦促他前行。彭任以有病为由坚决拒绝,辞谢的书信由学生代劳,自己也不署名,表现了一个明朝遗民不向清廷屈服的高尚气节。彭任著作有《草亭诗文集》2卷、《周易解说》4卷、《弗措录》8卷、《居家须知》1卷、《书法抄》、《新妇谱》1卷等。

彭士望——以才情气魄著称的散文家

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南昌人。自幼聪慧,十岁作《除夕诗》,为人欣赏。十六岁补县学生,与新建欧阳斌元研究经世之学。崇祯十二年(1639)父逝世,临终时嘱其当以黄道周为师。彭士望对黄道周为人正直、不阿附奸佞的品质深为敬佩。黄道周因直言进谏,触怒思宗而下狱,彭士望四处奔走,竭力营救。清兵攻入北京后,抗清将领杨廷麟谋起兵,彭士望为他募兵。后清兵攻破赣州,杨廷麟战死。其子为清兵所掠,彭士望竭囊赎出抚养。南明隆武元年(1645),爱国将领史可法受到把持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钺的排挤打击,督师扬州,他和欧阳斌元应召前往,建议用高杰、左良玉军夹攻南京,以清君侧。史可法未采纳,彭士望辞归。五年后,降清将领金声桓带兵反正,清兵二十万人围攻南昌,彭士望避难宁都,居翠微峰。在宁都与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以及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志气相投,躬耕相食,论道讲学于宁都易堂,世称“易堂九子”。他致力于古文辞,尤精于《春秋》、《左传》诸史。晚年讲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著作有《手评通鉴》、《春秋五传》、《耻躬堂诗文集》等。

邱维屏——深谙易经的古文家

邱维屏(1614年—1679年)字邦士,江西宁都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年六十六岁。明诸生。督学侯峒曾奇赏之,再试皆第一。避乱,隐居翠微峰中,为“易堂九子”之一。古文为诸人所推。魏禧尝从之学,亦为维屏所重。晚为历数、易学,尤精西洋算术。维屏著有《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林时益——诗文俱佳的明朝宗室

林时益(1618年—1678年),本姓朱,名议霶,字确斋,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圣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岁。本明宗室。清初,变姓名,寄籍宁都。与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士望与魏禧一见定交,极言金精诸山可为岭北耕种地;乃携家偕士望往。侨居十余年,与魏氏昆弟相讲习。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不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以自给。时益为“易堂九子”之一。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承蒙易堂九子创办的易堂与翠微峰颇有渊源,本人也是地道是宁都人,一直与教育结缘,做过学校教学管理,任教过有关计算机等课程,故本公众号取名“翠微学堂”。
  


    关注 翠微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