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玖先生与京剧的传承发展(二)

 

刘祯葆玖先生重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的提案是《急需对京剧保护和传承》。他从小浸润于梅派...

刘祯

葆玖先生重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的提案是《急需对京剧保护和传承》。他从小浸润于梅派艺术,也一直在传承、弘扬梅派艺术,并逐渐地蜕壳,走向艺术和思想的成熟。他对梅派艺术中和之美的认识很深刻,在他看来,“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规范,是范本。他无论是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非常强调规范,就是不要突出某一方面,那当然没有特点了,因为欲要突出某一方面,往往是要达到掩饰另一方面的不足或缺陷为目的,这并不是演员的不够,相反是体现了演员的能耐,只是梅派不提倡那么做而已。而且没有特点,不是没有风格,如果把风格都演‘化’了,那是‘水’了,也不是梅派了。诚然他是用心来唱,用心来演,用他真诚的心,跟他的感情,跟他的爱来表演。观众被他征服了,自然地形成了他的表演风格———梅派艺术。”(《从谈梅派的“中和之美”》,《戏曲艺术》2013年第5期)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也使他真正把握了梅派艺术本质,这也体现在他对梅兰芳艺术实践成功与失误的认识上。
记得2015年上半年的一天,葆玖先生的挚友吴迎先生给我打电话,相约谈事,我们约在梅兰芳纪念馆。中午吴迎先生风尘仆仆赶来,原来他受葆玖先生之托,谈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有多方面因素考量,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演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修为,虽然学校设备越来越先进,条件越来越好,可以上本科,读研究生,但葆玖先生认为还不够,还应该继续深造,读博士,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演员的文化、理论水平,也希望我能够支持。我听后非常感动,这不仅是因为对我的认同,更主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葆玖先生对京剧对梅派认识之清醒,考虑问题之深、眼界之开阔,不以己为是,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确实做到与时俱进。几年前他就说过:“从京剧传承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高精尖的演员。京剧艺术主要还是看你的表演,听你的唱腔,就像我们听西方歌剧《茶花女》一样,这些经典作品不可能再改了,主要还是看什么人去唱,什么人去演。观众来看主要是来看角,没有角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就要培养高精尖的名角,他一上台,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来买票。培养演员,也得培养有文化底蕴的,这样演出来的人物才能真实。不知道历史,不了解文化,不知道京剧、昆曲是怎么形成的,光模仿外在,只能是一个外壳。”(《给我们的启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 年12 月23 日)京剧界有许多好的传统,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和旧习俗。以葆玖先生在京剧界之尊,却头脑如此清醒和洞达,对文化与理论有如此之认识,在令人钦佩之余,还会想很多,亦不知葆玖先生之外,持这样开放和先进理念者还有几多。
他观念之新、思想之新,无论是对陈凯歌执导电影《梅兰芳》、上海话剧院话剧《梅兰芳》的支持,还是从他参与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都可证明。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从谈梅派的“中和之美”》,他认为“舞台三维虚拟景象设计,运用是否恰当,是否‘中和’,其衡量的尺度是‘综合’与‘平衡’,这是梅派‘中和之美’的原则。舞台三维虚拟景象设计构思必须与舞台布景结合起来,有里有外、有虚有实、天衣无缝。将三维动画制作的影像与舞台虚拟的实景结合,营造浑然一体的舞台三维虚拟景观,这才显得‘中和’。如何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景象设计表达梅兰芳艺术的‘写意传神’,做到‘移步而不换形’可能是今后一代人、两代人长期攻关的科研题目。如果让一些‘大场面、大制作’被人诟病太过写实反而使戏曲虚拟表演显得虚假,真的改变了梅派的‘形’了,那就直接破坏了我父亲一再强调的‘综合’与‘平衡’了。”(《戏曲艺术》2013年第5期)他的这种热衷和支持新媒体,与乃父当年热衷唱机、电影也是一脉相承,都始终能够走在时代前面。
人们对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时代的向往和记忆,使“梅兰芳”三个字成为笼罩在葆玖头上的一顶光环,寄托了人们对那个已经渐行渐远时代的想象和情感咀嚼。梅兰芳京剧艺术不仅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也属于未来,无疑葆玖先生成为了人们对梅兰芳艺术、梅派艺术追慕的托体,而葆玖也担当起来了,他作为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承人,有血缘身份因素,有形象酷似因素,有梅兰芳嫡传亲授因素,更主要的,他以自己亲身行为、舞台上的粉墨登场,对梅派剧目的传承和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对梅派剧目的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与乃父亦颇相类,重传承传统,亦重创新发展,不是非此即彼,靠走极端夺人眼球的。他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他的满意是以观众的审美判断为前提和追求的,简单地以“保守”或“创新”来贴签,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全面的认识。

仿佛自然界也会有感应。北京的春夏难得有雨,5月3日是我们最后与葆玖先生告别的日子。天地有情,多日的晴朗,到了2日天空黯然,气温骤降,细雨绵绵,似乎也在诉说着对葆玖先生离去的悲痛和不舍,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让人黯然销魂,情何可堪!

照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赵欣悦
郭沫若纪念馆期待您的莅临



    关注 郭沫若纪念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