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事】第五期•吴春宝

 

艺术家时常扮演着一个探索者的角色。吴春宝创作《物本记》、《大物本》、《“籍”系列》漆作,将书籍转变为一种艺术形态,选择一种可以为自己发声的方式,成为与文明对话的一个具体对象,一种平等交流,让纸说出自己的话,和与世界的关系。...

↑点击上方“80漆计划”关注我们! 
Part 5

吴春宝


 1984年出   福建省福清市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
近几年参展及获奖
2009年漆画作品《籍》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得“获奖提名”

2010年漆画作品《籍》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特邀展”

2012年漆画作品《籍 NO·2》第三届全国漆画展获“优秀奖 "

2013年漆画作品《籍 NO·3》中国(厦门)漆画展获“优秀奖”

2014年漆画作品《籍 NO·4》八闽丹青奖—福建省美术双年展获“金奖”

2014年:漆画作品《物本记》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

2015年:漆画作品《向山·2》入选中国(厦门)漆画展


文:罗阿华


《籍NO·2》100×150cm

人类文明的发展常以物的形式被存留与凝结,藉由时间的磨砺以及空间的转换成为“文物”,比如青年漆画家吴春宝创作诉求中文明的隐喻——书籍。站立在吴春宝漆作面前,仿佛能从古籍卷曲斑驳的书页中,嗅到穿越千年扑面而来的文明气息。

历史的本质,永远都是文明在演化和发展中所留下的痕迹。历代帝豪墨客通过文治武功所缔造出的辉煌基业,几尽在岁月中无声无息地化作了雾霭与尘埃,而惟独书籍作为记录一个国家的英雄交错际会、平民生产经验、生活体认和智慧结晶,在文化传播及文明建设中功勋卓著。


《籍NO·3》123×164㎝

人类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发明了无数种方法与理论,然而每种理论都不全面,却都提供了一种视角和一种可能。艺术家时常扮演着一个探索者的角色。吴春宝创作《物本记》、《大物本》、《“籍”系列》漆作,将书籍转变为一种艺术形态,选择一种可以为自己发声的方式,成为与文明对话的一个具体对象,一种平等交流,让纸说出自己的话,和与世界的关系。画中书籍多以平视为主,坚持写实语言的纯粹性,力求用平视看过往历史;而《记物系列》构图则实现从平视到俯视的跨越,彰显对历史与文明的顶礼膜拜与敬意,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化情感的回归进而寻找自我创作的新面向,通过飞跃的想象与历史沟通对话。这是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变成一种艺术语言与方法的举动,当一个人比较清晰独立的世界观被转换为绘画形式和空间视觉时,就必定会在画面中注入他对绘画重新阐释的新理念。


《大物本》122.5×180㎝



《籍
》140×60cm

构图采用局部特写,将书卷安置在一个极度逼仄的空间中,弥漫强烈的形式构成意味,有强烈视觉冲击力,营造一种受挤压和被束缚的心理感受。阅读感的造境上,这一点隐逸的力量也是吴春宝渗透给观者的情绪,让观者能够跳出自我,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重新或从另外一个角度认知某种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体认事物本然存在并寻找它的存在意义。
籍NO·4
》122.5×122.5㎝


西方色彩倾向知觉的物理成因和物质世界真实视觉表达,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倾向人文因素的传达。吴春宝的漆作以黄颜色为主基调、细腻生动,有局部特写式的近景,压缩景深,将三维空间平面化,强调色块的类比和正负空间的关系。通过视觉的刺激,以平衡而协调的理念去加以控制,呈现古卷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优美,彰显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怀缅历经千年递嬗的历史。
《记物系列一》80.5×80.5cm

历史像一堆灰烬,灰烬深处可能还有余温。吴春宝用画笔捡拾那抹余温,在余温中聆听先人们的回声。自信的民族无需太多自我颂扬与精神按摩,保持清醒更有得民族精神的成熟与强悍。
《物本记》123×144㎝
80漆计划

漆事&漆示
策 划
胡杰彬
学 术
林 峰 ︱ 余建荣(黑余) ︱ 杨上荣
文 字
罗阿华 ︱ 王旖旎
助 理
林晓清 ︱ 郑帆若
特邀艺术家
陈   涵︱陈剑兵︱陈   娜︱郭天天
胡杰彬︱姜海明︱简锦斯︱梁   芳
梁   靓︱马继涛︱潘奕霏︱施鹏程
时   宇︱吴春宝︱吴东权︱吴立强
王   欢︱向师师︱谢秀秀︱杨国林
杨倩云︱杨耀斌︱余潮松︱姚   凯
姚邦亮︱郑琦玮
海 报
郭献文 ︱ 吴炳忠
装 帧
陈奕秋
编 辑
蓝马兰
独家媒体
漆 趣 网



长按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影像合作团队:

动漫合作团队:



    关注 80漆计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