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开新酒尝数盏,应有心情听管弦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设计课题:传统街区曲艺中心

 

“剧场”这个课题历来是三年级设计课的压轴戏。本次教学因2015年9月起新教学计划的实施,教案做了较大改动。其主要思路是将与本课题相关的各技术课整合到设计教学之中,随着设计课的推进,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参与设计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主讲教师:唐芃,刘捷,

指导教师:陈宇,俞传飞,屠苏南,杨志疆,李力,王正,张愚

技术支持:方立新,吴雁,傅秀章,李海清,李永辉, 闵鹤群

助        教:汤晓骏  赵芸婷

日        期:2016.4.12-6.14

课程设置

“剧场”这个课题历来是三年级设计课的压轴戏。本次剧场教学因2015年9月起新教学计划的实施,教案做了较大改动。其主要思路是将与本课题相关的各技术课整合到设计教学之中,随着设计课的推进,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参与设计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最后的教学成果除了有正常设计课程的图纸和模型外,还需要同时提交各技术课老师的作业,例如了解空调系统知识,提交空调系统图;建立自己设计方案的结构模型;提交观演厅声学计算结果等。这些成果除了在设计成绩中占有一定分值以外,也是各个技术课程评判学生成绩的标准。

今年我们将课题选址在夫子庙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周边的传统街区中。主要功能为一个600座的剧场,一座200座的多功能剧场及其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7000平方米。

基地位置(二者任选其一)



A基地:位于瞻园路以南,夫子庙景区入口处。夫子庙在南京人的印象中已然是外地游客的天堂,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似乎并不怎么涉足这里。场地程不规则的五边形,周边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基地面积10100㎡,建筑控制线内面积7230㎡ ,建筑限高24m。



B 基地:雨花路以西应天大街高架以北的地块。基地南侧为中华门以及与之连片的老门东,城墙及秦淮河沿岸的景观改造,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这里成为体验南京传统文化的新中心。基地北侧的大报恩寺塔和南侧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和雨花阁成为基地上的两处视觉控制中心。基地面积14880㎡,建筑控制线内面积8230㎡ ,建筑限高24m。

训练目的

关注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理解传统街区物质形态与生活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并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思考。

学习社区更新自下而上的方法,理解传统街区的形成、生长和演变过程。学习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习复杂的行为流线,复合的空间功能、特殊的结构形式与城市建筑类型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

了解与学习建筑设计与其他各技术专业共同协调,完成建筑设计的过程。

教学组织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综合认知1周,含课题说明,剧场设计规范讲解,基地踏勘和经典案例参观。
  • 方案构思3周,含剧场结构选型授课,空调设备系统授课等
  • 方案深化3周,含观众厅声学分析授课,观众厅视线分析授课,大跨结构构造授课等
  • 方案表达2周 
由于整个设计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中期评图分为建筑设计中期评图和结构与设备中期评图两次。在最终评图中,以建筑设计老师和外请评委为主对建筑设计进行打分,并请参与教学的六位技术所老师针对:结构,设备,声学,构造等四个方向进行了评分,其成绩按比例计入设计成绩。

答辩现场







成果与反思

本次教案改革是一次新的尝试,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以往的剧场设计教学中,建筑设计课一直与建筑物理课的厅堂声学设计结合共同推进教学。由于观众厅声学设计只涉及到观众厅基本设计完成后的内部反射板,观众厅内部形状等细节问题的探讨,对整个设计成果的影响有限。而在本次教学中,从结构类型,到空调系统到构造细节等所有专业都要兼顾,因此学生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加上题目的难度较之三年级的其他课题更为复杂,场地问题,功能流线问题等全部摆在他们的面前,大多数同学的设计从一开始就遇到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推进方案而舍弃一些技术方面的考虑的同学不在少数;或者为了同时达到协调各专业的目的,最终建筑设计成果比较粗浅的也有发生。总的来说,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同学们通过这一次的魔鬼训练,对文化艺术中心这一类综合体的结构形式,空调系统,厅堂声学计算等都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并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所反应。老师们的付出也非常值得尊敬在。下一学年的课程设置中,我们也考虑适当加长设计时长,简化设计任务,并在课题中对技术问题有所偏重。

优秀作业

1、余梓梁    指导老师:唐芃





方案评语:

方案尝试以合理的空间结构和以模数层级变化的尺度演绎出不同的功能空间,每一类空间通过光影与框景勾勒出不同的观与演的场景(唐芃)。

2、刘一雄    指导老师:俞传飞





方案评语:

刘一雄同学的方案通过大小剧场和各服务部分不同体量的对比组合,在不同方向上分别呼应了基地两侧城市高架和传统街区的不同尺度肌理,并通过两层平台板面将不同功能体量有序组合在一起,并以院落、天井穿插其间,统一之中兼具变化,概念清晰,思路明确,功能组织合理,空间效果丰富(俞传飞)。

3、程奂仑    指导老师:陈宇



方案评语:

陈奂仑同学的方案从传统街巷记忆出发,综合解决了形态、动线和景观问题,力求在现代大尺度城市形态与传统街区之间寻求对话和平衡(陈宇)。

4、吕雅蓓    指导老师:李力



方案评语:

秦淮幕,寓意以秦淮河为幕布的大舞台,设计也围绕这个公共活动平台而展开。剧场、商业和办公空间沿瞻园路和党家巷布置,延续了原有业态并形成空间围合。平台抬高一层,与秦淮河产生视线联系,并与上方大跨结构所形成的开口向夫子庙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平台下方布置图书茶室等功能,结合庭院设计来丰富空间体验。小剧场也可灵活使用,向平台开启形成室外剧场(李力)。

5、王奕阳    指导老师:刘捷







方案评语:

该设计兼具现代技术与传统美学,同时在设计中结构、空间、设备得以有效的整合(刘捷)。

6、冯聿婷    指导老师:张愚



方案评语:

冯聿婷同学的方案通过有节制的体量组合与传统元素运用,有效衔接场地两侧的城市干道与传统街区,并通过曲艺观演空间市民化的探索,为城市贡献了富于传统韵味的活力空间。(张愚)

7、李甜    指导老师:杨志疆



评语:李甜同学的方案以自然空间为设计主题,试图在传统的城市街区中植入独特的绿色与生态要素。同时注重场地,建筑及室内的一体化设计,消解掉的造型也能更好的与周边的小尺度的传统街区取得协调。不足之处在于平面功能略显死板,未能有很好的空间组织(杨志疆)。

主讲教师简介:



唐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2004年起在京都大学建筑系任教,2007年起在日本冈山理科大学建筑系任教,2009年9月回国。主要研究基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探索。承担三年级,四年级本科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生中日联合教学等课程。



刘捷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结合传统文化的建筑设计。2013年获教育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2015年获第九届江苏省土木建筑协会建筑创作奖二等奖。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学生竞赛奖项。出版专著《城市形态的整合》以及发表十几篇学术论文。主要负责三年级本科建筑设计教学。
点击关注“中大院”微信平台获得更多信息


    关注 中大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