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马勒的婴儿心理发展阶段(下)

 

第三个亚型:和解期(16~24个月)在这个阶段,儿童在语言方面上与母亲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尤其是父亲)之间进行...




(jiuzhouxinli)九州心理微信订阅号,力争打造最好的心理学免费学习平台,每日分享好文,内容涵盖:心师助考、专业提升、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诸多方面,欢迎订阅!如果您喜欢,请转发给更多人,您的传播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九州心理www.jzxl.net

声明shengming

本文转自“方圆心理的博客,版权归原作者华曰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删除!

第三个亚型:和解期(16~24个月)

在这个阶段,儿童在语言方面上与母亲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尤其是父亲)之间进行了越来越多的互动,因此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当儿童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几乎是得意地展现他新建立的独立时,自体的主张以及分离的感觉便成为了核心。但是儿童在将自己与母亲分离,并将自己建立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过程中,虽然迈的步伐越来越大,但他仍然强烈地需要帮助和确信。儿童试图否认这一点,这最终导致了“和解危机”的产生。

所谓的“和解危机”实际上是母亲与儿童之间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构成了儿童对母亲的需要和儿童在分离—个体化进程的需要之间的冲突。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以一种膨胀的、无所不能的状态进入这个亚阶段。然而,儿童仍然间或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以及其他需要的表达。

这个时候,需要母亲能够成功地给予儿童情绪支持,并保持自己的坚定性,且在这两者之间达成恰当的平衡,同时仍然允许儿童进行健康的独立活动。母亲的这种平衡能力是解决这种危机的关键。——《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马勒发现,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其实,这个粘上父母是正常的需要阶段,很多父母害怕了,认为孩子是不是退行了,变小了,很多工作忙的父母对孩子反感了,孩子运动功能发展,对这个世界探索增加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智力也会增加,然后进入整合阶段,这个已经能够独立走路的孩子,似乎能够包容自己与母亲的分离,似乎能够意识到离开母亲也能生活了,不是那么可怕了,但是同时有另一种感受和体验,就是孤独感。16-24个月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知觉功能、运动功能都发展很好,感觉和母亲分离了,但是同时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所以他会感觉很孤独,这个时候他会感到对母亲的需要增加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像前一个阶段对挫折无动于衷,看起来很脆弱,和小朋友有争执就会回去找父母,好像是变小了,自我的情感的充电和逃离的现象也被寻求身体上跟母亲分离的活动代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对母亲更加需要,这个时候可能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大,对母亲的情绪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强烈。

马勒描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母亲,不断的在母亲读书、洗衣、工作的时候打断她,他会不顾一切的在母亲工作的时候爬到母亲的胸前引起母亲的注意,温柔的依靠在母亲的怀里,如果母亲主动的抱他,他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是他挣脱出来后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寻找母亲,这个时候的孩子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体验到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育已经赶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不断的试探,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的体验。

这个时候存在一个风险,需要好母亲来避免的,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然后母亲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这时(16-24个月)特别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证实,需要母亲温柔的理解的证实,这个时候实际马勒命名为心境的易感期,这点上母亲需要更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就在整合期的这个点上。

第四个亚型:自体和客体恒定阶段(24~36个月)

这一亚阶段可能是最关键的,因为它在自体的产生以及自体最终的特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对母亲的稳定的内在表象。如果这一点没有完成,儿童将继续依赖母亲的身体存在来获取安全感,永远无法发展出自主的自体感。

这一任务成功完成之后,儿童就可以将母亲内化,即当母亲不在眼前的时候,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内在母亲的视觉。这种内在母亲存在的发展,即自体和客体恒定的获得,使儿童可以独立于主要抚养者之外活动,并且可以体验到人际间的分离。当达到了这一点,或者至少在这个方向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时,儿童便能基于自己的能力进行独立活动,同时建立健康的客体关系。

如果这一时期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客体不恒定方面的焦虑。比如某男在任何一次商务旅行之前,都必须离开自己的办公室并开车经过自己的住宅以便确保他的房子没有被烧毁。当他回来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又是开车回家去看看房子。他希望看到房子是为了在自己的大脑中具体地重新创造它的影像,这减轻了他在客体不恒定方面的焦虑。

