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子孙兴

 

梁德利,灵沼街办小丰村人,清代将领梁化凤第十代后人。他向我们讲述了梁家十代以来尊长爱幼,宽以待人的良好家风。...

梁化凤(1621年―1671年) 字翀天,又字岐山,号沣源,西安府长安县(今陕西西安)人,清代将领。顺治三年(1646年)以武进士入仕,初任山西大同阳和、高山卫守备、都司等军职,参加讨伐反清的大同守将姜瓖之战,冒死敢战,屡立战功,战后补江南芜永营参将,后迁浙江宁波副将。参加进攻张名振等反清武装,收复崇明岛平洋沙屿。康熙八年(1669年),梁化凤捐资将家乡沣河上的独木便桥建成48孔的"普济桥",被百姓称为"梁家桥"。康熙十年(1671年),梁化凤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敏壮。
上图正中所画的就是梁化凤及两位夫人,下面摆放的是梁家祖上几代人的照片。两边写的是“声讫扶桑皆入贡,威扬沧海久无波”楹联。


家住长安区灵沼街道小丰村的梁德利是梁化凤第十代后人,从小就耳濡目染梁家祖上各种事迹,父辈们时常教导小辈要尊长爱幼,宽以待人。在他的记忆中,远远看到父辈们下地回来,梁家晚辈孩子都会迎上去接下耕作的农具,帮着长辈一起收拾;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长辈们没有动筷子,晚辈即使再饿,也不会先动筷子。
梁德利小时候时常听父亲讲,梁化凤经年征战在外,仍不忘造福桑梓。梁化凤小的时候在府君庙(现长安区细柳镇)读书,来回经过沣河,时河上有一桥名曰:普济桥。桥面狭窄,且年久失修,每逢涨水,常闻有人从桥上落水丧生.当时有一同乡海子村人,在渡口以背人过河为生,梁每渡,让其先导,自己涉水而过,并且照付背河之费,那时他便立志 以后做了官定要重修此桥。康熙八年(1669年)梁化凤荣归故里,捐出个人的俸禄将普济桥扩建为48孔的土木桥,并购田48亩,再由桥东、桥西24村各出一亩,建立桥社,其地之收入为以后修葺费用。桥成之后,背人过河者健在,因无人过河而失生活来源,梁闻之此事,甚是不悦,遂后每月供给其生活费用,该背河人时常辗转沣河之畔告诉过桥之人,“此桥为吾邑梁佛所修”后人亦感念其功德,称此桥成为“梁家桥”。据传,修成后的梁家桥是当时沣河上唯一可通马车的大桥。梁家人一直以这件小事教导后人,将宽以待人作为家风一直传到了今天。
梁德利现在是一个普通农民,靠业余时间,搜集整理了梁家祖上九代遗留下的文史资料,曾经在西安、北京都做过专题展览。他告诉我们:作为后人,不仅要将梁家传下的珍贵文物保存好,更要将梁家优秀的家风传承下去。

灵泉碧沼

微信号:LZHY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灵泉碧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