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期叛逆那点事儿

 

健康的家庭不应仅仅充溢着爱,更懂得分离,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将孩子推进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处处束缚。...

总是有人问我,学习心理学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就我有限的一点个人经验和刚刚摸到心理学门把手的那点浅显的知识来说,就是过去一些不能理解的事儿,现在可以理解了;过去一些不能接受的事儿,即使不认同或者一时接受不了,也能做到心平气和。比如“青春期叛逆”那点儿事,我很感谢过去的自己,可以任性地“叛逆”而不畏家长权威的“镇压”。如今,我也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儿子也有了这样的苗头,自主意识渐渐抬头,这标志着从现在起乃至今后,他学会为自己做主。

所谓的“青春期叛逆”,只是从家长的心理层面来说的,因为家长权威逐渐受到“质疑”,受到“挑战”,家长权利“失控”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合简单粗暴地用“听话”和“不听话”去评价孩子,就像我们不能用工业时代的眼光去看待信息时代一样,历史已到了突破线性发展的拐点,或许更应学习的反而是我们。


我们应保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不断在身体和精神上发展的个体,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在这个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这也会是家长心理上脱离“依赖”的一次契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担心,是出于我们自身的焦虑和不确定感,所以企图从细枝末节去控制。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能够在这个时期顺利地放下对孩子的“控制”,从嘘寒问暖的精耕细作型转向适当放权的粗放经营型,就不会养成一个只在身体上发育,在心理发育上停滞的“成年儿童”。另一方面来说,不确定性才是我们的生命乃至这颗星球最精彩之处。



孟潮老师的《在电影院遇见弗洛伊德》里有这么一段话:“意识到‘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认识到‘我’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就像一棵树一样。 当一个人对他的父母、对他的老师宣称,‘我已经长大了,我已经是个大人了,我的事情你们别管’的时候,就是他意识到自我的流动性的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我们的孩子不是一下子长大的,不是一下子从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奶娃,就立地成人。人类的成熟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身体如是,精神和心理也如是。

成人的过程中,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比如青春期就是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青春期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冲突会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从对家庭父母权威的依赖逐渐脱离,走向社会(目前主要是学校)和同龄人的群体,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危机是角色混乱。埃里克森认为这一时期的顺利渡过获得的人格品质是诚实。这里的诚实不仅仅是针对他人,更重要的是针对个体,是忠于自我的一种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是今后他/她人生道路上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支持他/她勇敢向前、自我实现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同样用潮叔(李孟潮)的话来总结: “如果这个时刻受到了来自他人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蛮横的限制和尖刻的嘲讽,他/她就可以继续向前。”这是父母实现对孩子真爱的根本途径,给予充分的爱与适度的自由。健康的家庭不应仅仅充溢着爱,更懂得分离(心理上的分离更为重要),其实与家分离的过程中,更多见家长不愿意跟孩子“分离”,爱变成了一种“控制”。成熟的分离是爱家,但又喜欢独立,这种才是健康的成长。健康的家庭教育会将孩子推进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处处束缚。

最后让我们再次来默念纪伯伦的精髓: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我们的爱,却不是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做一把良弓,将我们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吧!

感谢光临【悠哉遊斋】
这里的每一篇荐书都是用心阅读,
这里的每一篇书摘都是指尖敲击,
这里的每一篇原创都是从心拓成。
如果恰好你喜欢,你会看见我的微笑。


    关注 悠哉遊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