同样,一个在客体恒定性方面有问题的人,在做“盲行”游戏时会产生比常人更大的恐慌和焦虑。

自体和客体恒定的获得是假定母性内射的积极面和消极面都已经被整合。如果整合是不完全的,儿童以及若干年之后的成人,对他的人际环境中的人的反应要么是严厉的、拒绝的,要么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满足。这两种“状态”皆起源于不完善的早期客体关系。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导致了成人客体关系的破裂,并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我们应该将以上马勒所划分的不同阶段和亚阶段的时间跨度看成是粗略的时间段,它们彼此相互重叠,更像是一条起伏不平的螺旋线上的点,而不是一条直线上的点。正如所有抚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儿童的发展更像是一系列的适应和开始、丧失与补偿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以直性形式发生的可预期的事件。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马勒所提出的每一阶段中识别出一些具体的行为标志,这些标志突显了成熟过程的一些重要阶段。比如,分化亚阶段(6~10个月)的“陌生人焦虑”,显示婴儿已经学会从知觉上将母亲与其他人区分开;以爬行作为开始,终止于婴儿迈出第一步的这种依靠自己来移动的能力,显示儿童正处于实践亚阶段(10~16个月);作为人际交流工具——语言的使用,很清楚地显示儿童进入了和解亚阶段(16~24个月)。

简而言之,分离个体化阶段包含了两个互补却又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分离是儿童从共生融合中脱离出来的过程,共生融合代表了早期儿童与母亲的关系特点。它开始于知觉区分的过程,终止于认知合并的行动。另一方面,个体化是以一些具体成就(如运动力、语言的使用,以及其他显示自主活动能力的活动)的实现为显著特征的。

马勒的贡献在于她考证了这些过程,并显示了这些过程与儿童早期客体关系的重要联系。后来,新客体关系理论家把这个规定为前俄狄浦斯期,前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期在起源和动力学上都是有所不同的,俄狄浦斯期主要强调父亲的介入,在性和攻击冲突方面具有竞争性。前俄狄浦斯期(0~3岁)的动力其实是两元关系,父亲没有进入,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和母亲建立关系,这时最重要问题是在心理结构的两元关系中,发展是不是会中断。如果中断了,必然会影响后面的(俄狄浦斯期)三元关系的心理过程。

孩子的心理结构就会有缺陷,他们会出现一些更广泛的功能失调,往往表现是紧张的、过度焦虑的,过分抑郁的,他们自我调节的功能是紊乱的,他们情绪一会是高涨的,一会是低迷的,情绪极度不稳定。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的控制性、调节性是受损害的,对自己的内心意象和对别人的意象也是不稳定的、模糊的。

经典精神分析所假想的婴儿完全是本能的,是没有文化的动物,完全处于不被社会规范的状态下,所以他和社会和周围环境产生冲突,所以婴儿处于紧张状态,婴儿一生下来的任务就是让自己不断的放松,不断地释放能量。

而马勒和斯皮策改变了这个设想,他们的设想是婴儿一生下来是和母亲共生链接在一起的,婴儿是在和母亲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抛弃了能量和驱力的基点,而跳到了和母婴之间的客体关系的基点上,他们认为幼儿在心理意义上的诞生和在子宫里的诞生不是一回事。

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人要被诞生两次,第一次是躯体的诞生,温妮科特把这个诞生叫做毛坯房诞生,第二次是心理诞生,意味着毛坯房的装潢,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装潢成非常漂亮的房子,这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也叫灵魂的诞生。躯体诞生需要十月怀胎的孕育,灵魂诞生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就是母亲的关怀和容纳,母亲准确的及时的共情性的证实、母亲的包容。

为什么这样呢?刚出生的婴儿在心灵上是完全脆弱的,母亲的关怀容纳,母亲的及时准确的证实,这种方式,就好些他的身体在母亲的子宫里被容纳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我们所有的父母只重视子宫里的孕育和养育,从这个角度上我们理解了人类史前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象征意义,我们也能够用来理解更多的成年人的现象,如成熟的爱情,在某些层面上可能就是一个像共生融合期的暂时的退行。



九州心理认知行为工作坊8月19-21日招募正在进行中!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知详情。



近期课程



精选
List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考试(网络,11月火热报名中)

2016.8.11-15  泰祺青少年抗挫力夏令营第10期(5天营)导师:泰祺(地点:厦门)

2016.8.11-15  爱青春 新起航 ---九州心理泰祺抗挫力训练营(准)大学生版 导师:浩然(地点:厦门)

2016.8.19—21  认知行为治疗工作坊 导师:黄政昌(台湾)(地点:长沙)

2016.9.23—25  叙事内在小孩疗愈工作坊  导师:浩然  (地点:长沙)

2016.10.2-5  绘画治疗导师班  导师:童玉娟(台湾) (地点:长沙)

2016.10.22-23  催眠体验工作坊  导师:浩然  (地点:长沙)
Tel
更多课程内容,请关注九州心理官网:www.jzxl.net

课程咨询:4007509799/0731-89602919

小助手小九:TEL 18008451236(可加微信)

小助手小七:TEL18708424009(可加微信)

刘老师:TEL 18075191965(可加微信)

刘老师:TEL 15873137559(可加微信)

李老师:TEL 15084707542(可加微信)

黄老师:TEL 15200825788(可加微信)

袁老师:TEL18008453609(可加微信)


    关注 九州心理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